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宁凯雷 图文:凯雷投资董事总经理赵宁

2017-09-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ChinaVenture北京时间9月16日上午消息,2010年ChinaVenture中国投资年会于今日在中国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召开.本届会议围绕探讨后金融危

ChinaVenture北京时间9月16日上午消息,2010年ChinaVenture中国投资年会于今日在中国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召开。本届会议围绕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投资策略,挖掘投资机会主题展开,集中探讨新形式下的投资策略及项目挖掘之道。会议将讨论新形势下的VC投资策略,中外PE竞合共进多赢,传统TMT行业以及消费品行业投资机遇。

图为凯雷投资董事总经理赵宁。

以下为演讲文字实录:

主持人 陈颉:现在开始上午第二个部分。我先让在座的各位嘉宾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

陈恂:各位好,我是银湖投资的陈恂,我们是一个美国背景的基金,两年以前,我和另外一个合伙人到香港开拓亚洲的业务,在中国这个市场说是初来乍到,希望大家多多关照。

辛洁:大家好,我是辛洁。

赵宁:大家好,我是凯雷投资成长基金的赵宁。

许小林:大家好,我是许小林。

孙壮:大家好,我是孙壮。

主持人:今天的自我介绍都比较简短。首先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中国PE市场的大环境之下,大家的感觉,包括市场上的很多的声音有非常非常多的资金在被募集,无论是美元还是人民币,在几年之前,中国市场上超过10亿美元的样机的规模的基金都不是特别多,而今天在中国市场上,包括外资,包括内资,10亿美元以上量级的基金不少了,规模相对较小的基金,每天都在募集当中,在这么一个市场当中,我们也知道中国资本市场的退出非常好,中国的经济环境非常好,各位怎么看待这样一个竞争环境呢?

赵宁:每家基金都有自己不同的策略,每家基金都有自己不同的渠道。像我们这边,还是有选择性的投资,并不是说有一些快上市的就赶紧去抢或者是怎么样,我们投资的行业还是按照我们传统上我们都比较有专业知识的一些行业,包括最近我们在看一些医药,包括一些金融服务的外包服务,这些也都是我们最近通过一些行业的研究,在里面找到了一些比较好的企业。

我们一般还不是真正的去抢项目的这种基金,可是现在这种市场还是竞争非常非常激烈的,我们去看的一些企业基本上都是有接触过几十家,甚至是超过一百家的PE的都有,各个PE可能是体现出各自的一些价值,他们为企业真正带来什么东西,估值也要比较合理,和企业家,包括当地政府建立一个非常好的,这样才能拿到一些合作的机会。

许小林:主办方都是希望我们场上的嘉宾大家有争论,越火爆大家听着越开心,所以每一次主办一次会议,一定要找几个外资的基金,找一个中资的基金,试图挑起来一个话题中外的竞争是不是很激烈,你们是不是每天都在针尖对麦芒的打仗。

实际的情况,PE现在在全中国都很热,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我们在座的五个机构,大家好像还没有正面交锋过,更多的是合作,或者是共同咨询项目意见的时候比较多。这说明了什么呢?总体来看,中国的PE现在要迎来一个十年的黄金时期,现在来看,全民确实是一个PE热,但是真正落实到中国,中国的PE行业的投资占我们的GDP的比例才一点多,在整个折页行业还是非常小的,我们的投资机会还是非常丰富的,所以在这个行业正常发展过程之中,有一些竞争是非常正常的,在目前的阶段,我们还没有感觉到这个竞争使得我们的基金没有办法运作下去,我觉得现在的竞争有一些不好的东西,有一些适应新的基金,无论是价格多少,都把这个市场搞的非常的不良。

但是我想,在这个PE行业正常的发展过程之中,这些是必须要经过的阶段,我是这么理解现在的这个竞争态势的。

辛洁:从外界看,是中资和外资的定义,从我们实际的感受来讲,更多的是管理员风格上的差异会产生不同,我想在座的这几家可能都会是比较侧重投资,比较在意风险的控制,比较在意投资完了以后价值的贡献。对于投资的速度,对于本身的短期回报来讲,相对来说会有不同的取向。

