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杀手 (Xy的阅读)海明威《杀手》∶视点

2017-08-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对海明威,我是先入为主地不喜欢,觉得他做作.自大,对女性比较虚伪.这也许源于早年看过几部改编自他的小说的电影.而且,他长得象个--屠夫,

对海明威,我是先入为主地不喜欢,觉得他做作、自大,对女性比较虚伪。这也许源于早年看过几部改编自他的小说的电影。而且,他长得象个……屠夫,在我的主观想象中,实在不能把他和硬汉挂上钩。 不过既然我有心对世界文学多看多了解,那么乞力马扎罗——这座19710英尺高的雪山——虽然不在世界最高峰的前列,但以它据说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的身份,我就不可能绕过它。

我先看的是他的成名作《在我们的时代里》里的《军人之家》,它给我足够的好印象,于是我打算系统地看看海明威的作品(其实我指的是他的中短篇)。

而今我要谈论的,是他第二部短篇集中的作品——《杀手》。 小说的第一段是—— 亨利餐室的门开了,两个人走进来。他们挨着柜台坐下。

在第二遍阅读中,我发现我刚才想象的场景是错的。这一段在我脑子里展现的是中景——两个人由街上走到亨利餐室前,停下来,上下左右打量了一番,推开门,进去了,门随即关上。但书页白纸黑字写的是“走进来”,并不是“走进去”。

我很烦闷,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看书是很注意细节的。之后我注意到两个人走进来后,在他们挨着柜台坐下之前,用的是句号。我提高起注意力。第一,“走进来”能不能用“走进去”替代,有差别吗?第二,本来也可以用逗号的,海明威为什么用句号,这意味着什么?只是让小说的线条显得更硬朗? 我继续往下看。

“你们吃什么?”乔治问他们。 “我不知道,”其中一个人说。“你要吃什么,艾尔?” “我不知道,”艾尔说。

“我不知道我要吃什么。” 外边,天黑了下来。窗外的路灯亮了。柜台前这两个人在看菜单。尼克•亚当斯打柜台另一头打量他们。他们进来的时候,他正跟乔治在说话。 在第一遍阅读中我就感到,小说中的称谓很多——两个人,其中一个,第一个人,那个人,那个叫麦克斯的人,等等,运用得非常纯熟,但有无必要这么繁琐呢,而且,好象都是集中在那两个人身上。

第二遍阅读我有意识地注意到,乔治和尼克的名字是直接出现的,艾尔和麦克斯的名字是间接出现的。

为什么会这样?不过我已隐隐感到我走在答案的边缘。 顺着朦胧的思路,我注意到景物描写中,先是“外边”,然后是“窗外”。当然我也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句号。

更让我欣喜的,是尼克的“打量”。 我已经不能往下看了。 是什么打通我的意识经脉,使上述疑问得到相对完满的解答?是视点。 叙述学的基本概念,对文学有点兴趣的朋友,大多耳闻过。但是,停留在耳朵,甚至脱口而出,却未必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你的血液,使你在阅读中能清晰地意识到它。

就象我,知道叙述学的大概想来也有半年了,可是直到这一次,我才明显地不靠外在提示、主动地意识到它以及它构建的体系。 《杀手》的开头部分,正是从尼克的视点展开的。

这样,犹如庖丁解牛,问题也就不成为问题了。 ——为什么是“走进来”而不能是“走进去”?因为尼克当时在餐室里。同理,也就有了“外边”和“窗外”之说。 ——为什么乔治和尼克的名字是直接出现而艾尔和麦克斯的名字是间接出现?因为乔治是尼克的同事,艾尔和麦克斯,对尼克来说,是第一次碰面的陌生人。

——为什么已经听到麦克斯的名字,仍然用那个人或者那个叫麦克斯的人来称呼他?因为对尼克来说,麦克斯仍然是个陌生人。

其实,海明威还算人道的啦,在视点这个构图第一要素上,他还是做有较明显的提示。我判断的依据是: 一:“外边,天黑了下来。窗外的路灯亮了。” 既然一开头就交待了是“外边”,为什么紧接着还用到“窗外”,是不是累赘了?海明威如果还活着,他也许会说:“嘿,聪明小子,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实际上他有可能正是用反衬的方式引导读者注意到视线来自室内嘛。(这种看似不相干的提示方式,文学术语上不知怎么称呼。

看小说我碰到几次,看影碟就经常了。比如,类似的,对关键的对白,听者说:你说什么,我没听清。说者再重复一遍,或者所说的相反,都起到突出的效果。) 二:“尼克•亚当斯打柜台另一头打量他们。

” 我认为这也是比较明显的。当然文学作品不存在标准答案,我也不能否认自己有过度解读的可能。但是,我推崇首先自己去解答,先别看答案,大致成形以后再去和别人的对比。对错的判断仍然在我。

我看不出学跑过程中摔倒几次有什么对错荣辱可言。 继续——尼克的视点一直保持到他被绑在厨房里。从这一直到获救之前,很明显只能是全知视点了。分析就到此为止?如果你有点刨根问底的愣劲儿,也许会问:海明威也可以自始至终保存尼克的视点呀,如果被关进厨房的是乔治的话。

嗯,如果你真这么想,我喜欢你的读书态度。 确实的,把尼克留在柜台前也说得过去,毕竟半大的孩子容易控制,打起来也只能算半个人。这样,整个小说具有明显的主线,以及明显的主角,小说从叙述学的角度也能明显地摆脱传统的全知视点。

不过我还是觉得海明威的选择要前卫一些。可能他根本就不想有明显的主线,也不想弄成一篇自传体的人物小说,那样就未免落入传统的框架里;他追求的,也许恰恰就是这种不平衡感,不可预见性和含混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不加理性分析,单纯从阅读感来说,我也认为海明威的处理要吸引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