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文华观文 丹心热血育新苗 ——记桑振君和她的爱徒苗文华

2017-1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豫剧在河南省有五大名旦,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闫立品,但在河北省还有一位豫剧名旦,那就是我们开封的老乡.上个世纪60年代

豫剧在河南省有五大名旦,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闫立品,但在河北省还有一位豫剧名旦,那就是我们开封的老乡、上个世纪60年代定居在邯郸市的桑振君。提起此人,老年观众和广大戏迷朋友并不陌生,因为在50多年前,她名噪一时,常年活跃在河南城乡,尤其是开封、许昌一带,更是她主要的演出场所。

至今,人们仍难忘记她那优美的身段和细腻的表演及唱腔,业内人士和观众都亲切地称其为"桑派"。

2000年8月,河南省文化厅和文联专门为桑振君举行了舞台生涯60周年的庆祝活动和"桑派"艺术研讨会,当她面对阔别多年的家乡父老,面对热情洋溢的观众时,感慨万千,老泪纵横……

桑振君是开封县人,1928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说唱艺人家庭,父母都是河南坠子演员,幼年时她的唯一记忆,就是母亲打着简板、父亲拉着坠胡为听众演唱的情景。耳濡目染,5岁时她那乖巧的小手就能熟练地打简板、伶俐的小嘴也能唱几句坠子小段儿了。

她6岁时,母亲便正式教她段子,她也常给母亲唱个垫场,稚嫩的孩子过早地饱受旧社会艺人的酸甜苦辣。更不幸的是10岁那年,她的父母、兄妹和小弟相继死于贫困和兵荒马乱中,她成了四处漂泊的孤儿。

就在这时,一位好心人见她可怜,便将她介绍到杞县一个戏班里学唱梆子戏。戏班子是吃苦受罪的地方,但桑振君苦惯了,练功学唱非常勤奋,一年后居然能登台演角儿了。桑振君永远忘不了首次登台的情景,那是演《断桥》,她饰白素贞,老师们帮她装扮好后,不知何故,一出场她就想起自己苦难的身世,当唱到"一无有亲,二无有故,无亲无故,孤苦伶仃,哪里奔投"时声泪俱下……观众见她小小年纪这么会演戏,掌声四起,老师们也都夸她演得好。

杞县这个戏班子是专唱祥符调的,老师们见她嗓音好、又会演戏,便专门教她祥符调代表剧目。眼看这棵苦水浇出的幼苗就要茁壮成长起来,灾难又从天而降,一连两年大旱,再加上日寇烧杀掠抢,老百姓纷纷离乡背井寻找活路,戏班子也被迫解散,桑振君又面临无家可归的困境。

缺乏生活经验的她,被人拐卖到在开封的日本特务队队长的三姨太家做丫环。巧得很,这位三姨太爱听戏,常让桑振君唱给她听。由于桑振君会的戏不多,三姨太就让她拜在名艺人赵清和的门下学戏,这对桑振君来说真是不幸中的大幸。

赵清和是祥符调著名老艺人,开封的许多名伶都出自他的名下,如娄季凤、宋桂玲、吴碧波、侯秀真等。桑振君有了这个老师,如鱼得水。赵老师为人正派,因材施教,他先教桑振君一出帅旦戏《姚刚征南》,又教她一出刀马旦戏《老征东》,接着是小旦戏《日月图》、花旦戏《抬花轿》,这一下可开了桑振君的戏窍,她如饥似渴地吸收、消化,悟出许多表演的道理。

然而,好景不长,三姨太身边没有丫环伺候,早就不耐烦了,她召回了桑振君,稍不顺心,便大吵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这时的桑振君,心早已扑在了唱戏上,她受不了这种屈辱,更不想中断对戏曲艺术的追求,便毅然于一个漆黑之夜逃离虎口。

桑振君又回到杞县找剧团去搭班,此时的她,由于受名师赵清和的言传身教,演唱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虽然她还是个小姑娘,但比过去成熟了很多,再加上她演角儿不挑肥拣瘦,大角儿小角儿都演,除旦角外,文武小生也学着演,甚至老生、花脸也都能串角儿,所以她很快就成了戏班的顶梁柱,在观众中的声誉一天比一天高。两年后,"桑振君"3个字响遍豫东大地。

桑振君非常谦逊、好学,农村有对戏的老习俗,有时各地来的戏班聚集七八台对着唱,她只要发现哪个角儿比自己强,就一定千方百计挤出时间去观摩甚至登门求教。她反对"同行是冤家"的说法,主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她和祥符调名角陈素花就是在对戏中成为好朋友的。

陈素花是陈素真的义妹,自幼与陈素真同台演戏,她的许多剧目都是陈素真一手教出来的。此时陈素真不在河南,要学陈派艺术就得求教陈素花。《叶含嫣》是陈派代表剧目之一,陈素花认真教,桑振君虚心学,不仅学会了这个剧目,还切切实实领会到陈派艺术精湛细腻的表演特色,她又根据自身特点,融会贯通,将陈派艺术融入到自己的表演风格中。