目前中国PE的市场,我们认为是处于分化的前期,之前有几个阵营,外资进入到中国,逐渐的有一些本土的管理人出现,逐渐到现在本图的资金,本土的管理人,不同的搭配在陆续的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往下走会越来越分化,而这个分化与其说是中资、外资的分化,不如说是管理人分化的一个开端。

陈恂:最开始拿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觉得这好像是大家在致力于消灭掉的区别,我的意思是说,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很多的外资的基金现在希望更加的本土化,而很多现在本土化的基金也在国际化。我们来了中国这个市场以后,跟国内的基金也有合作的关系,他们其实走的路和我们走的路是异曲同工。

我是做科技的,很多东西会围绕着科技方面来谈论。中国很多投资人会非常关心硅谷,像我们这样的投资人会非常关心中关村,这样一个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合作的过程。

孙壮:现在的这个投资是竞争环境比较激烈的,各家报的价格,各方面提供的所谓的增值服务也是不一样的。大家要想一想,这个取决于大家对投了这个公司以后,对公司未来的展望,对行业的展望,对被投公司怎么样展望,大家都有各自的看法。回到了最后,哪一种方式最合适,对每一个企业都是不一样的,对每一个投资公司来说,回到刚才辛总说的,每个公司的管理方式不一样,带来的价值不一样,最后这个市场会有一些分化。

主持人 陈颉:刚才有一个话题是外资的基金本土化,本土的基金国际化。现在很多的基金,特别是做的成功的基金,外资基金现在都在募集人民币基金,或者是宣布募集人民币基金。现在看到的一个新的趋势,是人民币基金也在宣布要募集外资基金,为什么会有这个趋势呢?我们大家是怎么考虑这个话题的呢?谢谢。

陈恂: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如果说把投资作为一个生意来说,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市场,在中国投资,这个市场你可以说他可以分成两个细分市场,一个细分市场是人民币可以投进去,退出来的市场,另外一个市场是美元可以投进去,退出来的市场。所有的这些被投资的企业,实际上他们绝大部分的业务或者是指全部的业务都是在中国。

这两个细分市场之间很显然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现在也观察到因为国内的估值相对高,而且流通性也越来越好,我们也有观察到过去有境外机构的投资慢慢的转成境内机构,现在开始启动的公司更多的做境内机构。这些变化我想都是大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的变化。

回到我刚才说的,在我的心目当中,这两个细分市场是同一个市场,你在这两个市场当中是不是能够找到合适的投资的机会,是不是能够得到好的回报,是不是能够控制住你的风险,从很多意义上讲,你需要的工具和经验还有投资的理念和刚才提到的企业能带来什么价值,这是非常类似的。

所以我觉得出现国际的基金说我现在需要管理人民币基金,人民币基金说我需要管理美元基金,这是从一个细分市场里面获取的经验,希望能够运用到另外一个跟它非常临近的细分市场里面。

辛洁:我们公司在开始做职业投资业务的时候,人民币和美元都可以做,所以从我们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讲,我们觉得其实人民币和外资之间区别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性的,确实是由于一些政策会使得一些行业和在投资的审批速度上会造成一个差异,这个差异在我们接触一些企业的初期是会构成一个企业家考虑的点的,但是在实际情况当中,真正当企业家跟投资方能够达成一致的过程中,最终企业家还是会,或者是至少我们希望负责的企业家还是会更在意投资方所能带来的价值和所能带来的一些理念。

这些东西最后会超越人民币和外币在操作程序上的一些差异。所以我们的确有在项目当中最开始是企业家明确希望由于外资审批时间长,希望由人民币来做。最终改成由美元来做这么一个过程,这些过程当中,我们自己的体会就是说这些差异更多的是在企业接触投资人的初期,对于政策和现状而产生的差异。真正的来讲,不构成一个持续的或者是长远的对管理方的价值上的差异。

