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乃谦同音四调 那些个命运的转弯处 ——曹乃谦《同声四调》读后

2017-08-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花了一天时间,读完了曹乃谦的<同声四调>. 这本书的腰封上写着: 汪曾祺看完他的小说,脱口而出"好!" 马悦然称他为"天才的作家". 王安忆说他的写作"精致却天

花了一天时间,读完了曹乃谦的《同声四调》。 这本书的腰封上写着: 汪曾祺看完他的小说,脱口而出“好!” 马悦然称他为“天才的作家”。 王安忆说他的写作“精致却天衣无缝,平白如话又讳莫如深,乡情郁郁而古风淳淳”。

《同声四调》不是我看的第一本曹乃谦的著作。我看的他的第一本著作是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其实,《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说是小说,我觉得一大半都是纪实。看完那本个人风格极为明显的书后,震惊,难过,沉重,不敢想却又忍不住一想再想,万般滋味真是难以言表。

至今几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勇气回头重新翻翻这本书。 《同声四调》中,曹乃谦的个人风格和《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一样突出,主要还是在他独特的语言和大量的专属于他个人的鲜活的生活素材上。

我觉得曹乃谦那些独特的记忆,是他最大最宝贵的财富。至于他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出神入化的白描上,还有大量山西方言的运用上。方言进入作品,可能就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他鲜明的特点,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也给很多读者带来了阅读障碍。

我作为一个跟山西挨着的陕西人,两省的方言还有一些相似处,还加上作者在文中的注释,也觉得有些地方看不分明。那对其他地方的读者,阅读障碍应该更大了。

作为教师,我觉得《同声四调》里作者命运的变化很有意思。在命运的每一个拐弯的地方,作者本身的才气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对年轻人可能有点启发。 《同声四调》是曹乃谦的长篇散文,完全是纪实性的。

我大概梳理了一下,作者的命运转弯处大体有这么些个: 1968年8月,曹乃谦高中毕业。80%的毕业生都得去农村插队当农民。曹乃谦因为会乐器,不但不用下乡,还有了两个选择:部队或者矿区的文艺宣传队。后来,他去了矿区的文艺宣传队。

文艺宣传队解散后,曹乃谦必须下矿井挖煤了,这是他妈妈和他最怕的。挖煤期间,他帮连里的办事员写汇报材料,改广播稿,也算是为自己积累了人脉资源。 宣传队重新成立,凭借自己学啥乐器会啥乐器的天赋,他重新回到了宣传队。

1969年10月,曹乃谦凭借在宣传队的出色表现,被调到矿务局文工团。 1971年,因拉“叛国投敌”的曲子《苏武牧羊》,曹乃谦被从文工团开除,进橡胶厂当了铁匠。 当铁匠期间,因为没有宿舍,整天疲于奔波。

他业余教孩子拉二胡,孩子家长为了感谢,把自己的办公室让给他晚上当宿舍。 他帮大家写春联,不但字好,还能自己编对子,赢得了一个技术员的欣赏。加上后来他在铁匠铺的墙上写了一首《清平乐》,技术员的父亲慧眼识才,曹乃谦进了矿区公安局,当了警察。

前前后后,曹乃谦只当了一年铁匠。 新警察报到后,曹乃谦凭借漂亮的书写能力,办墙报的能力,编简报的能力,没有分到下边的派出所,直接留在了局机关做了政工干事,一个人一间办公室。

曹乃谦当然不是生下来就会吹拉弹唱的,他是因为喜欢,也不怕吃苦,练练练,才在乐器方面一通百通的。最先,他学这些,大概也没想到能给他的命运带来转机的吧。 他练字,他在文学上的能力,也是花功夫练出来的。

关键时刻都起了作用。 当然,一个人可能不会知道你现在学的这些东西,哪些会在关键时刻帮你一把。但学的越多,懂的越多,选择的余地自然就越大。像曹乃谦,他也自学了很长时间的围棋,在书中并没看到围棋的作用。

所谓厚积而薄发,这应该是个金字塔般的结构。 什么叫艺多不压身?什么叫知识改变命运?我想这些应该算吧。 一个人多学点东西总是没错,就算不能改变命运,起码也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