有一次,桑振君在对戏中看到鹿邑戏班有位女演员的《秦雪梅》演得很有特色,便决心去学这出戏。她放下主角架子,甘愿去鹿邑那边为那位女演员当配角,使对方深受感动,热情地向她传授技艺,她们俩也成了好朋友。后来,桑振君又根据自身特点对该剧目的唱词和唱腔进行了充实、改进,使其更加完美,尤其是《观文》一折,声情并茂,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获得很大成功。

至今,一些老观众提起桑振君的《观文》,仍赞不绝口,誉为"一绝"。

桑振君的名声越来越大了,但她不骄不躁,不以名角自居,对自己的恩师赵清和更是念念不忘。有一次她来开封演出,便亲自去赵清和家请他看戏,指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赵清和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已经成名了,但要记住:吃饭别吃完,要给别人留一点儿;走路别走绝,要让别人也过得去。

"这句看似简单又极不简单的话,使桑振君终身难忘,她认为做人不能光为自己,还应想着他人。赵老师的话,时常回响在她的耳旁,她身体力行,不论谁有了困难,都尽力去帮助。她16岁那年,便收了两个女孩子做弟子,一个10岁,一个11岁,从此以后,她身边就再也没有断过学生。

桑振君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卓越的。她最初加入戏班,启蒙老师教的就是祥符调,后来拜师赵清和,也是祥符调名家,可以说桑振君是吸吮祥符调的乳汁成长起来的。祥符调是豫剧中最早、最古老的调式,声腔上轻盈明快、活泼俏丽,尤其是花腔婉转甜润、柔美动人。

桑振君就是凭着娴熟纯正的祥符调享誉中原的。但作为一位有追求的表演艺术家,她并不满足于这些,每到一地或遇见不同流派演员的演出,她都细心观摩、潜心研究,尤其是在唱腔上,凡别人有突出的地方,她都要千方百计地去学,然后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特色进行改造、吸收,所以她的祥符调给人的印象更加丰满、更加俏丽、更加悦耳动听。

由于桑振君自幼跟着母亲学唱河南坠子,所以,练就了伶俐的口齿,咬字清晰,字正腔圆;改唱豫剧后,说唱艺术的发声、唱腔和表演也都成了她的艺术财富。有一次,她到安徽去搭班,那个戏班里名角荟萃、阵容强大,而且演员们出于礼貌都主动为桑振君演配角、唱垫戏,桑振君很受感动。

由于一时疏忽,她忘了向鼓师行拜见礼,这是旧戏班的规矩,鼓师认为桑振君看不起他,非常不满,就在演出中给桑振君点"厉害"看看。那天演的是《观文》,秦雪梅出场后应该是慢板,但鼓师却加快了节奏,让角儿张不开嘴,这下可惊动了前台后台,大家都预感到要出事。

桑振君起初也是一惊,有些着急,但她急中生智,突然想起小时候唱坠子时的"抢板"、"闪板"和"滑板"等唱法,便以坠子起板,不慌不忙地稳住了乐队,紧跟着与豫剧调门吻合在一起,不掉板、不漏腔,浑然一体,恰到好处。

观众感到新鲜别致,顿时掌声四起,满堂喝彩。尤其是其中的"翻十字",她唱得字字清晰,像泉水一样叮咚作响,像蜜糖一样甜润可口。

一场人为的障碍排除了,关键时刻化险为夷,同行们对桑振君处变不惊、巧妙应对的本领表示叹服,同时也感到这样的唱法比原来的更能表达人物的感情,于是,大家竞相效仿,一时传为佳话。后来,桑振君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充实,使这段戏逐渐成了体现她表演风格的代表唱段。

桑振君勤奋好学,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表现人物的手段,她特别重视用唱腔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常常亲自设计唱腔,反复实践,反复修改,所以,观众都夸她"把人唱活了"。像脍炙人口的《投衙》、《对绣鞋》,像声腔含蓄、意味深长的《打金枝》,像精巧细腻、活泼喜人的《叶含嫣》,像唱做俱佳、令人神往的《白莲花》、《八件衣》、《大狼山》、《游龟山》等都拥有大量的观众并成为她的代表剧目。

1948年8月,桑振君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进剧团,从此踏上革命征程,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她的政治觉悟有很大提高,艺术水平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大军南下时,按照组织上的安排,她留在许昌豫剧团担任团长;1953年参加赴朝慰问团,献演了一出又一出拿手好戏。

1962年,河北省邯郸地区东风豫剧团一批小学员专程到许昌向她学戏,她非常高兴为豫剧培养接班人,毅然接收下来并不辞劳苦地因材施教,使这批小学员的技艺提高很快。

后来,其中一些尖子演员发展成了知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1964年,桑振君接受邯郸市的聘请,辞去许昌豫剧团团长职务,专心去从事艺术教育事业。这一年,她才36岁,按说正是艺术发展的大好年华,但她认定豫剧的繁荣需要大批接班人,自己甘愿告别舞台生涯,专心致志地去做一名辛勤的育苗人。

伯乐识骏马,园丁育俊苗。1979年,一位出色的小姑娘闯入桑振君的眼帘。这位小姑娘生得秀丽高雅、气度不凡,尤其是她的嗓音婉转甜润、细腻完美,行腔流畅,咬字清晰,不仅节奏把握准确,而且换气匀和,手眼身法也非常到位。小姑娘的超常表现让桑振君惊喜不已:"这孩子是棵好苗!"