赵宁:我也同意辛总的说法,理论上来说,外资和内资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一个中外合资和内资,从上市角度来说,也没有区别,只是可能是要多一个衙门,多审批两三个星期的一个事情。很多企业可能就是嫌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希望要内资,我们看案子的时候见到了很多。

我们现在的大趋势是做人民币基金,凯雷这边也在做人民币基金,主要的原因一方面也是和给我们支持的一些政府建立一些比较好的关系,帮助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政府在他们当地筛选一些比较好的企业进行投资。

有很多行业还是外资限制性的行业,有一些是稀有金属,包括一些基础设施的服务,电信之类的还是外资限制的,所以有了人民币投资会比较顺畅一些。我们也在非常努力的本土化,包括我们最近在成都也开了我们的办事处,在那边也要和当地的政府建立关系,在那边多发掘投资的机会。

外资企业其实最近去看A股上市企业都有同样的感觉,就是说企业问的你第一个问题,或者是他选择投资者的一个最优先的条件是你是不是有上市的渠道,或者是监管机构是不是有很好的关系,这应该是中国的一个特色。并不是特别关心你能带来什么价值,你基金的品牌和你这个基金的品质,反而关心上市的事情。

我想这个可能是因为中国上市的程序有关系,这个也没有什么不对的,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一定要更加的本土化,向本土的人民币基金学习,包括建立自己的政府关系和监管机构的一些关系,和券商的一些好的关系。这就是刚才说的外资基金本土化的一个很好的表现。

许小林:外资做人民币基金和人民币一些本土的管理公司做外资基金,这个是存在的一个趋势,通俗的讲,这种海归或者是说土鳖都开始把自己的手伸上自己不太擅长的方面,都是市场逼出来的。外资基金公司,他们看好一个团队,但是这个团队说现在我美国上市非常难,我想转到A股上市了,我只需要人民币的钱。他不想失去这样的机会,所以有市场的动力让他去做。

比如说我们现在建银国际在本土做的人民币基金,我们也遇到了很多的困惑,有很多好的项目也是属于海外架构的,我的团队跟他有很多的交流,也觉得这个项目非常好,这个时候做一个海外上市也很赚钱,或者是我们在海外投这样的项目也很赚钱,所以这个也是市场逼出来的。

像赵总做人民币基金和我们建银做的人民币基金,大家的优势和我们自身所擅长的东西还是不一样的。基金有区别,但是区别是在管理团队的风格,这是真正的区别。将来的竞争优势不只是在投资人方面,更多的是在管理团队的管理风格,这是我们将来竞争的主要的点。

孙壮:我们的团队是一个本土的团队,但是我们的第一个基金是外币基金,融的两期之后这个完全是市逼出来的,外币基金现在市场没有,国内也没有这样的现象,做完了两个外币基金以后,有了人民币基金的时候,才能成形。现在国内这个市场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方面从资金的层面来看,另一块是市场退出的情况,国内A股上市的这种方式和方法还有在香港和纽约上市的方式方法不一样,要求得到既了解国内的上市方法,也要了解海外的上市方法。

对应的,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

对于管理公司来说,我们的目标对我们管理公司来说,要投资在中国成长型的企业,至于是最后从哪里上市,资金从哪里来,要根据市场来决定的。我们投什么样的企业,成长性是不是高,是不是符合我们的要求,是不是符合我们的行业对人的人格和人品的要求,是团队自己的事情。

唐葵:现在人民币的基金的出现是好事,资金的供应也多了,企业的选择也多了,现在创业的人绝对比十年前创业的人多了很多,这样的话投资人也看到很多的企业,被投的企业也看到了很多新的资金的来源,大家都是好事,之所以现在在北京或者是上海没有人争论说法国餐馆好吃还是四川餐馆好吃,大家各有各的口味。第二个,大家上馆子也多了,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的,所以我觉得总体是一个好事。

