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到底有没有投共 卫立煌到底是不是共产党? 有人称其是辽沈战役最大的卧底

2017-05-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55年3月,卫立煌拒绝了国民党让他去台湾的安排,从香港回到北京.他是从海外归来的官职最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 1956年4月,毛

1955年3月,卫立煌拒绝了国民党让他去台湾的安排,从香港回到北京。他是从海外归来的官职最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 1956年4月,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像卫立煌、翁文灏这样的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我们应当继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后来,卫立煌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三届常务委员,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民革中央常务委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卫立煌弃蒋倾共的真实内情,一直受到史学爱好者关注。卫智说,其实真实原因在祖父写的《告台湾袍泽朋友书》中阐述得非常明了,原载于1955年3月 17日的人民日报。其中写道:"我现举两项个人亲身经历之事,使各位更知蒋介石如何卑劣。

抗战时期,我负第一战区责任,在黄河北岸,背水奋战,拒敌五年。因为我主张国共共同抗敌,故凡八路军担任之任务和补给,都主张公平办理。乃竟招蒋介石疑忌,认为我偏袒八路军,破坏他攘外必先安内之阴谋,将我调离第一战区,并暗行监视。

东北之战,完全由蒋三到沈阳亲自主持策定,虽经各将领一致陈述意见,认为不可,但蒋一意孤行,终至全军覆没。事后因受立法院及国人指责,乃竟向部下诿卸责任,诬为系我失职,派宪兵特务将我监视于南京私邸,我同蒋介石共事30余年,他都肯做出这种丧心病狂、倒行逆施、背信弃义、陷害部属的事来,诸位还不及早警惕吗! "

1955年6月,卫立煌及夫人从北京饭店迁入东单麻线胡同新居。周恩来亲自到家中看望,关心他们的生活。卫智听父亲讲,"当年'十一',祖父还参加了国庆大典,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都亲自接见了他。

那一段日子,也是祖父心情和精神状态最好的时期。" 1959年冬天,卫立煌旧病未除,又患了肺炎。就在去世前几天,他的老朋友朱德还一再去探望,坐在床边久久不忍离去。"那时,祖父已经神志不清了,1960年1月17日凌晨,他溘然长逝,终年64岁。我想,'爱国将领'4个字,就是对祖父一生的最高评价。"

想起卫家三代人的命运,卫智有些激动,忍不住落泪。他的父亲卫道然,从小跟着祖父在军队中长大,看到百姓颠沛流离,看到战争的残酷,他从幼年时期就萌生了实业救国的远大抱负。"父亲青年时期,抱着科技救国的梦想赴英国留学,27岁从英国远东航空学院毕业,并考取了国际职业飞行员执照和国际航空通讯员执照。如果他选择留在海外,可以有很安逸的生活,但父亲还是放弃了个人享受,回国投身祖国建设"。

卫道然回国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工作不好安排。他进入汽修公司,从一名普通工人干起,逐渐发挥自己的特长,先后主持翻译了60余万字的汽车专业技术英文资料,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改革开放后,他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晚年凭借自己与海外友人的交往,为祖国统一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如今卫智也是两岸交流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采访结束时,卫智告诉记者,卫家在海外的第四代,还有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就在一个月前,卫智还在美国与史迪威的孙辈一起聚会。"父辈们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虽已逝去,但精神却代代相传。"卫智将南朝诗人范云《咏寒松诗》的诗句进行了改动,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境。

"'岁寒知劲节,恒久见贞心'。青松傲雪独立,流经千年岁月依然青翠挺拔,那风雪不动的蔚然,那稳若磬石的坚毅,不正是父辈们保持节操与贞心的生动写照吗?!"(感谢黄埔军校同学会对本采访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