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代名噪一时的红灯区【图】

2018-05-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秦淮河“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南京 十里秦淮,丽人已不在说道花街柳巷,南京的秦淮河首屈一指.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两岸酒家林立,浓酒笙歌,无数商船昼夜往来河上,许多歌女寄身其中,轻歌曼舞,丝竹飘渺,文人才子流连其间.至于这里何时开始有莺莺燕燕于此谋生,已无人可知无从可考.秦淮河八大名妓的故事流传至今,可见这里曾经的繁华.六朝时,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更成为文人墨客聚会的胜地,两岸的乌衣巷.朱雀桥.桃叶渡纷纷化作诗酒风流,千百年来传于后世

秦淮河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南京 十里秦淮,丽人已不在

说道花街柳巷,南京的秦淮河首屈一指。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两岸酒家林立,浓酒笙歌,无数商船昼夜往来河上,许多歌女寄身其中,轻歌曼舞,丝竹飘渺,文人才子流连其间。

至于这里何时开始有莺莺燕燕于此谋生,已无人可知无从可考。秦淮河八大名妓的故事流传至今,可见这里曾经的繁华。

六朝时,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更成为文人墨客聚会的胜地,两岸的乌衣巷、朱雀桥、桃叶渡纷纷化作诗酒风流,千百年来传于后世。乌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风流的中心。

弹奏的艺人

隋唐以后,秦淮河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儒学鼎盛,南宋始建的江南贡院,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于是秦淮逐渐复苏为江南文化中心。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舫凌波,成江南佳丽之地。

故而,今天再去秦淮河,青楼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特色商店,餐馆等。而江南贡院,夫子庙等文化建筑却依然保留着。

曾经的繁华不在

苏州 花街柳巷勾栏处

花街、柳巷、勾栏巷,光听这些名字就知道以前是玩什么的,皆旧时官绅权势人物冶游之区也。岁月变迁,昔日的销金窟,今日已成古城中的民居一隅。

如今的花街柳巷丝毫不闻脂粉气息,难得的在闹市区中心如此的安静。喧嚣的养育巷,使徒堂里唱诗班的歌声犹在耳边萦绕,拐入柳巷,一下子静了许多。

每次走进大石头巷,总有些说不清的敬畏感,抑或是公门捕快所在地?之所以叫大石头巷,据说是一块大的陨石落于此。

巷内有一家青年旅舍,名就叫“浮生四季”,这屋子原先就是沈三白曾经和芸娘生活的地方吧。那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背包羁旅族那听到芸娘亲切的问候吗?

浮生六记之浮雕

从三山街走进幽兰巷。所谓幽兰巷,就是以前的“勾栏巷”雅称。这个类似于在清代乾隆时候,苏州来了次地名的去俗入雅化运动,横扫过一切被认为粗俗的街巷名称,在意识形态上将之拔高。

老宅一景

大多是独门独户,浓绿的爬山虎攀满了院墙,黑漆木门终年紧闭,难窥其宅内之深浅。即使在白天,小街也寂静得渺无声息。

上海 四马路 旧上海的红灯区

老上海有个四马路,现在改名叫福州路,旧时代那儿集中了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时报、华美报馆一些新闻出版业,自然就有许多的文化人。那儿也还有药店、旅社、澡堂、戏院。更多的是妓馆,会乐里就是最大最有名气的一家。

福州路

现在为把四马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相区分,上海人把其东段的文化街称作为“福州路文化街”,而把其西段的妓院娱乐场称作为“四马路妓女窟”。因此,四马路和福州路具体所指是不可混用的。

这里是赛金花和小凤仙都呆过的地儿

北京 八大胡同 寻找赛金花和小凤仙

清末民初的八大胡同有两个概念,从隘义上说,所谓八大胡同,并非某一条胡同的名称,而是由八条胡同组成的。因为中国人爱将同类事物归类然后说个大概数,如天桥八大怪、唐宋八大家、八大祥、燕京八景。其实,“八”字在这里是个虚数,只是表示其多。这八条胡同位于前门外大栅栏附近,因妓馆密集而成一大销金窟。

从广义上讲,八大胡同是指从铁树斜街以南,珠市口西大街以北,南新华街以东,煤市街以西这一大片区域内的许多胡同,这些胡同中有过明妓或暗娼,至少也住过“八大胡同”中的从业人员。只是上面说的这八条胡同多为一二等妓院。

当年赛金花挂牌的地方

赛金花的一生颇为传奇,曾作为公使夫人出使欧洲四国,也作为妓女而知名上海,还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起到了劝说联军统帅,保护北京市民的作用。她辗转多个烟花之地,最后来到了老北京的烟花巷八大胡同。

 香港 庙街

爱看港片的朋友对庙街一定不会陌生,那句耳熟能详的大哥大经典台词:“当年我从庙街一直打到尖沙咀再到铜锣湾,才有今天的地位”说的正是庙街为香港黑社会的萌芽之地大佬们的发迹之处。

曾经的烟花的

庙街位于香港九龙油麻地,是香港一条富有特色的街道。《古惑仔之庙街十二少》、《食神》、《庙街故事》都曾在庙街实地取景。

地摊集市

庙街是香港早期烟花之地,故游庙街时可留意很多售卖翻版、冒牌及色情事物的摊档,街旁建筑物下更可见为妓女拉客的人。

 澳门 福隆新街

福隆新街,是澳门半岛中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历史约有几百年。福隆新街一带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由当时的澳葡总督药苏沙规划,富商王禄、王棣父子购地,经过辟街、兴建,这里成为了著名的“花街”。当年,这里是澳门最“高级”的“耍乐”之地,它与附近的福荣里、宜安街被誉为澳门的“花国三街”。

现在的福隆新街正在成为小吃一条街

福隆新街分成上、下两段。上半段是青楼、茶馆等聚集地,最旺盛时期约有六十家,其中最出名的有六家,分别为“雅仙”、“咏春”、“留觞”、“红楼”、“京华”、“玉兰”,各有绝色名姝、佳丽驻场,与客人饮酒、唱曲、作乐,不少富家子弟、巨贾富商都常在此流连忘返;街道下半段则是烟室、酒家等聚集地,是“男人玩乐一条街”。

小店

每当夜幕低垂,“花国三街”就开始热闹,大红灯笼高高挂,绝色丽人、巨贾富商,夜夜笙歌,纸醉金迷……这种绮丽风光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澳葡政府开始禁烟、禁娼,“花国三街”便逐渐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