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导师 | 同济明星导师作品案例之章明教授

2017-05-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将东湖的场所精神和同济人一贯追求的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风格相结合,继承冯纪忠.李德华.傅信祁.吴庐生等专家所创造的灵活自由的空间,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的建筑风格,

将东湖的场所精神和同济人一贯追求的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风格相结合,继承冯纪忠、李德华、傅信祁、吴庐生等专家所创造的灵活自由的空间,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的建筑风格,实现建筑风格的传承。

力求使东湖宾馆在新时期**现出兼具传统文化神韵和当代人文追求、地方特色和国际潮流的崭新风貌。力求做到政治接待和对外经营的多层次运营,使其既能体现国宾馆特色,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自然、和谐并高效运转」。

其内部空间和外部形态具有强烈的工业文明特征,因此在对主厂房改造中,建筑师采取了再生性改造的策略,在尽可能尊重原有建筑形态特征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当的加建和局部的改造,在保留历史记忆,延续场所精神的同时,满足全新的功能要求。同时本着「勤俭办博」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改造设计在建筑空间布局、内部交通组织、防火疏散设计、结构强度、设备容量等方面统筹考虑了会中和会后的使用需求。

经过内部结构的改造,主厂房在体形和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内部加层的方式由原来的四层增加至八层,总建筑面积达到31088㎡,用于容纳世博会其间每天多达十余万的参观者;通过建筑空间的整合,主厂房内部在再现历史原真的同时,将出现一系列极具特征性的内部空间;通过建筑立面的重组,主厂房在保留原有型制的同时,被赋予极具未来感和时代特征的建筑形态,并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展馆之一——未来探索馆和用于展示非物质的、无形的城市实践案例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报告厅;通过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江水源热泵技术、主动式人工导光技术、自然通风技术、绿色建材技术、水回收利用技术、半导体照明技术、智能化集成平台技术等多项新能源技术、生态建筑技术的引入,主厂房改造成为一个展示新技术、新理念的平台,并成为国内第一栋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获得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的绿色建筑。

它对原有南市电厂的有限干预,最大限度地让厂房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的原有秩序和工业遗迹特征得以体现,同时又刻意保持了时空跨度上的明显痕迹,体现新旧共存的特有的建筑特征。

它以开放性与日常性的积极姿态融于城市公共文化生活,以空间的延展性蓄意模糊了公共空间与展陈空间的界定,不仅给颠覆传统意义上人与展品间的关系创造诸多机会,更为日常状态的引入提供最大可能性。

它以多样性与复合性的文化表达诠释人与艺术的深层关系,以漫游的方式打开了以往展览建筑封闭路径的壁垒,开拓出充满变数的弥漫性的探索氛围。

它是一个触手可及的艺术馆,一个公平分享艺术感受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公共生活平台。

选择在烟囱下加建车库是一项具有挑战的尝试,设计在局促的场地中展开。建筑100×20×9米的体量沿道路伸展,呈「U」字形将底部直径16.8米的烟囱环抱,与博物馆北部中庭对应。在对材料的选择上,现浇清水砼与烟囱粗犷的混凝土壁展开对话,完全暴露的结构向老厂房致敬。150厚的清水砼墙体连续翻折包裹着建筑所需要的功能:底层的汽车库、二层的自行车库以及两端的坡道。

二层人视高度处通长的横向开槽对应着路边行道树的树冠,透过其远眺便是浦江对岸。1000平方米的屋顶滨江平台令一切活动变得有趣,9米的高度越过树冠,浦江两岸一览无余。通过白色廊桥与博物馆主厂房联动,为日后提供艺术品展示平台提供可能。

