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勇央美 中央美院七工作室导师肖勇访谈

2017-1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采访人:廖翔 沈扬 被采访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第七工作室导师 肖勇副教授 采访地点: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第七工作室视觉同盟:肖老师,您好!请您的介绍一下中

采访人:廖翔 沈扬 被采访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第七工作室导师 肖勇副教授 采访地点: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第七工作室

视觉同盟:肖老师,您好!请您的介绍一下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第七工作室的具体情况? 肖勇:我们在教学思路上比较开放一些,然后教学方式上比较灵活。工作室是2001年成立的,也是中央美院在教学改革当中引进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结构。

所以我们在设立之初,也考虑到不同的国家的特点和他们的优势,包括一种设计教学的经验。另外,我们要结合我们中国或者是我们美院我们的定位和我们将来培养人的方向,这样来设立的工作室。

对于这种工作室的方式,应该不同于画室,然后也不同于传统模式下的工作室,拿个简单的例子来比喻,就是我们传统的工作室更倾向于像一个筒子楼,那我们学生过来以后呢就分叉,到不同的空间当中由大师或者老师带着。

按照一个教学模式:师傅带徒弟,这样首先就不会有大师产生了。第二,设计资源是一种整合。第三,设计人才的方向有多元化的倾向,在教学方面应该有一些新的结构,那么我认为这个工作室是一个教学平台,他是开放式的平台。

如果传统的工作室是一个筒子楼的分配方式的话,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工作室是一个十字路口,我起到的作用可能就是协调和安排、策划加上教学,组织教学、安排教学、参与教学,指导教学,所以,学生的身份发生变化,老师的身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的模式面临很多挑战,教学的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那么这些就是设计教学和设计教育本身在不断的变化中求发展。

  教学过程

视觉同盟:您刚才说,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第七工作室是一个十字路口教学的方式,那教师在里面起的作用更多的是给他指引方向,还是带创建一种教学模式? 肖勇:把握一个方向然后来选择不同的专业,专业教学不同板块,然后起到这种协调作用。

视觉同盟:跟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第七工作室在教学体制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肖勇:首先美院大的结构现在变化了,第七工作室是一个小的教学单位,所以他不仅仅是一个小的设计空间的问题也不是一班级的概念,在班里面,我们学生从三年级的到四年级到研究生到进修生还有留学生,有好几个不同的方向,这样形成学生之间的一种融合。

另外,在专业的方向上来讲,尽管视觉传达是我们工作室的方向,但是在专业侧重点上第七工作室更倾向于形象、品牌形象设计。

这一点并不局限于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容,他们的专业性,包括平面设计,几个主要的方向也是比较鲜明,而且管理上也是比较强的。希望在专业侧重点上有所加强,这样的话,就是在专业本身还有专业的深度上和广度上都能够有一定的区别,因为这也是设计人才的一种需求,对这种专业化和精英化这种需要越来越强烈,而且他更需要在一个团队中工作,在一个整体的经济的和市场的科研中起到自己应该起的作用。

所以他不是完全一个独立的艺术家或者是学艺术的一般人才,而是要属于整个创新产业的团队,他是其中的一分子。

这一分子也可能是一个螺钉,也可能是一个轴承,也可能改变自己的一个开关。这需要知识结构上就有一定的调整,然后我们也有一定的专业方向。

对于我们的教学方向,是兼容并蓄,包括了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包括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文化都需要进行新的一种融合。第二个,就是融会东西设计,目的是一种沟通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对现在的设计文化有一个很新的敏感度。

然后这样才有利于接受我们应该得到的和认知的知识,然后获取新知。还有,就是创新与创造的问题,就这个是就设计本身了,如果我们的起点和我们的研发点不够实在,然后会影响到我们有进一步创新的能力。

再次一点,就是策略与管理,就是设计的外延,也是设计师最弱的一个方面,他对自我的管理还有对项目的管理包括对于市场的整个设计本身的把握,都是超越我们设计之外的,所以我们希望在这种工作的方式当中,在沟通当中把我们应用上都有一种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