人民币基金往往是本土的一些人才创立的,有很多的优势,值得外币基金学习。另外一方面,国际基金的运作在专业性方面有很多东西也值得人民币基金学习。我现在最大的担心不是说外币基金竞争的事情,我最大的担心是如果基金管理经验不足,犯很多的错误,这样对行业的发展是有影响的。所以怎么互相的提升,互相学习,我觉得现在可能是一个主要的任务。

主持人 陈颉:刚刚这位发言的嘉宾是方源资本的唐葵。我的第三个问题是国内资本市场的火爆大家都很清楚,特别是国内的中小板、创业板等等,大概差不多在几个月之前,国内VC圈最有名的一位投资人提到一件事,他说最近有一家公司在创业板上市,他有另外一个公司在美国上市,他说在美国上市的那家公司比国内这家公司好很多,但是国内这家公司的市值一定比国外那家公司高,他本来考虑怎么把国外的上市公司结构做回来,但是咨询了律师之后,觉得还是很痛苦的一个过程,所以只能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在国外上了,这也是他一个比较痛苦的地方。

一方面想去获得高市盈率,另一方面,法律结构的问题又造成很难这么去做。我们看到在一些新兴投资方面,还没有做完成结构的这些公司里面,外资越来越多的用合资公司的方式来做,很多也是企业要求的,企业也想获得高资本回报率。

很多PE,包括VC也愿意这样去做,这样做可能会牺牲一些保护权益,包括优先资本权等一些条款,在外资结构下可以受到保护的,在内资的条款下就受不到保护,比如说你的股份和临时股东的股份是一样的,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大的不同。对我们外资的PE,我们会怎么考虑这个事情呢?

陈恂: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相对比较特别。原因是因为,第一,我们进入一个企业的时候,我们投入一个企业的时候,多数时候这个企业已经是非常成熟,有相当大的规模,市场地位也比较清晰。在我们投过的案子里面,我们投进去的时候这个被投的公司已经是上市公司的占了多数。

所以这一点对我们很多公司来讲是一个出发点,而不是一个结束的地方,不是一个目的地。如果说这个公司的估值太高,而且已经上市,就意味着我们投不进去了,因为这是我们的出发点。

我想强调一点的就是很多的企业家除了该考虑估值以外,当然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没有人会在这件事情上有争议。但是其实也有另外一些很重要的考虑,比如说上市这件事情如果说你的目标是要把一个企业真正做成一个百年老店的话,上市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已。

你如果是中国上市,还是美国上市,或者是香港上市,对于你以后还有所谓万里长征之后的9900多里要走的路程是一个什么影响。我最近和一个企业家有这样的讨论,他说到中国上市还是到美国上市。

我说如果在你的商业计划里面有很重要的一块,就是要到欧洲去很激进的购买一些这方面的技术,你在中国上市对你来说会是一个阻碍。我想就这个机会说,在哪里上市,哪里退出,估值是更大图画里面的更大一部分而已。

刚才陈颉描述的状况,我觉得我们做金融的人最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金融的事情多数的时候是看不懂的,2000年的时候,我在硅谷,当时有一个公司是说你可以打电话,是一个免费电话,可以订花送给别人,后来他把自己公司的名字改了,这个公司的估值当时甚至比惠普还要大,我也看不懂。最后我想都会回到很理性的层面上来。

辛洁:这个问题我们看的比较技术一点,中国国内上市,创业板、中小板等等,会出现的情况就是你上市的时候市盈率比较高,你募集的资金会拿的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再融资会很难,因为审批过程会比较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业务对中国的消费市场和大宗市场是很有相关性的,这个上市会很大程度上提高你的知名度,对你的业务有很大的促进,我们通常建议在国内多考虑。

另一种情况就是你的业务不需要在短期内有一大笔资金花出去,而是持续的有再融资的需求,你所在的行业也没有那么大品牌方面的需要的时候,我们通常也会建议考虑海外的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从投资角度来讲,我们更多的还是倾向于企业,资本市场的一步对于企业发展的业务有一个实质性的支持和持续性的支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考虑。