烟囱旁的三角形无柱楼梯悬挂于清水砼上,游走其中,烟囱触手可及。一条廊桥**烟囱内部。4个天井为二层提供自然采光的同时,也使来访者可随时仰头感知到烟囱的存在。白色卵石令光线在二层空间弥漫,混凝土花格洞则是对面老厂房橙红色消防楼梯的抽象,令这层空间更具艺术气质。事实上,建筑师在设计之初便将二层空间的日后使用功能留有多种可能,或为自行车库,或为艺术家工作室,或为滨江咖啡厅。

新江湾城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的设计策略是基于以下的基本命题:即如何应对环境的冲撞、挤压与牵制以及如何在现成环境中实现突破并谋求最终的平衡。

策略一:在相对开放的城市宽松性背景下寻求锚固的策略

校区的区位条件极具景观特征,因此,设计结合周边环境要素,将自身的错落体量空间开合同周边环境要素相对应:增强其景观性、标识性、沟通性与渗透性。

策略二:在松散开放的城市环境背景中融合与延展的原则

设计吸取传统“院落”精神之精粹,将常态的集中式空间组织向均好性与人性化的院落格局演变。发挥空间组合的灵动优势,最大限度地为交流与互动提供可能性平台。

策略三:在粘合与流动张力结构下的渗透性平衡

建筑寻求的是突破固有的平面化的条块分割模式,以全方位立体化的空间体系、交通体系、景观体系架构起校园网络体系的新形式,实现建筑与环境的粘合度与流动性的平衡。

鉴于原有建筑三山会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丰富的历史价值,新建筑必将受到其文化辐射与文脉影响。因此扩建的设计策略定位于在维持原有历史脉络与场所精神的前提下,重新改变其功能定位、文化定位的全方位改扩建模式。

鉴于原建筑三山会馆院落式与内向性的空间组织,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新建建筑也相应地取外部严谨质朴内部活跃生动的原则,以现代的功能要求、构造与材质重新建构具有中国传统意韵的空间意向。它以序列化的外观元素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形象相呼应,它通过立体化的纵横交错的连续屋顶,体现传统建筑的灵动的屋面体系;同时,它又以简约明快的手法彰显了现代建筑形态生成的逻辑性与思维过程。

鉴于原有建筑采取的清水砖墙、木构与涂料相组合的表皮形式,不同性质的材质通过传统的方式相关联,形成协调一致的视觉效果。因而新建建筑的设计策略定位于以全新的现代材料重新诠释传统建筑的文化精髓,而不拘泥于对传统材料与构造方式的沿袭或搬用。

采取定制陶砖(陶板)替代原有清水红砖,在维持原有肌理质感的同时更为精致,并可采取更为灵活的拼接与组合方式。采取金属板材屋顶取代原有小青瓦屋面,有利于屋面的保温节能,并有效利用顶面采光,为展厅室内提供舒适科学的自然光源。

同时,采取定制半开放陶棍幕墙替代原先的封闭式围墙,既形成了空间界面与分隔又形成了朦胧的传统意境。通过形态抽象与元素提炼,传达出既现代简约,又透射传统韵味的建筑风采。

建筑汲取中国传统建筑「院落「之精髓,构架以水院、石院、井院、合院为主体的立体院落,打造步移景异的体验特征。建筑形态传承传统建筑坡屋顶形制,将屋脊沿景观轴方向进行扭转,以新材料与现代语言,进行全新演绎,力求得古意而写今心的意境。

建筑外部工整规则,内部变化丰富,形成颇具东方意韵的含蓄内敛的建筑风格特征。上部以传统建筑纱帷幕为原型,通过现代材料(陶棍)的组合排列,营造朦胧纯净的空间层次,塑造从容适度、张弛有度的建筑形象。下部深灰色混凝土作为基座,厚重沉稳,从容大气。

大实大虚的立面整体具有极强的肌理感与节奏感,充满了逻辑的精确与严谨。在整体观、体悟观、平衡观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框架下,打造层次丰富、灵动融通的空间形态,营造淡逸素朴、纯净朦胧的意境氛围,构建张弛有度、和谐平衡的共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