说她是棵好苗,巧了,她居然姓苗,名叫苗文华,河南省西平县人,起初是设在开封市的某豫剧团豫剧班的学生,由于该豫剧团撤销,这个豫剧班的几十名小学员便没了去处。于是,河北省邯郸市便将其全部接收过去,并成立了以这些娃娃学生为主体的春燕豫剧团,正在邯郸任教的桑振君自然就成了"春燕"的老师,有人说这就是缘分,当时的苗文华还不满14岁。

一向虚心好学的苗文华,在名师指导下自然如鱼得水,恨不得把桑老师身上的功夫全学到手。桑振君对好学的学生历来不吝啬,她恨不得将自己一生的艺术积累全部传给苗文华。学生敬爱老师,老师疼爱学生,她们亲密无间,既是师徒,又似母女。

有一次,笔者从北京回来,路过邯郸去看望桑振君,她兴奋地说:"文华这孩子太聪明了,悟性高,学得快,有不少戏只教一遍,她就记得很牢,第二天便能完整准确地唱给我听。我很吃惊,她怎么学得那么快呢?我多年琢磨出的唱腔和唱法,都让她给‘挖’走了!

"说着,桑振君大笑起来:"我甘心情愿让她‘挖’去,艺术不能后继无人呀!"说到这里,桑振君又压低声音告诉笔者:"对年轻人不能惯,也不能一个劲儿地捧,越是学得快、学得好,越应该严格要求,不允许有任何差错。

有时我批评她也真够狠的,教学生不严不行。这些年文华很争气,全省每次大赛都拿一等奖,到外省参赛也得第一名,还获得全国戏曲梅花奖、国家一级演员和省劳动模范的称号……"桑振君说到这里,脸上充满喜悦和自豪之情,好像这一切荣誉不是苗文华的,而是她自己的。

是呀,苗文华取得这么大成就,给桑振君带来的欣慰确实是巨大的,只有辛勤的园丁才能深深理解从幼苗到枝繁叶茂的全部含义。

苗文华不是虚浮骄躁的青年,也不是眼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从艺者,她有抱负、有追求,事业心很强,艺术上绝对要精益求精。她既懂得"艺无止境"的道理,又明白"艺不压身"的深刻内涵。她不仅虚心听取桑老师的教诲,而且还从其他艺术门类汲取营养,她坚信艺术之间是融会贯通的。

她虽是"桑派"传人,但她又细心钻研"常、陈、崔、马、阎"各派的艺术真谛;既醉心于祥符调,又不忘探索西府调、豫东调、沙河调等经典唱段的特色和长处,同时对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演唱风格也不放过。

桑振君是位胸怀广阔的艺术家,她并不反对苗文华在表演艺术上的广采博取,曾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我不保守,文华年轻,有文化,嗓子好,扮相也好,超过老师是在情理之中的。我鼓励她好好继承,也支持她大胆创新。"

苗文华艺术实践之路越走越宽,看过她《打金枝》和《对绣鞋》的精彩表演,再看她拍成电影的戏曲艺术片《桃花庵》,人们会清楚地发现她塑造人物的能力特别强。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曾连续播放苗文华的电视戏曲《虎符》,人们观赏后,认为她饰演的如姬又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绝无雷同和重复别人的感觉。

更让人认为难能可贵的是,苗文华勇于挑战自己,1992年她专程来开封约请笔者为她编写一部清装历史剧《双英缘》,苗文华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一位先是女扮男装、后又恢复女装的民间爱国艺人,这和她平时擅演青衣、闺门旦的行当反差极大,表演上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她克服重重困难,不仅出色地塑造了这个真实感人的新的艺术形象,同时还带动全剧组亲密合作,实现了全剧的整体美,使《双英缘》在河北省第三届戏剧节上荣获了主角、配角、音乐、舞美、导演、剧本等8项一等奖。

后来,她又推出现代戏《江姐》,其中的全部唱腔都是桑振君老师生前亲自设计的,看过苗文华演出的观众都赞不绝口。

如今,苗文华已进入中年,虽然她身为东风豫剧团团长,工作十分繁忙,但她有两件事是必办的:一是不忘桑老师的嘱托,选拔新秀,培养"桑派"接班人;二是开封需要她来演出,一个电话准来,因为八朝古都开封是她艺术起步的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