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是什么朝代的 古人对风的评价是什么

2018-01-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唐代著名诗人李峤,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是一位受人敬仰的诗人,其代表作品有<风>.<酬和杜五弟晴朝独坐见赠>.<奉教追赴九成宫途中口号>等,那么,唐代著名的诗人李峤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代表作品有哪些?我们一起去看看.李峤(644年-713年),男,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调安定尉.举制策甲科,迁长安.后,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

唐代著名诗人李峤,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是一位受人敬仰的诗人,其代表作品有《风》、《酬和杜五弟晴朝独坐见赠》、《奉教追赴九成宫途中口号》等,那么,唐代著名的诗人李峤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代表作品有哪些?我们一起去看看。

李峤(644年-713年),男,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调安定尉。举制策甲科,迁长安。后,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开元二年三月,特进致仕李峤先随子在袁州,又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

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天才”。

李峤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等三人一起并称为“文章四友”。等到那三人陆续逝世后,李峤就成为了文坛的老宿,在当时的文坛地位非常高,并且受人景仰。李峤的诗大部分都是近体诗,而且以五言居多。那么,李峤的峤怎么读呢?

李峤的“峤”读qiáo,李峤(645~714) ,字巨山;古人名与字规律之一: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释的作用。“峤qiáo”本义指高而尖的山,泛指高山或山岭,与李峤的字“巨山”相辅相成。“峤jiào”本义指山道,与李峤的字“巨山”构不成对应。

李峤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

[笔]

李峤

握管门庭侧,含毫山水隈。霜辉简上发,锦字梦中开。

鹦鹉摛文至,麒麟绝句来。何当遇良史,左右振奇才。

诗词大意:手握笔管站在门厅一边,或在山水弯曲的地方挥毫,带霜的阳光照耀在竹简上,美丽的文字从梦中得来。鹦鹉带来美好的文辞,麒麟带来惊人的绝句。怎样才能够遇上优秀的史家,发挥毛笔神奇的才能?

李峤《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解释:

风吹落了很多的秋叶,催开了早春二月的鲜花,吹过江卷起千层高的大浪,吹入竹林吹歪了万竿的竹子。

作品注释:

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二月:早春,农历二月。诵读:绪轻快活泼。“解落”、“ 能开”、“ 千尺浪”、“ 万竿斜”都要重读,语调要抑扬顿挫,使人觉得仿佛听到了飒飒的风声。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诗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酬和杜五弟晴朝独坐见赠》

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峤。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平明坐虚馆,旷望几悠哉。

宿雾分空尽,朝光度隙来。

影低藤架密,香动药阑开。

未展山阳会,空留池上杯。

《送崔主簿赴沧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峤。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紫陌追随日,青门相见时。

宦游从此去,离别几年期。

芳桂尊中酒,幽兰下调词。

他乡有明月,千里照相思。

《奉教追赴九成宫途中口号

》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峤。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委质承仙翰,祗命遄遥策。

事偶从梁游,人非背淮客。

长驱历川阜,迥眺穷原泽。

郁郁桑柘繁,油油禾黍积。

雨馀林气静,日下山光夕。

未攀丛桂岩,犹倦飘蓬陌。

行当奉麾盖,慰此劳行役。

《中秋夜》是初唐诗人李峤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出自《全唐诗》。这首诗虽短小,却寓意深刻。原文: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然而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

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