圣雄甘地个人简介 甘地绝食到底为了什么(2)

2018-04-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国初年,他坐三等车游历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别的祖国.一年以后,他开始发表演讲,宣传自己的主张,从事非暴力斗争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国初年,他坐三等车游历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别的祖国。一年以后,他开始发表演讲,宣传自己的主张,从事非暴力斗争,试验并发展了非暴力学说。他对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换取英国的开恩,给予印度自治。

一战后殖民当局的种种作为使甘地由一个英帝国的忠实追随者变成了不合作者。1919年3~4月间,为抗议反动的罗拉特法,他发起全国性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由于殖民当局的血腥镇压和群众的暴力反抗,甘地一度宣布暂缓非暴力抵抗运动,试图与政府合作,但英国政府继续在哈里发与旁遮普问题上倒行逆施,打破了甘地的幻想。

在印度全民反英斗争高涨的形势下,甘地的不合作思想趋于成熟,并率先在哈里发运动中发起群众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机构、法院、学校、封号与洋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而推广为全民反帝斗争形式。

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特别会议和12月的那普尔年会正式通过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及甘地起草的党纲,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争取印度自治成为国大党的现实斗争目标;国大党也因此由一个少数上层分子主要依靠宪政手段从事活动的团体变成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依靠群众性直接斗争进行全面反帝斗争的现代资产阶级政党。

甘地在国大党内的领导地位也因此确立。此后,不论甘地是否在国大党内任职,他始终是国大党的灵魂,左右着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方向。

1922年2月,因运动中出现暴力事件,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挫伤了士气,引起国大党内的思想混乱。甘地也身陷囹圄。出狱后甘地致力于重振民心士气。

1929年12月31日,国大党拉合尔年会通过争取印度独立的决议,并授权甘地领导新的不合作运动。1930年3月他率领78位志愿队员开始食盐长征,揭开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序幕,给英殖民主义者以巨大打击。

运动进行中甘地又与总督谈判,并出席圆桌会议,群众运动因此而松懈,被英国残酷镇压下去。1934年10月,甘地因与国大党领导层再次出现严重分歧而宣布退党,但仍在关键问题上指导国大党的工作。 1939年9月3日,英国代表印度宣战后,甘地的极端非暴力立场与国大党领导机构的有条件支持战争的主张发生尖锐冲突,以致他两次被免职,又因英国政府顽固不肯满足国大党的要求,国大党两次请甘地复出。

这期间,甘地的反帝立场进一步发生变化。

1942年4月,在印度国内广大群众反英情绪高涨和日本侵略者迫近印度的形势下,甘地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口号,并先后发起了1940~1941年第三次不合作运动和准备发动第四次不合作运动,均被英国镇压下去。甘地入狱直到1944年5月。

战争结束后,处于内外交困的英国政府慑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再起的压力,答应印度独立的要求。但因印、穆两教的分岐对立由来已久,加之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印、巴分治已成定局。甘地为维护印度统一不懈努力,终无回天之力,只好接受分治。

独立后甘地获得了印度人民和国大党的崇高敬意,但他却大权旁落,其终身为之奋斗的非暴力理想也被束之高阁。而对分治以后的宗教仇杀与混乱,甘地殚精竭虑,利用自己的威望与绝食帮助平息了大规模教派仇杀,自己却成了教派冲突的牺牲品,死在了一位狂热的印度教徒的枪口之下。

通过非暴力的公民不合作,甘地使印度摆脱了英国的统治。这也激发了其他殖民地的人们起来为他们的独立而奋斗。最终大英帝国分崩离析了,取而代之的是英联邦,或者更准确一点是联邦(因为英这个前缀于1946年没有了,变成了Commonwealth of Nations)。 甘地的主要信念是satyagraha,意为精神的力量、真理之路、追求真理等。这鼓舞了其他国家的民主运动人士,如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

他经常说他的价值观(是从传统的印度教信仰演化来的)很简单,那就是:真理(satya)、非暴力(ahimsa)。

甘地的生日,10月2日,被定为甘地纪念日(Jayanti),是印度的国家法定假日,也是国际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纪念日。

甘地一生中绝食无数,在他看来,绝食既是一种对敌斗争的武器,也是凝聚士气和战斗力的工具;既是自己的信仰使然,更是磨练自己、净化身心的重要方式。同时,甘地还将绝食同自己创立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甘地的绝食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一触即发的教派冲突和劳资纠纷,仅仅因为他的绝食而在短时间内销声匿迹。他的绝食,总能唤醒印度人民的民族热情与反抗压迫的斗志,几乎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一剂屡试不爽的催化剂。或许是冥冥中有神的佑护,一向体弱多病但工作强度惊人的甘地,每次都能艰难度过长时间的绝食,即使已经走在了死亡的边缘,他也都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