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伟学术不端 问计反学术不端:如何从“不敢”到“不想”

2017-12-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反对学术不端,就好比当前的反腐败工作,核心问题是如何让科技工作者'不敢''不能'乃至'不想'!"在5月22日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

“反对学术不端,就好比当前的反腐败工作,核心问题是如何让科技工作者‘不敢’‘不能’乃至‘不想’!”在5月22日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率先抛出的话题立刻引发现场热议。在这一整天的时间里,来自海内外的数十名科学家围绕如何治理学术不端纷纷“支招儿”献策。一番番言辞犀利的发言,直指中国科学界的“痛点”。

不敢:急需最高层面的彻查机制

“要捍卫学术规范必须一查到底。但在中国,学术不端行为彻查起来太难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昌增益首先“开炮”。他指出,在发表论文过程中,若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期刊所能做的仅是撤稿,而对论文作者则交由各自所属部门和单位来处理。在处理过程中,没有统一的处理依据、程序和规范,某些单位出于自我保护的因素干扰,许多学术不端的查处最终不了了之,也无人追责。

中科院院士吴常信对此连连点头,“各个部委对学术不端处理都有自己的规定,200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0个部委还成立了科研道德联合办公室,但事实上发挥作用有效。”他透露,尽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经连续两年公开曝光学术不端案例,但一些部委在处理学术不端案件中始终保密,信息无法公开,惩治警示力度非常不够。

“现在出现的一些论文代写代发机构,更是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难掩愤怒,“有没有相关部门能出来对这种机构进行打击治理?”

昌增益认为,要想建立更加严格、更有效率的学术不端惩治机制,美国的经验可以借鉴。20世纪,美国各个机构的查处机制分散独立,学术不端查处也常常陷入尴尬境地。2000年之后,美国联邦政府部门专门成立了一个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办公室,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和监督。

其中明确了学术不端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所属机构的问责、调查、处理规范和程序,有权定期询问进度。并且提出,若在规定时间内该机构不能完成相关调查工作,联邦政府办公室可自行启动独立调查程序。

“必须有权力机关干预,有国家层面政策,才能从最高层面上建立让人不敢造假的学术环境。”昌增益的一番话,博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