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航空客a330执飞斯德哥尔摩航线体验

2017-08-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20世纪初到现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要寻找一件在全世界最具持久影响力的事件,大概非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莫属.硝化甘油炸药(通称黄色炸药)发明人.化学家.工

从20世纪初到现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要寻找一件在全世界最具持久影响力的事件,大概非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莫属。硝化甘油炸药(通称黄色炸药)发明人、化学家、工程师、实业家,瑞典的阿尔弗莱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生前立下遗嘱,捐出自己遗产中的大部分,共计3100万瑞典克朗,建立诺贝尔奖励基金,用每年的利息奖励对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基金奖项包括:物理奖、化学奖、生理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1901年开始颁发第一届,到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成立300周年之际,瑞典中央银行又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奖”。

受瑞典国家旅游局之邀,北京媒体采访组于2012年6月底至7月初来到了诺贝尔的故乡瑞典采访。乘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最新引进的空中客车A330客机经过9个多小时的飞行后,抵达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上空。俯瞰舷窗外,海上一座座岛屿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像是一片片沼泽。

瑞典是一个被森林覆盖的国家,森林面积达54%,瑞典同时也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湖泊面积占到9%,北欧最大的湖泊,5500多平方公里的维纳恩湖就在瑞典卡尔斯塔德市旁边。值得一提的是,如此烟波浩渺的湖泊仅供养了60万卡尔斯塔德人。

瑞典东濒波罗的海,西南邻北海,有3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首都斯德哥尔摩处在波罗的海与梅拉伦湖的交汇处,由14座岛屿组成,70多座大小桥梁将斯德哥尔摩相连,因此斯德哥尔摩又有“北方威尼斯”之称。1833年,诺贝尔就诞生在这座水城。

采访组一行离开皇后岛国王居住的夏宫,乘船在宁静、清澈的梅拉伦湖航行,半个多小时后来到了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暗红色的市政厅由800万块红砖砌成,这800万块红砖代表着当时800万瑞典人民。

对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人们常津津乐道于它的“蓝厅”、“金厅”。蓝厅名为“蓝”,实则为“红”,因为当初设计师原想用蓝色马赛克把红砖墙贴成瑞典国旗的主色调,但后来发现裸露的红砖更古朴,所以设计师不但保留了红砖墙面,而且还让工匠们把每块砖都凿得凹凸不平,更显自然和立体感。“金厅”是用1800万块金箔和彩色玻璃镶嵌而成,尽管金碧辉煌,但我总感觉有些匠气,无法同古朴的“蓝厅”相比。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本身是一座建筑杰作,每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晚宴”和“舞会”在这里举行更使它声名远播,诺贝尔奖的颁发先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然后觥筹交错的晚宴便在“蓝厅”开始了。宴毕,宾客们则在“金厅”翩翩起舞。

尽管“蓝厅”与“金厅”都有许多可以叙述的话题,但我还是念念不忘1957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诺贝尔于1896年这个时刻逝世),两位年轻的华人科学家坐在了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按照规则从左到右依次是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奖获得者(和平奖在挪威奥斯陆颁发)。

左一是35岁的杨振宁,左二是31岁的李政道,后面依次是化学奖得主英国的托德,生理或医学奖得主意大利的博韦,文学奖得主法国的加缪。由于杨振宁、李政道前一年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他们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但遗憾的是,通过试验证明了宇称不守恒理论,最杰出的华人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却没在诺贝尔奖获奖之列。

“……我是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共同的产物,两者既有冲突,也有协调。我想说,我既为我的中国根源和背景感到骄傲,也为我献身于现代科学而感到满意,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起源于西方的一部分——对于它,我将继续奉献我的努力。”杨振宁在接受诺贝尔奖后用中文宣读了他的获奖致辞,杨振宁、李政道此时持有的护照仍是中国护照。