赵宁:在合法和合规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按照这个方式来走,比如说一个公司已经是国内的,按照十号令是没有办法正规的去海外,我们就做国内的,如果是海外的我们就做海外的。我们大家也碰到一个问题,比如说一些制造业,比较传统的企业,在海外的估值会非常的低,在国内还是比较高的,基本上只要上市,就是有几十倍的估值,在海外只是一个个位数的估值。

传统来说,还是比较注重企业的基本面,可是有时候如何选择投还是不投,如果这个企业是国内的就投了,如果是国外的就不能投了,因为回报太低了,这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在国内上市还是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回报的。

许小林:我以我自己投的两个案子为例简单的分析一下。2007年我们投的一家做玻璃门窗的,大家了解创业板的话会知道,在两周以前在创业板挂牌上市。还有一家是福建的中国匹克,做篮球鞋的,这两家企业都是我当时在香港时候的投资。

这两家企业当时都是想要在香港上市的,但是福建匹克一直没有转,在香港上市,另一个是转到A股创业板来上。从现在的结果来看,肯定有非常大的区别,从我们自己投的这两个案子上来讲有非常大的差距,当时我们做内部分析的时候,我觉得福建的项目要高过玻璃门窗的项目。

我自己的经验就是我们在选择一个企业的时候,可能你做选择的时候只能选择这个企业的好坏,对市场很难把握。从某种层面上讲,这个创业板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退出时机。我们今天在说这个的时候,我们今天做了很多投资,你现在觉得海外市场估值低,你今天投下去的时候,同样一个公司,你将来在创业板上的,收益率远远低过于你在纽约和海外上市的,这种情况完全存在。

作为管理人能做的就是投好的公司,没有办法去对市场做选择,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

孙壮:我也非常同意各位的看法,谈到估值都不一样,现在看海外上市和创业板上市不一样,锁定期也不一样,锁定期过了以后,估值是不是还是保持现在比较大的差异还是趋同,现在大家都没有办法看。

如果是创业板有很高的回报,相对应投资的风险是不是也增加了呢?未来要上创业板或者是中小板项目的风险也会相应的增加呢?我们没有办法保证我们投的公司里面百分之百的都上市,肯定有一些没有上市的。我是很同意前面各位说的,我们最后能选择公司,至于公司以后在资本市场怎么去表现,这是控制不了的,而且实际上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如果已经完全是一个内资的结构,从我们投资公司的角度来讲,改变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唐葵:2005年是一个重大的分水岭,2005年发生的股改,股改之前大家也不用想,你投资在一个A股上市的公司根本就卖不掉,公司也发展不起来,也不存在退出的问题。今天我们之所以讨论这个问题,总体来说,A股现在全流通了,所以开始可以退出了。

这个问题在近期还是一个问题,还有一批存量,又可以去国外上市,又可以在国内上市,你怎么办呢?这个就好象你今天有两条路,一条是高速公路,花一个小时能到,再有一条路是近路,你可能是20分钟就到,但是如果一路都是红绿灯,你可能是三个小时到不了,你会走哪条路。

稳健型的企业会走海外上市的路,可能会花一个小时,肯定会到。如果十年的角度来看,就不用谈了,A股肯定是主流渠道,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国家是不靠本土市场作为主要的渠道的。

主持人 陈颉:从我们市场的感觉来说,包括从我们最近做的一些并购的案子来看,我们觉得中国的并购案的发生率其实是在增加,中国的很多产业的分散度比美国要多很多,其实是比较适合做并购的。现在有一些PE机构跟上市公司一起合作来做一些案子,我们也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行为。

还有一个是杠杆并购,这个行为在美国从70年代开始就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PE的并购行为,我前一阵子跟别人聊天,他们做了汇源的案子,那个案子有可能是中国最大的投资案之一,是两亿欧元收购了汇源果汁23%的股份,也是比较复杂的一个案子。

这个当中有一小部分是银行贷款做的案子,所以算是用到了杠杆的这么一个部分,虽然是用的杠杆并不多。各位是怎么看中国这个市场的?包括看杠杆并购这个市场的呢?

