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院长为施一公落选院士鸣不平

2017-06-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增院士名单出炉后数小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便撰写了一篇4000余字的博文,标题为<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

增院士名单出炉后数小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便撰写了一篇4000余字的博文,标题为《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的落选鸣不平。

施一公下一轮必定会进,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自己首轮评审便被淘汰后,曾力挺施一公。

两人同为海归,掌舵北大清华,在此次院士选举中呼声颇高,却双双铩羽而归。

昨晚在博文中,饶毅直截了当地指出,其所属生命科学和医学部的选举结果出现逆淘汰,令人费解。

谈及施一公等人的落选,他总结认为,当前院士评选中,重视的不是学术水平、年龄、学术年资、在国内科学贡献大小,而是在有些人面前低头排队的时间,有时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自己首轮被刷时,饶毅认为并非学术原因,而是不会搞关系。昨晚他却把矛头对准了中国不良文化,认为院士评选出现逆淘汰,原因非科学院的制度设计和程序,而是斥才惧才拒才文化。

言及亲身经历,他表示同龄科学家中,此前原本关系不错的,不少却在他回国后变脸。为什么海龟遭遇挑剔?有没有不看才能,而重拜把子叩山头的寨主拒才习俗?他提出疑问。

施一公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说,科学是高尚的,但科学家不一定就高尚,不要把这两个概念混淆。在他看来,国内太注重外表,注重头衔。

饶毅此前提到一个现象,在国际优秀大学晋升副教授的时期,在中国就可以做院士,这让中国较好的科研人员,较早结束了科学活跃期。

中国两院院士在年轻化的同时,也让他们更早面临诸多诱惑。于是,工程院连续几年给新院士及所在部门和单位写信,提醒院士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

宣布不再参选院士的饶毅,尚在海外时曾写信建议将当时的学部委员改成院士,以更尊重科学家,如今又建议将院士改回学部委员,使学术荣誉回归学界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