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执中高薪能否养廉 高薪养廉能不能有效反腐?

2017-10-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加坡政府的精英政策说简单点就是把精英人才保留在体制内,然后国家才是由精英来管理普通人,而不是反过来.为了达到精英政策的贯彻实施,新加坡政府想了很多方法,比方说发放政府奖学金(条件是奖学金得主要在政府工作一定年限,而且在工作时被重点培养),公务员"高薪",等等,在这个话题我会单讲"高薪"这个方面.新加坡公务员的薪水根据market rate(市场价)来制定的.市场价是通过对非公务员的工资进行统计,分析来得到的.比方说,某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什么样的工作经验,什么样的职位

新加坡政府的精英政策说简单点就是把精英人才保留在体制内,然后国家才是由精英来管理普通人,而不是反过来。为了达到精英政策的贯彻实施,新加坡政府想了很多方法,比方说发放政府奖学金(条件是奖学金得主要在政府工作一定年限,而且在工作时被重点培养),公务员“高薪”,等等,在这个话题我会单讲“高薪”这个方面。

新加坡公务员的薪水根据market rate(市场价)来制定的。市场价是通过对非公务员的工资进行统计,分析来得到的。比方说,某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什么样的工作经验,什么样的职位上拿到了什么样的工资,那么在政府部门,从事这个专业工作的公务员,就会根据职务制定一些薪水的范围。

再具体一些,在我之前工作的单位,基层(比方说工程师)的工资范围是2400到5900新币每月。可以看到这个范围其实很大,2400是给大学刚毕业并且没有荣誉学位的公务员的,然后根据每个人的荣誉学位,工作经验等等,人事部门会对每个人来制定不同的工资,甚至是涨工资的速度。

如果升到了下一个级别(高级工程师),工资范围就变成了4500到6800新币,可以看出这个范围和上一个范围是有重叠的,也就是不一定要在工资超过上一个范围之后才可以升职,这是为了给那些入职比较晚但是表现比较好的公务员更快的升职。

而那些工作表现不好但是不至于被裁掉的公务员,可能他在一定年龄以后工资就会止步于刚才第一个范围里了。

大家应该可以看出这个系统是怎么保留精英了,首先精英进政府一般不会拿到比外面更低的工资,在私营企业,一般对于毕业生的工资不会因为荣誉学位而不同,比方说一个一等荣誉学位学生A和一个二等上荣誉学位的学生B,人事部门会offer同样的工资,如果A据理力争,人事部门可能会同意多给A 100 新币。

但是在政府单位,A拿到的offer就会比B高了200-400 新币不等。对于刚毕业拿3000 左右薪水的大学生,这 已经是高10%左右的起步了,所以政府对于好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

当把好学生A吸引进来以后,如果A的表现不错,就算B也有同等的表现,一般情况下A每年拿到的工资涨幅也会稍高一些。确实这样可能有失公允,但是没办法,能往上爬的毕竟是少数,人事部需要一些公式来缩小少数的范围。

假设本身这个小组里有已经进来但是表现平平的C,D,E,F,通过快速的涨工资,A可能一旦可以在合理的工资涨幅条件到下一个工资范围,就会得到晋升,何谓合理的涨幅,我不确定其他人,但是我得到过15%的涨幅。

另外以上的范围是会随着私企工资的改变和物价而调整的,基本上能保证水涨船高,不会有工资在涨但是生活质量在下降的情况。调整的频率最少是每年(在这里还要补充说明一下就是公务员工资里有一个10%的浮动部分,如果经济非常不好的话,这10%就不会发了,等经济好了再恢复)。

那为什么大家都对新加坡公务员有“高薪”的印象呢,这就不得不说到高层公务员,比方说一个国家机关的局长,还有各部部长(在这个小国家,部下面就是各个局了)。一个局长的年薪可能是在60万到100万左右(这个我没有确切的数字,不过2012年有一个网站是写局长的薪水在50万到100万左右),而正部长的年薪220万(以上都是新币请自行换算)。

我曾经(很无聊地)在回新加坡的飞机上和我旁边的一个新加坡籍大叔争论到底新加坡的部长薪水是不是太高了。

大叔觉得太高了,他的论据是公务员就是要为人民服务。我的论点是不高,正常。于是我展开了我的论据:1.以新加坡的部长的能力,他们可以去任何一个跨国公司做CEO,甚至自己做生意也可以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大叔没有反对因为部长是他们自己选的。而且新加坡作为一个没资源、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成为发达国家的小国来说,比喻成一个成功的跨国公司也恰当。)2.新加坡部长可以批准上亿的项目,如果他们拿着十几万块钱工资,过着小康水平的生活,上亿的项目对他们的诱惑太大,容易犯罪,就算新加坡抓的严,跑几个新加坡也伤不起。

(大叔表示沉默。)3.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就算不为自己,也为家人,如果他们的能力可以去私营企业拿上百万的年薪,让家人过上很好的生活,他们为什么要在政府部门拿十几万的年薪而付出同样的努力?既然人民没有为他服务(用税收的钱给他发高工资),那他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而以自己家人的幸福为代价?(大叔终于点了点头说,你说的好像很有道理。

