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原则 为免中暑慎防“秋老虎”

2018-0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导读]还有两天就马上到立秋了,很多人觉得立秋到了,天气就会变凉爽了.其实立秋过后要谨防秋老虎发威,也要注意防暑降温.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立秋养生原则. 秋季养生,一要养收.二要养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秋季气候与自然界变化的主要特点是秋燥,其次是自然界由"生长"转向"收藏".因此秋季养生,起

【导读】还有两天就马上到立秋了,很多人觉得立秋到了,天气就会变凉爽了。其实立秋过后要谨防秋老虎发威,也要注意防暑降温。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立秋养生原则。

秋季养生,一要养收、二要养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秋季气候与自然界变化的主要特点是秋燥,其次是自然界由“生长”转向“收藏”。因此秋季养生,起居调养、运动锻炼以“养收”为原则,饮食调养以“养肺”为目标。

立秋养生规则一、精神调养:闷热别烦躁天凉莫悲秋

立秋养生规则二、起居调养:早卧早起,初秋少吹空调防“阴暑”,薄衣御秋寒保暖不能忘

立秋养生规则三、饮食调养:少辛增酸,宜食麻等柔润物以润其燥,禁寒饮

立秋养生规则四、运动调养:锻炼有节制练功养肺气

立秋节气因降水较多,湿气较重,饮食宜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小米、苡米、扁豆、砂仁等。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另外,贴秋膘也是立秋养生重要的一条。“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人在伏天胃口差,再加上大量流汗,往往会变瘦,即所谓的“苦夏”。秋天是夏季和冬季相衔接的季节,人们选择在此时开始进补,以将身体养好,应对即将到来的严冬。中医理论中也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贴秋膘”的风俗便应运而生了,人们在这一天往往会选择吃味道厚重的大鱼大肉。

立秋时节,天气骤然变凉,公众着装还要谨记“春捂秋冻”。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专家说,因为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代谢加快,机体耐寒能力增强。在秋装的选择上,款式以宽松为好,衣料以柔软下垂或棉布料为好。穿薄而多层套装的,比穿厚而单层的衣服保暖性能更好。

起居调养宜早卧早起,既顺应阳气的收敛,又能舒展肺气。早起时在床上放松四肢闭目养神一会再起床,避免卧睡贪冷。此外,立秋过后可逐渐增大运动量,但不适宜高强度的运动,应避免过度出汗,同时还可选择“鸣天鼓”等保健运动。另外上文说的的“秋冻”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上,还可引申为秋季的一种养生法则。例如睡觉时不要盖得太多,以免导致出汗。尤其是冷水浴,是符合“秋冻”的养生法则,应长期坚持。

立秋之后,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立秋过后可逐渐增大运动量,可选择慢跑、散步、球类运动等,但仍应避免过度出汗,同时还可多做“鸣天鼓”等保健运动。

立秋是一年之中气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转折期,此后湿气逐渐减弱,让人难以忍受的“桑拿天”也会逐渐减少。但立秋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炎夏的余热未消,处暑节气也将在8月底接踵而来,“秋老虎”甚至还可能虎视眈眈,而天气也逐渐转向干热。特别是立秋过后,还可能再处于炎热之中,而这种炎热气候有时候也可能要延续到九月,天气才能真正凉爽起来。因此,立秋后应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为预防中暑,市民最好要保证充足睡眠,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以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热伤风”。外出时,记得随身备好藿香正气、人丹等防暑用品,同时做好防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