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孙传芳与张作霖争夺江南

2018-02-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战乱频仍的年代,有一大部分军队被称为"杂牌军".所谓杂牌军,指的是区别于嫡系部队的旁系部队,是国家军事不统一的产物.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么孙传芳应当属于杂牌的杂牌--他本属直系,但却没有得到曹锟.吴佩孚的信任;他打过张作霖,后来又投靠张作霖,成了奉系"降将",张作霖和张学良虽然对其优礼有加,但也仅仅是"好吃好喝好招待"而已,军权是从来不得染指的.偏偏孙传芳不甘寂寞,在张作霖.杨宇霆和张学良面前百般谋划,企图借奉军之势,东山再起.今天,我们就来说

在战乱频仍的年代,有一大部分军队被称为"杂牌军"。所谓杂牌军,指的是区别于嫡系部队的旁系部队,是国家军事不统一的产物。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么孙传芳应当属于杂牌的杂牌--他本属直系,但却没有得到曹锟、吴佩孚的信任;他打过张作霖,后来又投靠张作霖,成了奉系"降将",张作霖和张学良虽然对其优礼有加,但也仅仅是"好吃好喝好招待"而已,军权是从来不得染指的。

偏偏孙传芳不甘寂寞,在张作霖、杨宇霆和张学良面前百般谋划,企图借奉军之势,东山再起。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孙传芳与张作霖的"两面三刀"。

奉军染指江南

上海是个好地方。这句话若被人反驳,那只能说明这句话并没有说出上海的"好"--语气不够强烈。而在英语里,"shanghai"这一词条还有"拐骗"的意思。把一个城市的名称当作动词来用,最初解释是为了使某人充当水手,先将其灌醉,再拐带到船上,胁迫其就范。

也许,这一解释比其他事实更能说明这个"魔都"的"魔性",在上世纪上半叶,上海要比纽约、巴黎和东京等世界级大都市更富于"传奇"色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各揣心腹事"的人们,被称为是"冒险家的乐园"。

说起来,上海给人的最大感觉就是"钱多"。若干年前,家父曾去过上海,回来后,家父常与人说:"上海人吃的馒头都是精白面的,街上就有卖的,谁买都行。"这是我们小民的观感,但在军阀看来,上海就是得之而后快的肥肉了。

据卢永祥的亲信淞沪宪兵司令马鸿烈说,每月光鸦片一项收入,就足够养活三个师。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上海对总是缺钱缺枪缺大炮的军阀们,有多大的诱惑力了。1924年,齐燮元出任江苏省督军兼苏皖赣巡阅使,但齐燮元相当"生气",因为上海被浙江的卢永祥"吃了",说什么也不肯撒手。

齐燮元说:"上海是我们江苏省的一部分,一定要夺回来。"卢永祥说:"上海是浙江的门户,一定要保持。"事情到了这份上,说是没有用的,用单田芳的话说,"枪的给炮的给"才有用。这是1924年9月的事儿,史称"江浙战争"。

战争双方都不惜血本,齐燮元投入兵力8万余人,卢永祥投入9万余,据称海军也参战了。正当双方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福建军务督理孙传芳攻入浙江,卢永祥腹背受敌,宣布"下野",江浙战争就这样草草收场。

其实,孙传芳与齐燮元早有预谋,搞掉卢永祥,浙江归孙传芳,上海归齐燮元。1924年10月,孙传芳被"任命"为闽浙巡阅使兼浙江军务督办。就像直奉联合一样,齐燮元和孙传芳也是一对"野鸳鸯",相互防范是免不了的。

上海是孙传芳打下来的,元气大伤的齐燮元不敢明目张胆地索要,而孙传芳也不好"吃"得太多。就商量了一下,把上海交给了"第三者",让吴佩孚派来江苏增援的张允明暂时充任上海守备司令。饶是如此,孙传芳也"赚"了不少,不仅轻而易举地吞下浙江,还收编了四个师,一个混成旅,实力大增,为他日后的五省联军打下基础。

江浙战争爆发后,北京政府站在齐燮元一边,下令讨卢。而孙中山、张作霖和卢永祥订立反直三角同盟,站在卢永祥一边。其时,孙中山发出讨伐曹锟、吴佩孚通电:"刻日移师北指,与天下共讨曹吴诸贼。"张作霖在北方响应孙中山,亲率六路大军向山海关和热河挺进,是为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年9月18日,吴佩孚就任"讨逆军"总司令,迎击奉军。此次交战,直系投入兵力达20余万,奉系投入17万余,海军和空军也参加了战斗。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山海关一带的战斗十分激烈,奉军精锐张学良、郭松龄部奋勇作战,颇有斩获。

吴佩孚也赶往滦州亲自督战。正当两军相持之际,吴佩孚后院起火,冯玉祥按照事先与张作霖的约定,发动北京政变。结果战局急转直下,直军大败,吴佩孚率残部2000余人乘舰南逃。吴佩孚素来看不起张作霖,他大概没有想到会败在他所谓的"胡帅"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