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不如吴玉如 吴玉如的“朋友圈”之启功

2017-09-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家启功,大家熟知,自然毋庸赘述.打开百度词条之吴玉如,启功对吴玉如的评价赫然在目:"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自董其昌后无第二".高成鸢在<

大家启功,大家熟知,自然毋庸赘述。打开百度词条之吴玉如,启功对吴玉如的评价赫然在目:“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自董其昌后无第二”。

高成鸢在《中国读书报》上撰文记载,1986年吴玉如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启功在吴玉如的作品上有跋语,云“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

启功对于吴玉如书法多有赞誉,评价也绝不会低,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之说,或有过誉之嫌,或不知道在什么情形下说过,或者干脆没有说过。我们既拿不出他说过的确凿证据,也拿不出他没有说过的证据。总之,吴玉如艺术水平及历史地位早有定论,并不因为启功说过这么一句话就提高了吴玉如的地位,也不会因为启功没有说这句话而降低吴玉如的艺术价值。

后来人花费太多精力去考证一句话完全是徒劳的。因为吴玉如不止一次地说过:“能写几个字算得了什么?读书人不当以此自傲”。

启功(1912-2005)

还有一段关于吴玉如与启功的传说,似乎有鼻有眼,实则不足为信,甚至颇为可笑。下面是这则传说的截图。

启功临写多年,不能自立。请其同学吴小如求教吴玉如,吴玉如以启功愚,初不授之,年之久,见其刻苦恒常,临池不辍,遂秘授妙法。启功自此得入书法之门,自立门户,号为“启体”。

这段传说漏洞百出:一是,启功长吴小如整整十岁,何来同学之说?二是,启功结识吴玉如,启功书法已经脱颖而出,吴玉如评价启功“元白书自擅,更研六法熟”;三是,书法固靠名师点拨,也绝非像武侠小说中所描述,靠什么“秘籍”就可以自立门户的;第四,所谓“启体”,也是别人起的名称,并非启功本意。启功笑称自己的字是“大字报体”。这则故事既神话了吴玉如,又矮化了启功,都是以讹传讹的不实之词。

吴玉如与启功交往,起源于吴玉如的长公子吴小如。1951年,吴小如调入燕京大学任教,没有几天就认识了启功。两人课余有暇,常常一起逛隆福寺的旧书店,启功还赠给吴小如一本黄晦闻所著《蒹葭楼诗》,吴玉如重读此书,题诗一首:

文章国华空言耳,变雅变风迹瞬陈。

留得咄嗟悲往事,可怜顑颔更今人。

雕虫即艺终何补,蠟凤为嬉老未珍。

读罢君诗自惭沮,宜予冥嘿不求申。

上世纪七十年代,启功住小乘巷,与吴小如交往最密,两人谈诗论艺,其乐无穷。启功之于吴小如,在师友之间,两人也互相调侃。启功当选中国书协**,吴小如连讥带讽,调侃说“能够把全国不会写字的人都弄到书协归你领导,你的本事大了”!

直到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校庆办请启功题字,启功感觉自己与北大没有关联,加上眼睛有疾,就婉言相拒了。工作人员找到吴小如,请吴小如美言,吴小如竟然一个字没写、一个电话没打,让工作人员带上一只**的玩具老虎再次登门。启功见此,二话没说,拿起笔就写了。其中奥妙不为人知。

启功与吴小如关系如此密切,你来我往,自然熟悉吴玉如。吴玉如看过启功书法,也偶尔谈诗,但是见面的机会不是太多,大多数情况是吴小如转述的。为了防止臆断,我们向大家呈上一组高清图片,这是吴玉如给启功的诗稿墨迹----《寄元白代简》。

吴玉如《寄元白代简》诗稿

吴玉如艺术馆馆藏

释文:

元白屡索书,愧难以入目。迟迟遂不报, 非故诡其躅。儿子书昨来,叉陈元白属。 写投此便面,聊塞责任恧。元白书自擅, 更研六法熟。读书多益谦,侪辈惊不若。 闻亦跻六十,岁月驶何速。忆我十二三, 读书苦赢弱。

书喜苏长公,涂抹未脱俗。 弱冠困衣食,何暇事磨琢。惟性之所耽, 昼失夜把握。如是年复年,三十乃稍觉。 一艺果得之,非徒塑雕酷。能出真精神, 天机外人欲。皮毛众可袭,生气不可夺。 秋悟寒潭清,春领朝阳沐。倘不能是豁, 岑楼空企足,斯理就元白,或宜得笑诺。

诗中首句“元白屡索书”,十分明确地说明启功请吴玉如作书不是一次两次了,紧接着“儿子书昨来,又陈元白属”,吴小如来信继续催促吴玉如为启功作书。若非启功不是真正地喜欢,也不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紧追不放;若非他们的关系相对疏远,彼此也就不会这么直白了。

吴玉如实在是搪塞不下,客气了一句后,就对启功的书法加以褒奖,“元白书自擅,更研六法熟”,让侪辈望尘莫及。随后,吴玉如语重心长,以讲述自己学书的经历和体会的方式与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启功进行了交流。

诗中提到,苏东坡的书法不是不可以学**,只不过不能过早学**,否则难以脱俗。吴玉如对于书法的痴迷,是任何事情阻挡不了的,“惟性之所耽,昼失夜把握”,一语道破天机、淋漓尽致,与前面“闻亦跻六十、岁月驶何速”形成呼应,意在相互勉励,必须只争朝夕。

对于来之不易取得的艺术成就,“非徒塑雕酷”,而是“能出真精神”,没有经过“秋悟寒潭清、春领朝阳沐”,恐怕只有“岑楼空企足”了,道理就是如此。吴玉如以这种方式,看似讲自己,实则委婉地激励后学。

1986年5月27日,吴玉如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启功用了“拜署”两个字恭敬地题写了“吴玉如先生书法遗作展”,并在开幕式上高度评价了吴玉如的书法艺术。

吴玉如书法展览请柬封面(原茂林书法学院旧藏)

吴玉如与启功,在中国书法史上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斗转星移,吴玉如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多年,启功作古十年整。奇怪的是,很多人不是热衷于两位大师的艺术遗产的研究,而是被市场弄得神魂颠倒。有好事者甚至以市场价格论高低、品优劣。

幸有北京张雪明,系笔者同窗,痴迷于启功书法研究与收藏,并练就一手地道的”启体“书法,几可乱真。在他的怂恿下,笔者六年前开始致力于吴玉如的艺术研究及收藏,颇有感触。日前,雪明兄电嘱,速将”吴玉如艺术馆“所有吴玉如资料寄给他,暇时研读,不知葫芦里又再卖什么药。

总之,笔者之于雪明兄,毕竟占有绝对优势:其一,他在研究二十世纪出生的启功,我在研究十九世纪出生的吴玉如;其二,他写了一首漂亮的启功,我却不能写出半字吴玉如,不是我比他笨,是因为吴玉如这座山峰更高;其三,最终,也是最重要的是,他经常给我写”启体“,我一个字不给他写”吴体“。物证在手,公布于众。

调侃过后,言归正传。对吴玉如的研究也好,对启功的研究也罢,一言以蔽之----对两位大师的艺术传承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