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岗遗孀只想有个安稳的家刘青山的儿子难以挥去阴影

2017-07-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高岗走了,留给他的妻儿的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滋味,而对此品尝最深的,是他的遗孀李立群,单单住处就不得已搬了好几次.    丈夫去世的第二

    高岗走了,留给他的妻儿的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滋味,而对此品尝最深的,是他的遗孀李立群,单单住处就不得已搬了好几次。

    丈夫去世的第二天,李立群带着四个孩子和正怀着的第五个孩子,从东交民巷搬到了北京新街口的一处四合院。这期间彭德怀悄悄地叫警卫员去看过她,问她有什么困难。警卫员不敢说自己是彭老总派去的,只对她说有一个老头子,在沈阳时到你家里吃过饭。李立群立刻反应过来,说是彭老总,警卫员一听,立马摆手叫她不要说出来。

    虽然新家的条件不能和从前相比,不过一家人还算过了几年平静的生活,这主要得益于周总理的照顾。周总理操劳国务之余,还抽出时间关心李立群和孩子们的生活,政府也没有把他们当作“反党集团”的家庭来看待,至少孩子们没受委屈,正常上学,李立群也能够照常上班。

    然而,几年后,彭德怀事件发生了。本已远离政治漩涡的李立群仍然被牵连,她被专案组关了三个月。被要求交代彭德怀与高岗是如何阴谋勾结进行反党的。李立群哪里知道什么,不肯信口开河。

    见李立群提供不出有价值的东西。

    专案组将她从行政11级降为13级,放了出来。降级后,李立群一家从西城的新街口搬到了南城的牛街,还是一个四合院,不过略微小了些。这是她第二次搬家。对此,她并不介意,只要能安安静静地生活下去就行了。

    然而,没过多久,一本小说《刘志丹》再次扰乱了他们一家的平静。这本小说因为“把刘志丹写得比毛主席还高明”“夸大西北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被批判说是为高岗翻案。在西北工作和曾经在西北工作过的一万多名干部被整,数万个家庭受到牵连。

    那时,“文革”已经开始,狂热的革命群众冲进李立群的家里对她进行批斗,将他们一家六口挤到北面的两间小房里。此外,李立群还一次次被传去写揭发材料。批斗彭德怀,要李立群揭发彭德怀与高岗阴谋夺权;批斗习仲勋,要她揭发习仲勋与高岗阴谋篡位;“林彪事件”发生后,她又被要求揭发林彪与高岗背后隐藏的更大阴谋。李立群的精神受到极大刺激,几近崩溃。

    接着,李立群的几个孩子分别被“发配”去河南、湖南、甘肃、内蒙插队,她自己也被下放到安徽“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一家人天南地北,骨肉分离。

    唯一庆幸的是周恩来始终没有忘记李立群一家,毛泽东也指示将李立群作为保护对象。就这样,她和几个子女陆续返回北京,并安排了工作。周恩来亲自挑选了王府井一处闹中取静的四合院给他们居住,漂泊的一家人总算又安定下来。

    后来,李立群还先后当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每逢重大节日,她都会受邀出席国宴,享受登天安门观礼的高规格待遇。

    如今,李立群已经88岁高龄了,她生活得非常平静。

    刘青山的儿子们:在父亲的阴影中前行

    刘青山案发时,他最小的儿子刘铁兵才出生几个月,二儿子刘铁甲4岁,大儿子刘铁骑刚满6岁。

    刘青山被执行死刑的这一天,刚刚度过6岁生日的刘铁骑用粉笔在自家的墙上画了第62道白线。他想念父亲,父亲

    走后的每一天,他都用粉笔在墙上画道线。画完线,他迷惑地问母亲范勇:“爸爸出差两个多月了,怎么还不回来?”范勇强忍着悲伤,没有告诉铁骑实情。然而没多久,铁骑就从同学口中听说“贪污犯刘青山被政府枪毙了”。回到家,铁骑一头冲进母亲怀里,放声大哭。从这一天起,他快乐的童年结束了,生活的面貌也完全改变。

    不久,河北省委派石家庄市人事部门向范勇传达了省委决定:“中央、华北局、省委三级领导研究决定,联合通知:刘青山长子和次子从即日起由国家供给……每人每月15元生活费,老三由范勇抚养。”

    接着,刘铁骑和两个弟弟被送到刘青山的老家河北省安国县南章村,由叔叔刘恒山照顾。

    两年后,范勇改嫁了。知道消息的石家庄市政府就停止了两个孩子的抚恤金,刚刚舒缓了一些精神压力的范勇,又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有一次,在党小组会

    上,她抱怨了组织几句,当即被打成右派。“文革”时,她被遣送农村劳动改造,并停发生活费十二年零三个月,直到1978年,有关部门才为她摘掉右派帽子,平了反。

    范勇的日子过得艰难,她的孩子们在刘青山的阴影下生活得也不轻松,好在他们学习都很努力。1965年,潜心求学的刘铁骑报考北京石油学院。招生老师拿着刘铁骑的成绩单觉得很纳闷:这是考清华的成绩,怎么考石油学院?再看家庭情况,不禁大吃一惊,“父亲刘青山,原天津地委书记,1952年被政府处决”。招生老师连夜向领导汇报了此事,学校党委经研究,同意刘铁骑入学。

    1970年刘铁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抚顺石油一厂,在车间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两年后,26岁的刘铁骑和刘继先结婚。刘继先家和刘铁骑的叔叔家是邻居,两人算是青梅竹马。面对父母的顾虑,刘继先坚定地说:“我不相信‘血统论’会统治人们一辈子!我决定嫁给他,就不管他的家庭是一个什么背景,更不怕受影响。”

    结婚后,小两口感情很好,生有一儿一女。刘铁骑为女儿取名刘晓,为儿子取

    名刘嵌。这一儿一女长大后都考上了大学,女儿现在英国伦敦定居;儿子现在中国石油下属的北京一家公司工作。

    总的来说,刘铁骑一家四口的生活是平静幸福的。但由于刘青山的影响,有一个遗憾始终埋藏在他们心底——一家四口入党的愿望全部落空。

    如今,已经六十多岁的刘铁骑退休后又到一家企业担任副总经理。妻子刘继先退休后自己开了一家诊所,效益还不错。儿子、女儿都结婚了,生活得很安稳。

    相比之下,刘铁骑的两个弟弟的生活就要坎坷得多。“文革”后期,大弟刘铁甲在老家务农,还去东北编箩筐赚饭钱,在冰天雪地中走街串巷,手脚都冻坏了。1976年,刘铁甲通过考试,成为一名石油管道工人,他的妻子则一直做临时工。小弟刘铁兵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曾想入伍参军,因为父亲的事被刷下来,之后县里给了他一个指标去曲阳煤矿下煤窑,得以农转非。

    作为父亲,刘青山给过他的儿子们温暖的亲情和短暂的荣耀,但他给儿子们更多的是心灵上难以弥补的创伤。(辛洁)(摘自《今古传奇》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