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芳坪山 张国芳:放眼坪山 “春天的故事”始终在唱响

2018-02-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口述人物:张国芳 采访整理:深圳侨报记者 尹萌 实习生 陈梦丽曾经,创业是件新鲜事儿什么是"企业",我们这代人到二十多岁才懂得,但我仍然认为

口述人物:张国芳 采访整理:深圳侨报记者 尹萌 实习生 陈梦丽

曾经,创业是件新鲜事儿

什么是“企业”,我们这代人到二十多岁才懂得,但我仍然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时代留给我们艰难困苦的记忆,却也赠予我们难得一见的机遇。因为改革开放,在农田、荒野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深圳人,成为中国第一批创业者。

我是土生土长的坪山人,出生在坪山飞东村(现坪山新区六和社区飞东居民小组),父母以种田为生。儿时的生活非常艰辛,从小学开始,我每个周末都要上山割草,补贴生计。17岁那年,高中毕业后我得到了一份砖瓦厂工人的工作,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

为了多赚一点钱养家糊口,我在工作之余还做起了小买卖,卖过西瓜、冰棍、鹅等。那是1977年前后,政策还不允许个体经商,我的买卖做得有些“遮遮掩掩”,但当时一个月的经营收入已经超过了做工的工资,这让我和许多同龄人意识到,做生意比卖力气赚钱。

“遮遮掩掩”做生意的日子在1979年画上了句号。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背靠香港的深圳很快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变化。第一批香港企业进驻坪山,吸引一大批本土劳动力离开农田,进入工厂。那时候,坪山的年轻人都一心想进工厂做工。

工业的聚集和人口的流动让片区商机丛生,我的企业就在这一时期萌芽。1981年,我和亲戚罗孟雄、罗停波合力创办的“六联餐室”开始营业,成为坪山第一批个体户。

那时候,创业还是件新鲜事儿,我们这批“自立门户”做生意人,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真正鼓足信心创办企业的年份,还要等到1992年、1993年。

1992年、1993年,两件大事对我们这代人影响深远。一个是我们至今津津乐道的“春天的故事”,一个是龙岗建区。在当时的我看来,个体经营的政策更加明朗了,个体户在龙岗办事更方便了,大家的胆子都大了。年轻人不再以进入港资、外资企业打工为荣,纷纷想方设法做生意、办厂子。正是在1993年,我创办了六和实业有限公司,同年,还创办经营了六和超级商场。

20多年了,凭借着我们夫妻的艰苦奋斗,也靠着各种利好政策和时代机遇,我们把一间卖米粉的小店经营为六和集团,经营涉及酒店、运输、工业厂房、物业、房地产等行业。值得一提的是,放眼坪山、放眼深圳,我的故事并不鲜见。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春天的故事”始终在唱响。

曾经,交通是坪山“拦路虎”

我家住在深汕公路旁边,眼看着它三次改造、拓宽。过去,它的路基比我家门槛还低,每次改造增高一点,如今已比我家大门高出了不少。随着路基层层攀升的,还有坪山人的好日子。

1984年至1991年,我干了8年长途运输,开过手扶拖拉机,也开过解放牌五十铃,主要从坪山拉货到汕头,再经福建回坪山。那时候,一年中大半时光都行进在深汕公路上。

说起1984年的深汕公路,不少年轻人惊呼“难以置信”,总共只有一条车道,往来车辆会车时,其中一辆就得尽量靠边停下,另外一辆小心翼翼通过。像我们这种开大货车的,一路上都提心吊胆,速度也尽量放慢。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条公路拓宽过一次,由单车道变成了双向两车道。最让我们一家高兴的是,这条沙土路终于铺上了水泥。

我家就住在深汕路旁,过去,汽车一过满屋灰尘,在门口吃汤粉的客人更是不堪其苦。眼看着深汕路一段一段地变成了水泥路,沿路居民哪个不是满心欢喜!

龙岗建区以后,这条公路变化更加迅速,先是建成4车道,后来又拓宽到6车道,铺上了沥青、种上了绿树、装上了信号灯,成了一条标准的城际公路。

深汕公路一度是坪山的“大动脉”,但很快,我们又有了深汕高速、深惠路等多条好路,近两年更通了高铁,路网资源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在交通方面,对于坪山人意义深远的,还有碧岭、同乐、淡水、葵涌四个收费站的取消。

2000年左右,坪山居民出行倍受收费站困扰。碧岭、同乐、淡水、葵涌等4个方向的收费站就像“拦路虎”,不仅增加了老百姓的出行成本,也增加了坪山企业的经营成本。

坪山干部群众对取消收费站的呼声很高,我作为市人大代表,在2000年提出了撤销收费站的建议。我还记得,当时找到其他代表联名呼吁时,还有很多人担心与政府的大政策不符,因而不敢联名。但值得欣喜的是,这个建议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后两年更多代表同时提出该议案,最终促使四个收费站逐步取消收费。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这话一点都不假。对于坪山来说,路网的畅通意义重大,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也是将我们与深圳融为一体的标志。

曾经,“城市”离我们很遥远

龙岗建区后,坪山不再是“边缘城区的边缘”,而是龙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感受到了城市规划带来的变化,感受到了公共交通带来的便利,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魅力。

龙岗建区前,从坪山去罗湖、福田等地要坐长途车,一天不过三四班大巴,因为车票抢手,往往要提前一两天购买。龙岗建区以后,坪山才逐渐有了发往其他区的公交车。

2002年,当时的坪山镇交通运输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我收购了该公司,开始涉足交通运输行业。当时公司只有两条线路,一条发往龙岗,一条发往坑梓。但企业的涌入、人口的激增让我们的公交运营持续火爆,到了2005年,我们的公交线路已经增加到8条。但在那时,从坪山前往原特区内,多半还得转车。

