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俐娜027 2011年唯一新晋女院士:武汉大学张俐娜

2017-06-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俐娜,女,1940年8月生于福建光泽.现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2011年绝对是张俐娜的幸运年.这位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

张俐娜,女,1940年8月生于福建光泽。现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

2011年绝对是张俐娜的幸运年。这位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女博导在这一年度内收获两个大礼:3月,她以评委全票通过获得国际上纤维素与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最高奖项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成为半个世纪来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昨日,她的名字又出现在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中,也是今年入选的唯一一位女院士。

将豆渣废弃物做成无纺布

昨晚,记者第一时间打通了张俐娜的电话表示祝贺。电话里,张俐娜道谢的声音显得很轻很平静。她以现在在北京开会为由,婉拒了采访。

近十年来,张俐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863、国际合作等10多个项目。基础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410余篇论文,其中370篇发表在国际SCI源刊;主编3部专著;获准62项专利;获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1963年,张俐娜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85年获日本政府学术振兴协会奖学金,赴大阪大学研究一年多后回国,一直致力于高分子物理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农业化学、环境材料和生物学交叉学科开始了生物质研究。

她和团队突破了用有机溶剂加热溶解的传统方法,发明了一种神奇低温水溶剂“秘方”。这种“神奇溶液”能将豆渣、蔗渣、芦苇秆等废弃物中的纤维素溶解后,纺成光润洁白的长短丝,或者做成薄膜、无纺布等。一位在武大任教的日本老师评价她的“溶剂”:“神仙都造不出来的东西,你都能造出来。”凭借这一世界首创的技术,张俐娜获得国际上纤维素与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最高奖安塞姆·佩恩奖。

年过半百自学掌握计算机

“我不聪明,学历也不高,但是我什么都愿意去学,在发现新东西的过程中我很有成就感和乐趣。”张俐娜自认为是一个求知欲望特别强的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英语教育,她摸索着学会了英语,并在国外作了多次报告和交流;上世纪90年代,年过半百的她又自学掌握了计算机。

“勤奋、认真”是张俐娜给很多学生留下的共同印象。每天,她都会到实验室了解学生的实验。为了能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她中午常常会工作到2点,有时下午三四点还没吃午饭。有时候做实验太久,走出实验室时,院楼的门都已经锁了,她只能叫醒师傅开门。

之前,张俐娜研究团队在江苏海安,进行低温溶解纤维素及纺丝的“绿色”工业化实验,受高温天气影响,低温溶解只能在晚上进行。学生们半夜和她一起开始实验,凌晨4点左右去睡觉。不到6点,她就会敲学生的门:“要纺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