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珍的父亲 她叫王如珍 东莞唯一一位参加阅兵仪式的抗战老兵!

2017-06-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天的阅兵仪式上,一个平均年龄超过90岁的老兵方队将亮相,其中有一位来自东莞的抗战老兵,她叫王如珍.这个已经87岁高龄的老兵,是东莞市唯一一位入选广东7位赴阅兵

今天的阅兵仪式上,一个平均年龄超过90岁的老兵方队将亮相,其中有一位来自东莞的抗战老兵,她叫王如珍。这个已经87岁高龄的老兵,是东莞市唯一一位入选广东7位赴阅兵仪式的老战士代表。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保护重伤员!”在硝烟弥漫的年代,厚街人王如珍目睹百姓亲人被日军折磨,毅然加入了抗战队伍。作为民运队员,她奔走在抗日后方,发动人民参军统战;作为前线卫生员,她曾三天三夜照顾伤员,为了保护被炸伤的战士,她抱着战士滚落山底。

如今已87岁高龄的王如珍,回想起峥嵘岁月,依然满怀激情。抚摸着胸前的军功章,王如珍骄傲地说,作为东江纵队的一员,当年她的工作被不少战友们“点赞”。


王如珍是东莞市厚街镇厚街乡人。小时候起,莞草编织品是东莞主要的出口产品,当年,她与母亲、妹妹就以手工纺织为生,生活安稳。

随着日军侵华,这种平静幸福的日子被打破了。此时,由于商业受到冲击,东莞的出口全面停滞。王如珍一家没有了经济来源,只能靠街头卖烧饼维持生活。

王如珍13岁时,日军占领了厚街,驻扎在与王如珍家一墙之隔的大祠堂里。

“日本人抓了人,怀疑是革命党,就用水刑、火刑、电刑等酷刑折磨。”王如珍说,她每天都能听到从祠堂传来的惨叫声、灌水声、鞭打声。年幼的她十分害怕,关起家中三道门,连吃的都不敢到街上买。

王如珍还记得当时亲戚们躲避日军的情景:她跟二叔、三叔几家人,徒步走了很久后,发现无路可走,只能躲在一棵大榕树下,又累又饿,蚊叮虫咬。

“我的妈妈说,日本鬼子对我们这么残忍,现在我们全国都抗日救国了,你们也去抗日救国,之后不用担惊受怕了。”在母亲的鼓励下,1944年中秋节,16岁的王如珍找到了当时东江纵队民运组组长李强。

当被问到是否怕辛苦,王如珍说:“抗日,死都不怕,又怎么会怕辛苦呢!”作为中共东莞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东江纵队不管是在华南敌后抗战中,还是在解放战争中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如珍加入这支队伍时,抗战已处于相持阶段。王如珍作为区政府民运组组员,负责动员参军统战、发行公债、征收公粮、扩大财源、减租减息、开荒种地等工作。后来,学了两个月的救伤、止血、医疗等知识,她又被调任卫生员。

当时,战地医院把重伤员转移到炭窑里面。由于人手少,院长只能派王如珍去保护重伤兵员。为了避免被日本人发现伤病员,院长要求王如珍提高警惕。尽管炭窑又黑又乱,王如珍也不能点灯,只能用小手电开展治疗。

晚上温度低,野狗不断地吠叫,16岁的王如珍坐在窑洞口,三个窑洞轮流照看伤员。这样坚持了三天三夜,从未休息过。

抗战时期,物资匮乏,缺少药品是常事。王如珍回忆说,一次战斗中,不少同志受了伤。一名同志腿骨碎裂,但绷带已经用完了。王如珍便将自己随身携带的裤子剪开做成绷带,再在山林砍竹子做成夹板,缠在受伤战士的腿上,为伤者固定好。

“绷带缠好了,又发现药没有了。”王如珍叹着气说。那时,卫生员不敢将多余的药品藏在老百姓家里,只能藏在山顶的乱葬岗。王如珍只好又去取药,没想到取药回来半途中遇上山洪暴发。

“眼看着水要涨到腰间了,我双手拿着药箱,洪水随时都会把我冲走。”王如珍进退两难。王如珍灵机一动,迅速把药箱牢牢地绑在自己的脖子上,空出双手试图稳住自己的身体。千钧一发之际,远处走来一个挑着扁担的农民。“快救命啊!”王如珍大声疾呼。最终,农民用扁担将王如珍从水中拉回岸边。


1944年4月左右,王如珍所在的区中队配合东纵队伍监视敌人动向。在最初的战斗中,队伍由于经验不足,顾前不顾后,战斗受伤情况惨烈。

王如珍回忆说,曾有一名战士在作战中被炸伤。为救助伤员,王如珍抱着战士一起滚落山底,避免受到更严重的伤害。王如珍的这种行为,受到了部队的大力表扬。

经过这次战役后,队伍吸取教训,在民兵团的帮助下采取设防的地雷战。王如珍说,战士们在敌人的必经之路设好埋伏,民兵团的童孩佯装成牛童。敌人接近时,牛童通报情况,待敌人进入设埋地,大家用力扯绳点燃地雷,消灭敌人。

这样的作战既打击了敌人,又降低危险,保护了队伍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