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都邀请瑞典大学生们参加,按照惯例,大学生们可以自主邀请一位获奖人给他们讲话,他们选择了最年轻的李政道。李政道诙谐地为大学生们讲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如何也跳不出如来佛手心的典故,他借此总结说:“我们研究知识,可能会做出很大的进展。但是我们要记住,即使到了如来佛手指根部,我们离绝对真理还是非常远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当年在颁奖仪式上的照片英气勃发,今天看来依然赏心悦目;他们的获奖感言也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仍觉回味无穷。

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除了和李政道合作打破宇称守恒定律外,还与美国科学家米尔斯共同创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被科学界认为是继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和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后具有同等重要的科学理论,很多物理学家都认为杨振宁理应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

此后,1976年丁肇中、1986年李远哲、1997年朱棣文、1998年崔琦、2008年钱永健、2009年高锟,也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或化学奖。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事实却是,除了杨振宁的本科和硕士以及李政道的本科是在西南联大求学,李远哲在台湾大学本科、硕士毕业外,其它华裔获奖者均在海外接受高等教育,并且所有获奖者都是在海外取得的研究成果。

从1949年至今,60多年过去了,大陆科学家还从未有人获此殊荣。

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华人科学家能站在由800万块红砖砌成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接受这一全世界最高科学奖的礼遇。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除了与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紧密相连外,它的议会厅充分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公开性。议会厅中央为议员们的坐席,两侧分别为观众和记者席,议员开会期间任何平民百姓、记者都可以旁听,瑞典将国家权力置于了百姓和媒体的监督中。

我特别品味了议会厅的设计,观众席和记者席特意设计成了高高在上的阶梯坐席,每一位旁听者都可以一览无余地俯视议员们讨论。这一设计可谓用心良苦。“议员先生们,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我们的监督中”,我总感觉,议会厅的设计蕴含着这样的潜台词。

一位在瑞典生活20多年的瑞典华商协会的朋友说,瑞典社会民主党的一位女党魁曾想竞逐首相位置,但在媒体公开报道她有过一次没按时缴税的记录后,她不得不放弃竞选。

人们随意走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走廊上,市长办公室就在旁边,市长与游人仅一门之隔。华裔瑞典人索菲娅说,有位中国游客想上厕所,导游让他进市政厅,他犹豫不决,因为他无法想象市政府可以随便让百姓上厕所,他惴惴不安地走进了市政厅,没遇任何阻拦,最后轻松解决了问题。

瑞典是一个强调平等的国家。1986年,瑞典首相帕尔梅与夫人像往常一样不带任何警卫来到电影院,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帕尔梅被暗杀了。索菲娅介绍,继任者卡尔松表示,他依然还会不带警卫出行,因为如果改变这些,就等于向暗杀妥协。

后来又有包括外交部长在内的两名政府部长遭到暗杀,尽管如此,索菲娅说今天在斯德哥尔摩的大街上依然可以经常看到政府部长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地铁中也会碰到市长、部长乘地铁出行,他们认为这是了解民众需求的最好时机。

距市中心10公里的皇后岛夏宫住着国王古斯塔夫一家,夏宫绝大部分房间都对民众开放,只有国王全家居住的区域不能参观,有一名士兵站岗,但民众经常可以在花园中看到国王及王室成员散步,而花园只用一根铁丝象征性地与游人隔开。

瑞典是一个以高福利著称的国家,到20世纪60年代建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保障制度,这种高福利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以经济高速增长和高税收为基础的。瑞典的税收采用累积递加税,收入越高,税收越重,个人最高税率达80%以上,企业超过60%。

瑞典收入最多的人和收入最少的人,如企业董事会成员与餐厅服务员,收入差距为3倍。在包括董事会成员、高管人员、医生、法律专家等10个收入多的职业中,他们之间的差距为0.84倍。而服务员、清洁工、家庭护理员等10个收入少的职业中,差距为0.13倍,可见瑞典人的贫富差距不大。

索菲娅说,一名中国游客丢失了价值360万瑞典克朗的奢侈品,此事轰动了斯德哥尔摩,瑞典人很惊讶中国游客竟如此阔绰。习惯于均贫富的瑞典人确实有点大惊小怪了,对中国富人而言,区区360万又算什么呢?

