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发诗选 [诗歌]陈先发诗歌选萃之一:

2017-07-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问与答 余怒:一个总是难以避开的话题是,从第一首诗到最后一首诗,是诗人心灵生长的过程,您觉得这种生长面临着怎样的语言环境?又是什么力量刺激了

问与答 余怒:一个总是难以避开的话题是,从第一首诗到最后一首诗,是诗人心灵生长的过程,您觉得这种生长面临着怎样的语言环境?又是什么力量刺激了这种生长? 陈先发:首先,我认定汉语是一种弱质的语言,时常处在被诗人生命力所蔑视、甚至践踏的境遇之中,她在诗人心灵中引发的绝望也就更深一些,大多数汉语诗人的内心总是绷得太紧,因为弱质的语言总需要更强烈的诗人自身生命消耗来推动、给养。

当代汉语环境特征有二:一是作为温带地域语言的钝化、惰性及稳定、清和的特点,不是赤道上像植物样泛滥的、寒极上萧疏荒凉的那一种,总之缺乏热血与疯狂的素质。

中国过于漫长的封建社会享受主义“温室式”诗歌传统加深了这一缺憾,许多古诗人的痛苦是修辞学的痛苦,而不是生命本身的痛苦,(如“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种痛苦其实是一种琐碎的语言学乐趣,是病态的。

许多我们所熟悉的古诗人的灵魂是在盘旋,但即便高出了闲花野草、绿袖罗裙,也绝不超出宦海沉吟、家国之痛,对人本身幽暗生命力的关注、对大地秘密的询问这种最具“生长素质”的诗歌极贫弱,即使真正注视了大地血之运作的民间诗歌如“诗经”中的一些短歌也难以流传开来,初具乌托邦气质的诗(如洛神等)则难免自私倾向。

我所钟爱的四个汉语诗人屈原、李煜、李贺、海子与骆一禾(生命现象的孪生体抱成一人),在我看来,除李煜可算作唯一以温带语言进入生命痛苦本原的诗人外,其它都是囚禁在语言寒极或赤道上的人。特征之二是,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缺陷性过渡,使四个现代汉字蕴藏的生命能量仅合一个古汉字。

而现代商业化社会又使她深陷莫泊桑所谓的“人群陶醉”现象中,即在某种聚集的状态中丧失掉个性,也正如本雅明在描绘波德莱尔所说的——“是大众的景象使他每天都测量他失败的深度。

”这就是真正汉语诗人的语言环境,是作为生长的远景、映衬和酒杯的汉语,而不是生长的疼痛本身。而作为这种生长的催促力量则是生命的欲望及诉诸语言时的语言之被凌辱感、被压迫感,海子等诗人悲惨的命运亦由此而生。与海子生长性极强的母性诗歌相比,我厌弃绝大多数追寻语言肉欲的所谓“第三代”诗人,或无所谓追寻、整日陷于无聊庸俗日常语言、日常景描绘的“第三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