陈恂:应该从好几个不同的层面来定义这个市场,一个是杠杆收购,在人民币环境之下,现在应该是非常非常难做的,这个原因是因为要做成一个成功的LOBO,那个L一定要在那里,也就是说他需要有一个非常成熟的债的市场,包括企业债、银行债和中间债等等。这个深度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当然是希望他有时间之后能够发展出来。所以今天中国有LOBO,有杠杆收购的话,也一定是境外的机构。

另外一个经常出现的形式是购并融资,就是PE并购基金,把资金提供给A公司,这个A公司利用这个资金去收购B公司,在收购的过程当中需要用资金。这一点其实也是常见的一种形式,这一点在中国是在增加,在中国这方面也不好做。

当你是这种购并的时候,刚才我提到的A公司,无非有两个办法来融资,来做这个购并,一个是可以用自己的股票,一个是用现金。很明显,在今天这样的估值的情况下,很多买方会更愿意用股票,很多的卖方希望用现金,因为股票不见得会相信会支持这么久。

还有一个最根本的特点,控股。到最后很多做成了控股的案子,这个在中国也是跟不容易做的。这一点原因是因为我觉得中国的很多的企业,当然绝对不可以一概而论,只能是平均而言的观察,管理的职业还是应该在相对早期的阶段,你重大控股权变动的时候,你当然希望管理层是非常非常职业化的,换句话说,管理层和股东投资层面,这两个之间的职责、责任、义务是分的非常清楚的。

如果这两个之间是分不清楚的时候,你做重大股权变化,对一个投资人来讲就会有更多的风险。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有很多的挑战,但是也绝对不是说没有这样的机会,我相信会有非常好的机会。

辛洁:市场的规模化还是有一定的条件的,股东愿意退出一个商品,在中国目前很多企业都是第一代创业者的情况下,这个意愿并不是一个普遍性的意愿。还是需要有很将的职业经理人具备的基础设施,换句话说,当控制发生变化,管理团队发生变化的时候,相应的行业里面要能够找到合适的,而且非常忠于职守的职业经理人。

这一点在中国也还不完全具备,目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很多职业经理人还是外资机构的比较多,特别是实业的外资机构,还是营销和执照为主的,很难确实培养出一些成熟的,至少现在还不是很多,对整个全局有感觉,或者是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

在这两种人的因素不太具备的情况下,再加上政策本身对杠杆和并购方面的支持力度,虽然有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还是需要有一些时间,所以总体上来讲,我们认为市场这方面往下走前提很大,但是还是需要一段时间逐渐的成熟起来。

许小林:我想说一句,我以前做投行的时候是做并购的,现在为什么转行做投资了呢?是因为并购太难了。刚才前面两位老总说了,中国金融工具不具备,我们现在很少能做到杠杆。所以现在有基金以后,能够参与的一些事情就是帮一些项目去吞噬,我们帮一些快鱼去吃一些慢鱼,你要真做蛇吞象的事情是非常非常难的。

孙壮:其实最主要的是要从银行里面借到钱,这个在中国似乎现在还没有。更难的一点是我们如果把这个公司买下来以后,一个方面是中国的职业经理人能不能担任起这个杠杆,西装革履,在外企做过,受过教育,但是能不能赶上第一代的创始人,至少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

另外一个,中国的第一代的企业家,除了关键的时候能力很强,另外一个非常的勤劳,每天工作大概是十几个小时到二十个小时很正常,所有的事情都要一手来抓,这也不是一个一般的职业经理人可以做到的事情。等到我们什么时候有这样的人,有这个能力,而且有这个毅力,这个才是可以找到的。

唐葵:现在国内的并购市场我觉得肯定是将会大规模的起来,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情况,过去80、90年代是草根创业,现在是进入一个规模的时代,现在所有的行业几乎都是非常分散,所以整个行业的整合将在很多地方开始发生。