我们来到北雪平市一家瑞典最古老的水晶玻璃器皿制作工坊,在玻璃工们的吹制下,诞生了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玻璃工艺品。一位将金黄色头发编成长辫子盘在头上颇为时髦的小伙子吸引了大家,待他完成了一件跳跃的小鹿造型工艺品后我问他:“收入与大学毕业的人相比如何?”小伙子说:“差不多。

”出于对这一行的热爱,他16岁就来到这家工坊学徒,在师傅手把手的传授下已经干了5年,现在已经掌握多种玻璃工艺品的制作,小伙子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在瑞典,从事手艺劳动的人同样受到社会尊重。

瑞典的平等还体现在社会的包容性上,在卡尔斯塔德市我们参观了一位在瑞典非常有名的水彩画家拉尔斯的画展,他是一位风景画家,画作基调略显忧郁,在展览结束部分赫然挂着他与他的同性恋“丈夫”的合影。据陪同我们的一位中国留学生说,有一部拍摄他们两人爱情的纪录片很感人,如何感人,我们无从知晓,但展览馆的工作人员说,瑞典人非常喜欢拉尔斯的画作,也很尊重他。

瑞典是个海洋国家,且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乏制造木质帆船所需的坚硬橡木,17世纪到18世纪,瑞典造船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海洋帝国英国的造船专家指导下,建造了当时堪称一流的帆船战舰和商船。在瑞典有两艘帆船举世闻名,一艘是“瓦萨号”战舰,另一艘是“哥德堡号”商船。

1625年,瑞典为了与丹麦争夺海上霸权开始制造以瑞典开国君主瓦萨命名的战舰—“瓦萨号”战舰,经过3年的建造,1628年8月10日,在万众欢腾中,一艘长69米,排水量1200吨,装有64门舰炮,船身雕刻了500尊雕像的华丽帆船战舰徐徐驶入海中。

但是偏偏赶上天公不作美,“瓦萨号”战舰刚刚驶离岸边几百米,海上就刮起了风浪,船身开始倾斜,没过多久,在岸上人们惊恐的喊叫中,这艘崭新的战舰就倾覆在近海。究其原因,乃是船上装载舰炮过多且重心太高,而压舱石又太少。

时光荏苒,“瓦萨号”战舰沉没333年后,1961年被瑞典水下考古部门打捞上岸。由于斯德哥尔摩处于波罗的海与梅拉伦湖交汇处,海水盐分较低,“瓦萨号”战舰在海底受到腐蚀较小,得以相对完整保存下来。瑞典人开始修复“瓦萨号”战舰,为了防止战舰继续受到腐蚀,他们用聚乙烯二醇与水的混合液对船身进行固化,500支喷头同时对船身进行喷洒,每喷洒25分钟,停歇20分钟,然后再进行喷洒,如此反复,这项工作竟持续了17年。

经过全面维修,船身所有受损部位均得以修复。

1988年,“瓦萨号”战舰博物馆开始对游人开放,这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巨型古沉船,人们穿过五重厚厚的铁门才得以进入灯光昏暗的博物馆,里面保持了恒湿、恒温,而且一些细微看不见的保护仍在继续。“瓦萨号”战舰虽遭不幸,却造就了瑞典人对文物保护的神话。

比“瓦萨号”战舰更具传奇色彩的是“哥德堡号”帆船,1745年9月12日,瑞典东印度公司排水量1250吨的“哥德堡号”帆船满载着来自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香料驶回了它的家乡哥德堡,与中国的海上贸易,使得瑞典东印度公司获利颇丰,眼看就要完成它的第三次中国之行了,但离港口只有900米的距离时,“哥德堡号”撞上了一块水下巨大礁石,人们眼睁睁地看着“哥德堡号”慢慢地、无可挽回地沉了下去。

一直念念不忘“哥德堡号”的瑞典人,1986年又开始了对“哥德堡号”的水下考古,工作持续到1992年。1995年,一个大胆的设想开始付诸实施,他们要再造一艘与当年“哥德堡号”一样的船,重新扬帆远航中国,这不啻是一个梦想。

