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舒曼《童年情景》浅析浪漫主义音乐特征

2017-08-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对当时的欧洲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也是德国音乐艺术最辉煌和最丰硕的时期之一.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Ro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对当时的欧洲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也是德国音乐艺术最辉煌和最丰硕的时期之一。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 1856)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人物。

舒曼强调音乐是感情的表现,把情感提到音乐艺术的首位,同时又非常强调其中的幻想因素,坚决反对将音乐同现实主义生活隔绝开来的论调。钢琴作品是舒曼最有价值的作品,他富于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气质体现得最为鲜明,充分显示出他是一位真正的为艺术开创新道路的革新者。其中《童年情景》是舒曼优秀的钢琴作品之一。

《童年情景》是由13首简易钢琴独奏曲构成的组曲。这套组曲创作于1838年,因为回忆起他妻子克拉拉的童年生活,而触动了他的智慧与灵感,顺其自然,一连串的小乐思相继出现,舒曼运用形象而简练的笔法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孩提时代的纯真形象。

舒曼继承了古典乐派的作曲技法,而内容却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浪漫主义音乐以个性化的语言,不拘一格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感受。在30年代舒曼创作的作品中,所强调的感情表现及其所具有的幻想因素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这不仅表现在他的音乐特别注重个人内心生活和感情世界的发掘,而且更体现在题材本身常常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有直接的关系。《童年情景》就是描写克拉拉孩提时代的生活,笔法细腻、形象,将一个充满了想象、憧憬和渴望的孩子形象展现在人们眼前。

浪漫主义音乐个性化、理想化、富于诗意,感情重于理智,舒曼曾说过“浪漫主义不是形象和形式的问题,而是作曲家是不是诗人的问题。”他没有完全被古典主义所束缚和俘虏,将音乐深深植根于生活,要求音乐应该具有真正能触动人们的内心感情的,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内容。

这套组曲的标题分别是:1、别的国土和人民;2、奇怪的传说;3、捉迷藏;4、孩子的请求;5、无限的快乐;6、重要事件;7、梦幻;8、火炉;9、木马游戏;10、会不会过分认真;11、惊吓;12、入睡;13、诗人的话。

第7首《梦幻》乐曲使人内心洋溢着热烈的情感和希望,而外在的形式安祥柔顺,全然抑制住热情的流露,使人陷入沉思默想之中,那梦幻似的灵魂在此唱出了童年的天真,气质文雅、清新,似幻似真引人入胜,而这一切的感受都来自于真挚的生活。

这13首小曲中,许多小曲的旋律都很有歌唱性。其中《梦幻》曾被改编成合唱曲演唱过。舒曼钢琴曲中的歌唱性特点,正代表了浪漫主义时代钢琴音乐习用语汇的鲜明特征—器乐的旋律化。值得一提的是,伴奏器乐在他的声乐作品中的作用,也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重要的地位,钢琴成为声乐作品中不可分割的重要表现手段,而不再只是起伴奏作用。

舒曼对传统和声语汇的突破,极富创造性。如第1首《别的国土和人民》中,A段的和声语汇在G人调上进行;I一#IV7—V —V 56—I,I—I 6— IV —IV 6—D7—I。和声布局遵循传统的和声语汇,但在其中运用副属、重属和弦,造成内声部的半音进行,给人以新奇而渺远的感觉。

并使和声内在运动形式从弱到强,色彩上也异常丰富。B段转到主调的关系小调c小调,再现段回到G大调与第一段相呼应。调式色彩作了大小调的对比。

再如第7首《梦幻》:A段为F大调,结束时离向属调C调,后者的色彩明亮,好像从沉睡开始进入梦境;B段在下属方向、B大调及其平行小调g小调;结束时为准备再现而到达主调平行小调d小调,较之A段和B段就好像蒙上了一层柔和的面纱,以衬托出整个B段沉浸在迷离的梦境中,而整体的调性变换F—g一ЬB—d,表现了孩童时代的梦幻是五彩缤纷的,每句的内部也是一明一暗的起伏对比,再现段A’回到主调F大调,好像梦幻的面纱已经消失又重新回到安静的沉睡中。

综上所述,从舒曼《童年情景》来看,这套组曲从内容到形式都选择了简洁和真实的手法,即创作手法以简洁为主,主题立意以真实为本,有一种感人至深、沁人心脾的感染力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清新、自然的音乐世界—这正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