)

以上的体系是如何保证实施的呢,几个基本的要素:1.完善的统计,不像国内一样统计一个单位一年发多少工资有多少人头算个平均数,新加坡每个人的公积金,报税单等等单位都要上交政府,政府系统里都可以查到用来分析,我每年也会收到人力部的网上调查链接,上报自己工资,工作情况,包括要不要换工作,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之类的。

2.统一的管理,总理办公室下有一个Public service division(PSD, 修正:公共服务署),这个部门会制定每个级别的公务员工资的大范围,而且每年的奖金(根据国家经济好坏)都是这个部门宣布然后大部分的单位执行。

之所以说大部分是因为有些国家单位有企业的性质,比如我现在的单位的工作是管理运营一些旅游景点,所以我们的奖金是和整个单位的收支和游客满意度挂钩的。

不过我们的奖金范围和PSD宣布的相差不大,因为制定这个奖金是需要PSD批准的。通过这样,在收入上就没有了所谓肥缺,工资的高低还是要通过表现来决定(补充:工作能力强的加薪比较快,还有表现奖金,在有些单位基层甚至可以拿2.

5个月工资的表现奖金,可能有更高的我不确定,听说职位高的奖金上限也会涨)在每个单位都有待遇高的和待遇低的,而不会是有些单位奖金多的受人指摘,有些单位穷的揭不开锅。

3.严格的监管,新加坡的审计长公署每年都会抽查各部门,汇报总统、国会,审计报告放在公共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打开来看,审计会查各种收入支出,工程招标,也包括工资福利部分,如果发现工资福利部分和批准的不符,那就该单位的人事部就呵呵了。

那新加坡政府是如何做到廉洁的呢?我想说说感受最深的几点。

1. 严谨的体系:真正做到每一步骤、每一种情况都有据可依(不依就不要说反贪污调查局冤枉你)。在一个项目从预算到招标到中标,多个部门会参与并且需要对项目中发生的问题负责,除非大家都能达成共识来作假,不然一个人报告给反贪污调查局所有人都吃不了兜着走了,代价太大,风险太高,回报也太低(多人分赃)。

2. 系统的存档:每个项目,谁起草的谁审核的谁批准的都有存档,项目之中有调整每个调整的审核批准也都必须被存档。存档不见了?首先存档就是每个公务员工作的一部分,再说专管存档的人每一步都有据可依才不会说有就存没有就算了,犯不着为了这样被算个渎职。存档的人不可靠怎么办?没人阻止你自己留底吧……每个人都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才不会被贪官诬陷,嗯!有人阻止?太明目张胆了,直接跳到5。

3. 严格的监督:各种申报年年都要做,因为政府信息都是联网的,很容易查到申报是否真实。另外参见之前对审计总署工作的描述。

4. 小处做起:从进了政府部门,就是各种三令五申连一杯咖啡也不可以让承包商请,如果有实在推脱不掉的礼物比方说是月饼之类的,一定要向人事部门申报并且带到办公室来大家分掉。真正做到“不近人情”、“铁面无私”。

5. 反馈的保证:如果有人怀疑其他人有贪污的嫌疑,直接打给反贪污调查局(不受除了总理之外任何机构或权利的管辖),保证会有跟进。如果此时被怀疑的人喝了承包商请的咖啡,那就可以去局里再喝一杯了。就算千辛万苦证明就是一杯咖啡的交情也可能会被记过,为了一杯咖啡何必呢。

6. 从严处理、绝不姑息:李光耀在建国之初就确立的方针,最开始就办了几个高层奠定了基础。在人人不贪的时候揪出贪的容易,等人人都贪再做就难了。

7. 让“做公务员”等于“干事业”:尽量保障出入公务员系统和在政府机关之间换工作无门槛或小门槛。减少“我不想在这个单位了可是我又能去哪儿?算了混日子吧”,“我不帮上级贪污受贿我就会丢掉饭碗,那我家人生活就没保障了”的消极心态,提高“我学到的知识是为自己的提升,是我可以换工作的保障”的积极心态。

公务员的工作范围设定也仿照私企,最大化专业知识的利用,简单来说一个土木工程毕业的不会进政府做后勤的工作,至少是做项目管理之类的有关工作。

同理非公务员只要有所需要的skill set也可以通过面试成为公务员。同时升职加薪也是和工作表现正相关的。展开说明一下升职的时候是各个部门提出要提拔的员工争取比较有限的名额,如果一个老板要提拔只会拍他的马屁而没有真才实干的,往往就被别的部门挤下去了,所以为了表现他的英明领导,也会选升职机会比较大的有真才实干的。

(当然不能做到100%公平,sadly to say 哪里也没有100%的公平)。感觉国内这方面做的不好,所以有这么多体制内外之争。

8. 至于“高薪”,至少我们可以不需要利用特权就可以活的有尊严,坚决反对以“为人民服务”为借口压榨公务员。发不出工资?说明公务员集体创造的价值不够,或者找事做,或者放人走吧,新加坡历史中不止一个政府部门因为不再顺应历史潮流被全部或部分私有化了,刮骨疗毒强过饮鸠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