我问哥德堡市旅游局说中文很好的瑞典小伙子胡马迪:“你们瑞典人的特点是什么?”他稍作犹豫回答:“瑞典人经常把不可能的变成可能的,把梦想变成现实。我们说造一艘哥德堡号,就造了;说去中国,就去了。”

从1995年6月开始铺设龙骨,经过8年的努力,工匠们共使用了3000立方米的坚硬橡木和1000立方米的松木,手工打造了5.6万枚船用铁钉,缝制了26面船帆,总面积达1964平方米,用20吨纯麻捻成了缆绳,请来最好的木雕师雕刻了船头的雄狮。

2003年6月6日,世界上最大的现代仿古帆船“哥德堡号”正式下水。下水仪式盛大空前,国王古斯塔夫及西尔维娅王后亲临现场,造船厂、码头、桥梁以及海上的船只等,几乎所有能观察的地方都站满了人,有十万之众。不仅如此,停泊期间,“哥德堡号”吸引了100多万瑞典民众前来参观,人们为了登船,不得不排上三个小时的队。

“哥德堡号”帆船的再建项目,获得了瑞典“最佳艺术促进一等奖”以及致力于保护瑞典文化遗产的瑞典文化协会颁发的大奖。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瑞典人视手工劳动多么崇高。

一个梦想实现了,同时又开始了另一个梦想,那就是远航中国。共有3200多人报名竞聘船员,经过一年的选拔,80人脱颖而出,成为前往中国的第一批船员。

2005年10月2日,时隔260年后,一艘崭新的“哥德堡号”再次张开它的风帆,在几百艘小型帆船浩浩荡荡的拱卫下,“哥德堡号”徐徐驶出港口,岸上礼炮齐鸣,“哥德堡号”上的10门仿古大炮也鸣放致谢,“哥德堡号”开启了它的远航中国之行。

在驶往中国的途中,除了30名专业船员外,其他50名见习船员都分别轮换了几批,其中也包括中国的见习船员。“哥德堡号”穿行大西洋,绕过好望角,驶入太平洋,2006年7月胜利抵达广州,古斯塔夫国王和王后专门从瑞典飞到广州,迎候“哥德堡号”的到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参加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在“哥德堡号”帆船的母港,有一间专门陈列有关历史上的“哥德堡号”和今天“哥德堡号”物品的展览室,一位当年全程参加“哥德堡号”远航中国的船员给我们讲述了激动人心的经过,他兴奋地回忆起自己在广州不断接受媒体采访,像做了回明星一般的感受。我买了一本《瑞典“哥德堡号”再度扬帆》的画册,请他签了名,花体的瑞典文像大海波涛,我此举意在向瑞典人的大海精神致敬。

2007年8月,“哥德堡号”返回了母港,这次中国之行历时1年零10个月,往返航程37000海里(约68500公里)。今天的“哥德堡号”已经成为瑞典的和平使者,我们在哥德堡市停留期间,它正在法国访问。

瑞典人衷情于大海,不论在海上,还是湖中,到处飘动着白色船帆,以瑞典沃尔沃公司冠名的“沃尔沃环球帆船赛”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帆船赛事,比赛时间长达10个月,赛程39000海里(约72000公里),被称作“海上马拉松”和“航海的珠穆郎玛峰”。

10个月、39000海里,面对狂风、巨浪、孤独,参赛选手在生理、心理上都要经受严峻考验。2008至2009年度比赛期间,中国青岛曾被选为比赛的停靠点之一。

从1998年开始,沃尔沃汽车公司持续不断地赞助了这项世界顶级帆船赛事。据沃尔沃汽车公司博物馆馆长介绍,沃尔沃汽车公司被中国吉利汽车公司收购后,吉利高层领导对沃尔沃汽车公司拿出巨资赞助环球帆船赛有些不解,但在认真倾听沃尔沃汽车公司的意见后,理解了赞助这项运动的意义,决定继续给予支持。

拉起船帆,鼓满信风,不惧惊涛骇浪,齐心协力,自由地在大海上航行,还有比这更伟大的运动吗?这是瑞典人的精神写照,瑞典就是一个站在帆船上的国家。(刘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