我觉得我们基金参与的最好方式,我们可能是选择一些好的,收购的龙头企业,由他们去做这个行业整合的事,我们有投资的两个企业,最近都成立了并购委员会,我们也参与在里面,专门研究这个企业有哪些别的对手可以收购,而且也开始谈。并购市场会逐渐的起来,基金更多的是一个提供弹药的功能。

主持人 陈颉:非常感谢各位的见解。我特别赞同许总和唐总刚才说的,我们也看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式,PE把钱压在一个他们认为成型的,很靠谱的管理团队的公司,通过他们去整合产业,这确实会是PE投资比较好的一个做法。

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最近的国美事件,我本人对这个事情关注的不是很多,我发现现在这个事情变成了一个很大的新闻事件,本来是一个企业内部的事件,变成了一个下属对老板的忠诚度的问题。另外一个变成了民族企业品牌的问题,我们看到最多的两组争论,用的最多的字是背叛老板,还有是在里面的作为,外资是不是在用惯用的伎俩去侵吞民族品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讨论在网上也比较多。

对于这个问题,在座的各位有没有想发表的言论?

陈恂:最近一直很忙,在准备这个论坛,所以一直没有上网。

主持人 陈颉:对这个事件,大家就拭目以待,看看这个事情发展如何,董事会应该再过十几天就召开了。台下有没有问题?

提问:我是温州民间资本投资中心的,我们是刚刚成立的一个投资服务平台,温州资本在外面的形象和口碑不是特别好,又是炒房团,又是炒煤团,我们是希望把温州几千个亿,大概是六千或者是八千,我们也不清楚,把这个资本有效的引导,投资一下,有好的项目可以找我们,台上的嘉宾如果有好的资金需求,看上温州的资本也欢迎跟我联系,谢谢。同时我们在做一个温州资本论的小论坛,也欢迎大家合作。

提问:我向许小林提一个问题,我是航空科工资产管理公司的,最近有银行已经向我们推销一个新的产品,就是并购贷款,我知道您是中国建银投资,你们应该和银行的联系也是非常的紧密,我想问一下,你们有没有尝试过借助于并购贷款的这个工具来做业务呢?

许小林:虽然并购贷款不归我管,但是我觉得你这个问题做得很好。刚才孙总在讲的时候,我也想补充一下,现在并购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你看银监会对并购贷款在这两年推动的非常大,这两年我们在并购贷款上,商业银行的总行里面,推动的力度非常大,在并购贷款业务上一直是做的很好,现在一年大概是一千亿的并购贷款的规模。

你看一下我们放款的客户名单,就理解现在对并购市场还是有一些担忧的。比如说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最早的几笔放款给了宝钢这样的企业,这个市场我们都看好,但是你作为一个商业银行部门,在你选择客户的时候,你的安全性还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现在并购贷款能做到三年、五年,我们的贷款利率和我们普通的商业贷款的利率还要高,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我们在选择客户上面是比较窄的。

我们这边基金这一块是跟我们总行的贷款是两个不同的业务品种,基金是属于创新型的中间业务,这个里面确实是你们刚刚说了一点,我们在使用并购贷款和我们的基金做配套的时候,这是我们经常用的手段。并购贷款再怎么说是一个债务融资,而我们的基金给他的是直接的融资,这一块可以给他做资本金,这一块我们更多的是用这两种方式去结合,做一些项目。

提问:我是新华社的记者,我一直关注外资资产管理公司这个方面的内容,我发现凯雷在政府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处理上做的非常好,以及在外资的大型的资产管理公司里面做的比较优秀,我想问一下杨总,凯雷在中国化这方面有哪些比较好的东西,可以给我们讲一下。

赵宁:我们有专门和政府保持良好关系的部门和同事,这些工作是他们配合我们专业投资团队一起来做的,基本上我想这个也就是我们尽量能做到帮助当地政府的经济和一些海外的合作,促成一些事情,基本上就是这样的。谢谢。

主持人 陈颉:今天我们上午的会议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