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忠换脸 郭树忠:开创中国“换脸术”

2017-10-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从世界第二例.国内首例"换脸术"到显微外科最小年龄下颌再造"修脸术",从第四代耳再造技术到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论文发表,有一位

    从世界第二例、国内首例“换脸术”到显微外科最小年龄下颌再造“修脸术”,从第四代耳再造技术到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论文发表,有一位中国学者带领团队真正意义上让世界了解到中国整形外科的发展成就。

他就是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主任郭树忠。 自我提升到“拳头效应”     1983年,郭树忠以优异成绩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

一直对无影灯下挽救患者于生死一线的外科有着深厚向往的他,在填写分配志愿时选择了烧伤整形科。     毕业后,郭树忠先后在第四军医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汪良能教授的带领下,郭树忠从“取第一张皮,植第一张皮”开始勤学苦练,工作之余自修美术和雕塑,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整形医生。由于英语好,郭树忠时常跟随汪良能教授到国外与各国专家面对面交流,这为他提供了接触学科前沿的良机,极大满足了他对知识的渴望。

    1995-1996年,已展露头角的郭树忠获得美国整形外科教育基金会访问学者基金,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等5所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

每年全世界约有200名优秀整形外科医生争取仅有的3个名额,目前中国只有3名整形外科医生获此殊荣。1996-1997年,对学科前沿知识的无限渴求,让郭树忠再次踏上求知之行,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整形外科做博士后。

    回国后第二年,年仅36岁的郭树忠担当起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主任的重任。

想起刚上任时对科室发展的规划,郭树忠说:“中国在晋朝就开始修补唇裂了,但以当今整形外科发展,中国学者所做的贡献与国外同行相比还是差距不小!要赢得国际同行认可,就要打造契合学科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     而这种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在郭树忠看来,就是找准方向、明确定位,并持之以恒。在参照学科特点和科室优势的基础上,他确立了战创伤修复研究作为学科发展重点,带领团队不断攻关,提升学科影响力:发表皮肤撕脱伤研究和临床治疗相关论文30余篇,研究结果被写入多部创伤修复专著,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战创伤修复研究与临床救治相关学术论文27篇,其中1篇论文被第36届世界军事医学大会收录,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创面愈合研究,尤其是烧创伤后瘢痕治疗,采用游离皮瓣、皮肤扩张术、组织持续牵引等多项新技术,科室烧创伤后畸形治疗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发展方向找准了,学科影响力提升了,可外科医生没有绝活、绝技,同样没人服你。

郭树忠在科室成立耳整形、鼻整形、创伤修复、皮肤肿瘤、颅颌面整形、瘢痕整形、乳房整形美容、男性生殖器整形、女性生殖性整形、面部年轻化和微创美容11个专业组,要求每组骨干先练好本门绝技。

郭树忠说:“进行分组就像五个手指头伸开,这样才能走得更远。等到了某个阶段,五个手指头合并在一起,就是紧握的拳头,打出去更有爆发力。

”随之带来的“拳头效应”也显而易见。如今,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已成为全军唯一的整形外科研究所,床位100张,每年收治住院患者4000多例次、手术量1.8万多例次、门诊量10万多人次。

学科在体表器官再造、烧(创)伤后瘢痕、皮肤扩张术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连续三年位列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前三甲。 举世瞩目的 “换脸术”     烧伤、创伤、面部肿瘤切除等常造成严重颜面缺损畸形,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

“换脸术”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却由于缺乏结构、形态相近的自体组织及修复手段有限,一直是研究领域的至高难点。     在郭树忠看来,越是不可能,就越是可以成为实现科室跨越发展的突破点。

2002年,郭树忠带领团队开始了“换脸术”研究。经过解剖研究和动物实验,在手术切口层面、手术流程设计、颜面部皮瓣耐缺血时间等关键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通过对动物实验和组织免疫进行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创兔异体颜面移植模型,创建“换脸术”移植程序。

    2005年,一个让学界震惊的新闻由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发出,郭树忠及其团队实施世界首例兔“换脸术”,成功将白兔的半张脸移植给灰兔。

当“换脸”后的灰兔出现在媒体面前时,郭树忠又开始着手准备“换脸”课题研究向临床过渡。

    也许是机会总垂青有准备的人,郭树忠给灰兔“换脸”的消息传到了一位云南同行耳中,这位同行想到了自己曾遇到的一名患者,于是他马上联系郭树忠,希望他为这名患者进行手术。

当见到患者时,郭树忠吃了一惊。李国兴伤情异常复杂,基本没了右半个脸,上唇、鼻骨、颧骨、眶骨及上颌的前面、腮腺缺失。而2005年法国开展的“换脸术”,仅移植了上、下唇和鼻下半部分,主要是软组织,只带了一点点鼻软骨。

