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尧的自传 周尧与昆虫博物馆(来自杨凌示范区的报道⑩)

2018-02-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内,有座中国大陆最大的昆虫博物馆.谈到昆虫博物馆,不能不提及周尧教授.他1912年出生于农家,自幼帮助母亲打柴.采茶,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内,有座中国大陆最大的昆虫博物馆。谈到昆虫博物馆,不能不提及周尧教授。他1912年出生于农家,自幼帮助母亲打柴、采茶,在劳动中爱上大自然,并对昆虫产生浓厚兴趣。1936年,周先生去意大利那波里大学学习,次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毅然回到了祖国。

1939年11月,他受聘来到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执教,当发现学校只有16盒常见的害虫生活标本时,他的心里非常难过,立志扎根大西北,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昆虫学的教学和研究事业。

为了能让自己家里珍藏的几万号标本展出供昆虫爱好者一起学习、观赏,他建议学校投资建立一个真正的昆虫标本室。1951年—1952年在他任植保系主任期间,学校终于在新建的2号教学楼中开辟了一个80平方米的昆虫标本室,并制作了一批昆虫标本橱。

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为了采集到更多的昆虫标本,他经常结合教学带领学生出外采集,组织教师整理鉴定,使标本逐年大量增加。1957年—1965年,周尧教授应海南、甘肃、山西、青海等地邀请讲学,沿途采集昆虫标本,回校后鉴定整理,从而使昆虫标本室初具规模。

为了收集到更多有价值的昆虫学文献资料,他过着俭朴的生活,省出钱用在购买图书资料、订购杂志和与国外进行资料交换上。他还根据教学研究的需要,及时地编写新教材供学生们使用,并亲手绘制了2000多幅昆虫图。1973年,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动物志》、《中国昆虫志》、《中国植物志》的编写工作会议上,他承担了7个分册的编写任务,并亲自出外采集新的标本。

1974年他60余岁的时候,还带着学生到云南西双版纳采集昆虫,历时116天,行程8000多里。截至1982年,昆虫标本室的标本已增长到26万号。

80平方米的昆虫标本室,只能存放70个标本橱,农业部又决定把全国天敌昆虫普查的标本存放在这里。这就需要建立相配套的制作、熏蒸、展览、鉴定标本工作室,需要将原来的昆虫标本室扩建成昆虫标本馆的必要。于是,周教授提出了在原有的昆虫标本室基础上,建立中国大陆第一个昆虫博物馆。

周尧教授于1982年开始向学院、省科委多次提写建立昆虫博物馆的报告,并在第六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就此事提交了提案。经多方努力,农业部于1984年12月拨专款用于建设昆虫博物馆,1986年正式施工,1987年就建成了。周尧教授将自己一生精心收藏的大量昆虫学图书、期刊和资料,都无偿地捐赠给了国家,存放在昆虫博物馆资料室。

1986年8月30日,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来到杨凌示范区,视察了昆虫博物馆,要求进一步搞好昆虫博物馆的建设,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随后,国家计委、农业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西北农业大学投资800万元进行昆虫博物馆二期工程建设,新馆于1999年9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同年12月被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青少年联合会命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教育基地”,2000年5月又被命名为“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和“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

昆虫博物馆二期工程新馆面积4600平方米,分为展览、收藏和科学三大部分。展览部分是集国内展览面积最大,展出昆虫种类最多的昆虫学科普基地,展示了昆虫的特性、我国昆虫的物种多样性,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我国在昆虫学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成就,以及周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艰苦创业的爱国主义事迹;收藏部分收藏了国内外各类昆虫标本近100万号,是国内收藏量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重要的昆虫物种多样性收藏基地;研究部分包括农业部昆虫研究所、昆虫学博士点、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农业部批准的重点开放实验室昆虫学部分。

还设有专业资料室,收藏有中、外文专业图书资料3万多册。

为了进一步顺应学科的发展和科普宣传的需要,昆虫博物馆三期工程也正在建设中。周教授已90高龄,仍如一株枝叶繁茂的苍松,以执著的精神,为中国昆虫科学和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