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我有办法 再次恢复健康不再是梦

2018-06-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周围神经损伤是常见的外伤,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组织损伤合并发生.周围神经损伤后,受该神经支配区的运动,感觉和营养均将发生障碍.临床上表现为肌肉瘫痪,皮肤萎缩,感觉减退或消失.包括牵拉损伤,如产伤等引起的臂丛损伤:切割伤,如刀割伤,电锯伤,玻璃割伤等:压迫性损伤,如骨折脱位等造成的神经受压:火器伤,如枪弹伤和弹片伤:缺血性损伤,肢体缺血挛缩,神经亦受损:电烧伤及放射性烧伤:药物注射性损伤及其他医源性损伤. 在于促进神经再生,保持肌肉质量,增强肌肉力量和促进感觉功能恢复. 1.促进神经再生:(1

周围神经损伤是常见的外伤,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组织损伤合并发生。周围神经损伤后,受该神经支配区的运动,感觉和营养均将发生障碍。临床上表现为肌肉瘫痪,皮肤萎缩,感觉减退或消失。包括牵拉损伤,如产伤等引起的臂丛损伤;切割伤,如刀割伤,电锯伤,玻璃割伤等;压迫性损伤,如骨折脱位等造成的神经受压;火器伤,如枪弹伤和弹片伤;缺血性损伤,肢体缺血挛缩,神经亦受损;电烧伤及放射性烧伤;药物注射性损伤及其他医源性损伤。

在于促进神经再生,保持肌肉质量,增强肌肉力量和促进感觉功能恢复。

1、促进神经再生:(1)物理疗法:脉冲磁疗法,直流电场法。(2)药物治疗:神经营养因子(NTFs):NTFs是一组能对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发挥营养作用的特殊物质。常为靶组织产生的特异蛋白分子,经过轴突逆行运转至神经胞体,并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激活细胞代谢,从而发挥作用。根据其来源和特点,目前可将NTFs分为十余个类别,其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研究得最早和最多,并已在临床应用。

NGF对神经的生物效应为: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元生长和轴突长芽、促进移植的神经组织生长。

FGF分为酸性(aFGF)和碱性(bFGF)两类。目前临床应用的为基因重组的bFGF,能促进神经再生和晶体再生、加速伤口愈合。因此bFGF对创伤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很适用。

用药途径有两种,一为肌注,二为局部导入。方法为阳极导入,电流可采用直流电、极性较强的低频电流(如间动电)或半波中频电流。阳极衬垫中加入适量药物,置于神经损伤部位,阴极与之对置或并置于远端。每次20~30min,每日一次。

神经节苷酯也有促进神经再生作用。 B族维生素(B1、B6、B12)参与神经组织的糖和脂肪代谢,也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辅助治疗。

减慢肌肉萎缩:神经肌肉电刺激,恢复期不能促进神经再生,而是刺激失神经肌肉减慢肌肉萎缩,恢复期神经肌肉电刺激一般在损伤后2-3周进行,对肌肉的刺激。按摩、被动活动。

增强肌肉力量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运动疗法(2)电疗法: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和肌电生物反馈。(3)作业疗法。

促进感觉功能恢复:

(1)感觉过敏:采用脱敏疗法。(2)感觉丧失:在促进神经再生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感觉重建的方法。(3)局部麻木、灼痛: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感觉训练不宜过长,过频,以每天训练10-15分钟为度。

6、心理康复:周围神经损伤病人,往往伴有心理问题,担心损伤后不能恢复、就诊的经济负担、损伤产生的家庭和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有急躁、焦虑、忧郁、躁狂等。可采用医学教育、心理咨询、集体治疗、病人示范等方式来消除或减轻病人的心理障碍,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进行康复治疗。也可通过作业治疗来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

病人的再教育:首先必须让病人认识到单靠医生和治疗师,不能使受伤的肢体完全恢复功能,病人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早期就应在病情允许下,在肢体受限范围内尽早活动,以预防水肿、挛缩等并发症。周围神经损伤病人常有感觉丧失,因此失去了对疼痛的保护机制。无感觉区容易被灼伤、外伤。一旦发生了创伤,由于伤口有营养障碍,较难愈合。必须教育病人不要用无感觉的部位去接触危险的物体,如运转中的机器、搬运重物。烧饭、煮水时易被烫伤,吸烟时烟头也会无意识地烧伤无感觉区。对有感觉丧失的手、手指,应经常保持清洁、戴手套保护。若坐骨神经或腓总神经损伤,应保护足底,特别是在穿鞋时,要防止足的磨损。无感觉区也容易发生压迫溃疡,在夹板或石膏内应注意皮肤是否发红或破损,若出现石膏、夹板的松脱、碎裂,应立即去就诊。

康复护理

(1)体位护理:根据神经损伤的性质和部位预以良肢位摆放、保持肢体功能位。

(2)康复延伸治疗:根据康复治疗师的意见,监督和指导患者在病房进行关节活动度(ROM)、肌力、感觉、日常生活活动(ADL)等延续性训练。

(3)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预防继发性损伤的护理(如摔伤、烫伤等);预防关节挛缩及废用综合症的护理;周围循环障碍、肢体肿胀、疼痛的预防和护理等。

后期康复

1、职业康复:职业咨询、工作强化训练、工作协调性训练、就业选配、技能培训、工作适应与调整等。

2、社会康复:主要采用个案管理的方式进行,由个案管理员(社会工作者或康复治疗师)对工伤职工提供由入院开始直至回归工作岗位或社区生活的全程个案服务。

(1)康复辅导:采取“一对一”或“小组”治疗的形式,对工伤职工进行包括工伤保险政策、合理康复目标的建立、伤残适应、压力纾缓、与雇主关系及家庭关系等的咨询和辅导。

(2)社区资源使用指导:包括向工伤职工提供相关的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残疾人优惠政策及有关的服务信息、社区医疗、社区支援网络的使用等。

(3)家庭康复技巧指导:一般在工伤职工出院前制订,根据工伤职工的实际情况,给予出院后的家庭康复计划与具体技术的指导。其有别于在康复机构中由专业人员实施的康复计划及技术。

(4)工作安置协调指导:在工伤职工能够返回工作岗位前,与其雇主联系协商,对工伤职工原工作场所包括工作环境、岗位安排、同事关系等进行评估、协调,为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做准备,在出院后继续跟进,直至其适应工作岗位。或在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岗位后的2-3周内到其工作场所给予指导,协助其适应工作岗位。

(5)重返社区跟进协调指导:包括与工伤职工、其家庭成员、劳动保障经办部门、社区、残疾人互助小组等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协助患者适应社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