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的音乐作品 论述冼星海音乐创作的主要成就

2018-01-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答:冼星海(1905-1945)早年曾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和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小提琴和理论作曲.1935年回国,便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歌咏运动中,并成为主要骨干之一.同时他还积极创作抗战歌曲,写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1938年,他来到延安,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延安期间,他创作了多部大合唱,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就创作于这个时期.1940年被派往苏联,生活不定仍坚持创作,写下了许多首古诗词歌曲和交响乐作品.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死后被誉为"人民音乐

答:冼星海(1905—1945)早年曾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和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小提琴和理论作曲。1935年回国,便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歌咏运动中,并成为主要骨干之一。同时他还积极创作抗战歌曲,写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1938年,他来到延安,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延安期间,他创作了多部大合唱,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就创作于这个时期。1940年被派往苏联,生活不定仍坚持创作,写下了许多首古诗词歌曲和交响乐作品。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死后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歌曲,多部大合唱,歌剧,交响乐、管弦乐曲、以及多首小提琴、钢琴等乐器、重奏作品。他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多产的作曲家,而且在声乐创作中也是成功率较高的作曲家,他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广泛的体裁形式,具有号召性的旋律,鲜明而有力的节奏及简练的音乐结构来塑造各样的音乐形象,从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群众性的进行曲《救国军歌》、《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

战斗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群众歌曲《在太行山上》,《做棉衣》;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以及电影、戏剧插曲《在茫茫的西伯利亚》、《热血》、《夜半歌声》等,以及《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合唱曲,《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满江红》等交响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它创作于1939年,以诗人光未然所写的长诗《黄河呤》为歌词,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自始至终充满了动人心弦的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和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念。

该曲由《序曲》、《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套乐诗朗诵)、《黄水谣》、《河边对口词》、《黄河怨》、《保卫黄河》(齐唱、轮唱)、《想吼吧!黄河》合唱九个乐章组成,以朗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贯串,各个乐章在内容、形象、主题、表演形式等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整个套曲音乐的发展具有非常严密的内在统一性,它的音乐吸收了民间劳动号子,民间对唱的音调和形式特点,又借鉴了西方近代多声部合唱技术,使音乐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韵,又有新时代特征,同时还具有史诗性和交响性,这种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对后来的中国大型合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黄河大合唱1.作曲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光荣历史,广阔的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的抗日斗争,塑造了巨人般的形象,向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警号2.整个旋律的发展建立在三个主题上:力量,崇高,苦难。

既象征着斗争和力量的主题《黄河船夫曲》,象征宽广崇高自由奔放的《黄水谣》,表现中国人民苦难的《怒吼吧!黄河》这个主题3全乐章相对独立,相互间在内容形式及表演上都形成对比,丰富多彩,同时又围绕共同的主题“黄河”,在音乐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统一为一个主题4音乐以群众歌曲的音调为基础,同时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因素,音乐语言通俗易懂,明快简练,这部具有交响性史诗性的大合唱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群众性的特点,并反应时代精神,对后世的大合唱及其他形式的音乐创作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