尽管郭树忠在整形外科工作23年,参与数千例的各类器官再造,积累了丰富的手术经验,但“换脸术”对他来说,仍是个巨大挑战。     “换脸术”的学名叫颜面部复合组织异体移植术,是依据患者损伤程度,切取供者相应颜面复合组织,通过显微外科方法吻合血管、神经,移植到患者颜面部,尽可能修复缺损、恢复正常容貌的技术。

它以整形外科为主,涉及显微外科、移植免疫等多学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百炼钢化作绕指柔。2006年4月14日,郭树忠带领团队,在20多个学科配合下,为李国兴行“换脸术”。

10多个小时的手术中,他们根据患者面部缺损修复的需要,切取捐献者相应部位大小与深度的面部组织,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表情肌和颊部黏膜,以及上唇全层和鼻全层组织,移植到患者面部受区,吻合面动脉、颈外静脉和面神经。

当李国兴从手术室推出的那一刻,郭树忠郑重宣布“世界第二例、中国首例‘换脸术’成功!”     郭树忠团队完成的“换脸术”开创了颜面缺损修复新途径,先后在18个国际会议和8个国内会议上作专题报告,随后全球“换脸术”都参照了中国“换脸术”留存的数据资料。

该创新性手术入选当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相关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发表12篇SCI论文,其中1篇发表在《柳叶刀》,并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新路上诠释“至精、至善、至美”     对于医学技术创新,郭树忠有着自己的见解:依托原创力,不断整合创新,做到医术与艺术结合,才能不断攀登高峰。

    创新路上,郭树忠未曾停步。2006年6月,郭树忠带领团队为1岁幼儿李华成功施行下颌再造术。

李华和奶奶在山坡上放驴时,被受惊的驴咬掉下巴,口腔内只剩上颌和舌头。郭树忠和相关学科专家为李华制定了“修脸术”方案,决定利用其背部肌肉和皮肤组织,以原下颌骨为依托,再造下颌。这次手术难关重重:李华仅1岁,需在直径1 mm的血管上缝10多针,将两对静脉血管和一对动脉血管缝合起来,稍不留意就可能破坏血管而前功尽弃。

    再难也不能让年仅1岁的孩子及家人陷入无助和悲痛,郭树忠决定在刀尖上创造一个奇迹。

专家团队接连闯过麻醉、清洗伤口、寻找颈部血管、寻找背后血管、吻合血管、缝合外皮、固定骨头、缝合口腔8个重要关口,成功实施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的年龄最小下颌再造手术。

相关结果在国际整形外科会议上报告后,获得高度评价。     郭树忠除“换脸”、“修脸”之外,还有一手绝活,就是耳廓再造。这是整形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的手术,因为耳外形复杂,传统再造方法效果不理想。

郭树忠独创“第四代耳再造技术”,采用皮肤扩张技术再造耳廓覆盖组织,用自体肋软骨雕刻支架,再造的耳廓外形逼真、色泽正常、轮廓清楚,克服了传统耳再造方法术后植皮区色素沉着、颅耳沟过浅、轮廓不清晰等缺点,治疗效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2年,青海玉树的拉毛卓玛慕名找到郭树忠。小拉毛患的是先天性右耳畸形,对她来说,扎一个漂亮的马尾辫是从记事起就一直埋在心底深处的美丽梦想。

为了圆小拉毛这个梦想,郭树忠决定采用第四代耳再造技术为小拉毛再造右耳。他创造性将雕刻自体肋软骨支架与皮肤扩张结合,首先切取小拉毛的肋软骨,精心雕刻构成耳支架,同时取出扩张器,将耳软骨支架放到扩张好的“皮口袋”中,通过负压吸引,形成一个基本成形的再造耳朵,最后再将残耳耳垂等进行细致修整。

经过3小时紧张施术,小拉毛有了一个完美的再造耳。

    近年来,单是耳廓再造,每年造福全国各地的数百名小耳畸形患者,美国、巴西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专程到西京医院观摩手术。从去国外取经到外国专家慕名学习观摩,郭树忠带领他的团队真正意义上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整形外科的发展成就。

    医术与艺术融合,郭树忠在创新路上收获着多样精彩。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52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等26项科研基金资助,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15部。

在专业领域,他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医师奖、吴杨医药科学研究奖、陕西省医学会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他还任职陕西省整形烧伤学会名誉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美学美容学会主任委员、全军整形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整形外科杂志》副主编。

他将“至精、至善、至美”理念在一次次创新实践中运用得游刃有余。     在郭树忠身上,没有约定俗成。不管是换脸手术,还是耳廓再造,创新永远没有尽头。正如他常说的那样:“突破与创新,我们才刚刚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