2008年,深圳实施公交整合改革,整合包括龙岗、盐田在内的100余条公交线路,由东部公交有限公司统一运营,并调整价格,使公交车回归惠民本质。这是一件让市民人人受益的大好事,我全力配合市交委移交8条公交线路、近百辆出租车和400余名司乘人员,促公共交通改革平稳过渡。如今,坪山人可以坐着公交车直达罗湖、福田,不仅帮老百姓省时省力,也拉近了坪山人与深圳中心区的心理距离。

除了能在家门口坐上四通八达的公交车,居住条件的变化更能让坪山人感受到“城市”的味道。龙岗建区以来,坪山方才开始有了“城市规划”,第一批现代住宅小区、公共配套建了起来。2009年坪山新区成立以后,城市更新项目更是随处可见。

目前,我们六和集团正在建设的六和城就是一个城市更新项目,而我的故乡飞东村也将迎来旧改。

今年初,六和集团与飞东村的51名股东签订了合作协议,计划将5.34万平方米农民房林立的土地改建为一个现代化商住综合体。届时,飞东村的村民可以住进花园小区,可以在家门口购物,小孩可以在这里上优质幼儿园,老人家能住进舒适的敬老院。

这就是我们飞东村的城市生活,若是三十年前说起来像痴人说梦,但如今眼看就要实现。

如今,政策春风越吹越暖

回望自己成长和经商的历程,我总是忍不住感叹:利好的政策、政府的扶持对于片区和个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代坪山人迎来了许多好机会,未来的坪山也一定能够再飞跃。

1993年对坪山来说是发展的重要篇章。这一年,龙岗正式建区,坪山作为大龙岗的一部分,行政审批、城市建设都归龙岗管,给坪山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为了发展坪山经济,龙岗区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花了大力气,迎来了不少有规模的企业。有名的鸿昌厂、群力厂都是在这一时期引进的。

在外来企业争相落户坪山的同时,一大批本土企业快速崛起,其中就包括比亚迪等享誉国际的优秀企业。如今,坪山新区有各类投产企业180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都很发达。

2009年坪山新区成立后,区域中心的优势逐渐显现,坪山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迅速。正是这一年,坪山成立了总商会,我有幸当选会长。通过总商会这个平台,坪山企业的诉求能够第一时间传达到政府,困难往往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仅2015年,通过坪山总商会协调解决的问题就有40多件,大到用地审批,小到子女就学,件件实实在在。坪山总商会发挥了作用,坪山新区政府的服务备受企业家们的认可,我们也能够感受到社会精细化管理的实惠。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龙岗建区、坪山新区成立……政策的春风越吹越近,越吹越暖。如今,最让坪山人期待的是深圳“东进”。未来,深圳东部会有怎样的发展?我说不准,也许会是比上一个三十年更加“梦幻”的蝶变。

作为省、市人大代表 力促坪山新区成立

难忘事件

2000年,我有幸当选为市人大代表,2012年又当选为省人大代表。能够代表一方人民参政议政,为百姓利益奔走呼吁,我倍感荣幸。

如何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如何为民请命、为民解忧,16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学习。经过多次省、市两会的洗礼,我也深刻地体会到,政府推动深圳、推动龙岗、推动坪山快速发展的决心。在经济发展、城区发展的大格局下,最终受益的,一定是每一个普通老百姓。

2009年坪山新区建区前夕,我还曾与当地代表一起提出《民众热切期盼坪山新区早日挂牌》等建议,呼吁加快坪山新区建立。

之所以提出这一建议,正是因为我亲身感受到了龙岗建区为大龙岗地区带来的政策红利,体会到了打造区域中心、实现精细化管理对一方百姓的裨益。我相信,坪山新区的快速发展,不仅能给坪山带来实惠,也能与龙岗形成优势互补、两翼齐飞。

事实证明,在龙岗、坪山与大鹏、盐田等区(新区)多头发展、齐头并进的大好形势下,深圳东部充分觉醒。今年“两会”期间,深圳“东进战略”的利好消息再度传来,龙岗、坪山等四区(新区)将共建东部中心。我相信,家乡发展的步伐会再一次加快。

人物问答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龙岗发生了巨大变化,令您感受最深的变化是什么?

张国芳:从农村到城市,龙岗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首先是农田变厂房,然后是破屋变小楼。近年来,城区又迎来新一波转变——老旧厂房和农民房通过城市更新,摇身一变成为高档写字楼、高端住宅小区、高级商业配套和高新产业园区。

在轰轰烈烈的旧改背后,是老百姓生活质量的巨大转变,是大量人才从五湖四海慕名而来的喜人势头。看到街上走的、公司里忙着的年轻人,我也时常回想自己初入社会的样子。过去,我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还要节衣缩食,如今,年轻人工作之余还有丰富的生活,让人艳羡不已。

记者:回顾人生历程,您认为自己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是什么?

张国芳: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抓住了利好政策带来的机遇,投身到创业的热潮中。从改革开放到龙岗建区,从服务业兴起到城市更新,抓住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勇敢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一决定在40年前意义重大,放在今日仍值得借鉴。

记者:您认为“龙岗记忆”文史项目具有怎样的意义?

张国芳:改革开放至今,在高速发展的洪流中,我从工人变成企业老总,我的家业由一间小杂货店发展到一个集团,我的家乡从“洗脚上田”到共建“东部中心”,这是非常宝贵的个人记忆,而正是这些耐人寻味的个人记忆,编织成了辉煌灿烂的“龙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