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吧?创办清华国学院的吴宓是女首富周莹的堂侄

2018-04-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那年花开月正圆>你们追了吗?吴聘下线,周莹被人陷害沉塘流产了.所以吴家这是要绝后的节奏啊? 历史上的吴聘和周莹的确没有后代,应该说,是本来有一个女儿,但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不过,吴家毕竟是陕西巨富,家族庞大,所以在长辈们的安排下,从吴家宗族里过继了一个小儿子吴玉成,给周莹作养子.后来吴玉成又改名为吴怀先,寓意怀念吴家的前辈们. 电视剧里吴聘刚去世时,傻白甜三叔就问过吴蔚文,要不要把自家儿子吴遇过继到东院来.虽然后来不了了之,但这种大家族宗族内部,现实中过继儿女的事还是挺常见的,或者说还有着一

《那年花开月正圆》你们追了吗?吴聘下线,周莹被人陷害沉塘流产了。所以吴家这是要绝后的节奏啊?

历史上的吴聘和周莹的确没有后代,应该说,是本来有一个女儿,但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不过,吴家毕竟是陕西巨富,家族庞大,所以在长辈们的安排下,从吴家宗族里过继了一个小儿子吴玉成,给周莹作养子。后来吴玉成又改名为吴怀先,寓意怀念吴家的前辈们。

电视剧里吴聘刚去世时,傻白甜三叔就问过吴蔚文,要不要把自家儿子吴遇过继到东院来。虽然后来不了了之,但这种大家族宗族内部,现实中过继儿女的事还是挺常见的,或者说还有着一套过继规则,否则万一不小心哪一代出了问题,岂不是一大家子人都要干瞪眼。

当时的吴家如日中天,在同治、光绪时期,已经是陕西泾阳县首屈一指的富商大户。和电视剧一样,吴家祖上在陕西扎根后,按儿子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家,五家各自发展,又相互扶持。

跟东院的养子吴怀先有同样经历的吴家后代,西院也有一个,名叫吴陀曼。

如果你不认识吴陀曼,那你一定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吴宓。

1.

1894年8月20日的凌晨,吴家西院出生了一个狮子座的宝宝,是西院的长子吴建寅的长男。有男孩降生,一家人喜不自胜,为他取名玉衡,玉衡是北斗七星其一,吴家人们希望他能像星星一样闪耀。

吴玉衡跟东院的吴怀先(吴玉成)是同一个字辈的,年纪也相仿。只是由于自小体弱,西院的祖母不放心,又找到玉衡的姑父,陕西有名的诗人陈伯澜,给孙子另取了一个名字,以破除不祥,这才有了吴陀曼这个名字。而这个名字,未来还将跟随这个小儿子17年。

吴陀曼很幸运,他出生的时候正好是吴家的鼎盛时期,产业遍布全国。所以,吴陀曼那就是传说中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少爷。而当时操持最主要的东院生意的,就是已经成了寡妇的姑妈,周莹。

1885年,17岁的周莹嫁入吴家,按《重修泾阳县志》的记载,她在三年后丧夫,不久后公公也因病去世,周莹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接手吴家的生意,并越做越大,还接收到清廷的诰封。吴陀曼出生的时候,周莹26岁,成为吴陀曼同族不同院的姑妈。

所以,按照这一条线捋下来,吴陀曼的父亲吴建寅,还在《那年花开月正圆》里打了个酱油。就是那位对做生意没兴趣,一心只爱读书,还夸周莹是奇女子的西院大少爷,吴泽。电视剧里的吴泽明辨是非。他是唯一一个,在周莹被陷害惨遭沉塘时,站出来阻止这件事的吴家人。

电视剧情节可能有虚构,但吴家西院出才子倒是真的,不只是吴建寅,他的弟弟,西院的次子吴建常同样是学霸。兄弟两人都考过功名,做过官,吴建常尤其博学多闻,曾是关中大儒刘古愚的学生,还去日本留过学。

吴建寅的原配夫人,在生了吴陀曼半年后,就得病早逝了。西院的祖母担心小孙子没人照顾,就把吴陀曼过继给了次子吴建常。

虽然是过继了,但由于吴建常辞官后常年携妻子居住上海,所以在泾阳和吴陀曼生活的还是他的生父。后来生父续弦,娶了一位继母雷氏。也因此,在吴陀曼的生命中,一共有两位父亲,三位母亲。

(吴宓、祖母及养父养母在上海)

吴陀曼的一生一定受到两位父亲的影响,生父严格,养父可亲。一位教他做人规矩,一位培养他眼界开阔。养父对吴陀曼无所不谈,也是他最早把《红楼梦》《西厢记》等书籍介绍给吴陀曼,令他进入文学的大门。后来在文学研究上做出巨大贡献,良好的家庭环境功不可没。

跟吴怀先一起,吴陀曼在安吴堡度过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后来一举考上关中名校,三原宏道高等学堂,跟后来的民国大佬于右任、张季鸾做了同学。

于右任1904年因反清被通缉流亡上海时,囊中羞涩,就接受过陕西老乡,吴陀曼的养父吴建常(号仲祺)相援,后来题诗记此事:“泾阳吴老字仲祺,其子知名号陀曼,父为大侠子学者,我亡命时蒙蔬饭。”

而吴怀先,则跟随自己养母,走上了经商的道路。一个家族的堂兄弟,儿时的玩伴,开始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2.

吴陀曼虽然是富家公子哥,学习却一点不落人后。中学堂读完,就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清华学校。

然而临时出现了一个bug,当时的清华学校招生简章上规定,只有15岁以下者才可报名。可吴陀曼已经17岁了。于是他想了一个脑洞更清奇的办法,改名改年龄。年龄直接改成15岁没问题,名字嘛,更随意,闭着眼睛在《康熙字典》上指,指到一个“宓”字。从此以后,吴宓这个名字,开始代替他的本名,伴随他接下来的一生。

吴宓后来在写《年谱》时感慨地说:“于是吴宓之名遂立,而后来所犯之错误,所加之罪名,悉与吴宓二字相连属,相终始矣。”

1911年,17岁的吴宓正式踏入清华学校,此后的近70年里,他又留学美国,结婚,离婚,恋爱,分手,做教授,辗转不同的城市……几乎一直漂流在外,再没回过泾阳老家。

他致力于弘扬国学,主编《学衡》,参与创办清华国学研究院,还为研究院请到奠基性的大家: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李济、陈寅恪……

最难的是王国维,他一直以清朝遗老自居,坚持不为新文化服务,连北大的胡适都请不动,最后却被吴宓说服。还有聘用陈寅恪的时候,也很难,当时的陈虽是海归,但在国内只读到中学文凭,全靠吴宓一张嘴,说动了时任北大的校长曹云祥。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

很多人知道这位北京赫赫有名的大教授,文化名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安吴堡大家族。吴宓少有的一次提及自己的亲人,就是姑妈周莹。

1962年12月30日,作家李南力在《重庆日报》发表《忆安吴堡》一文,文中带有政治倾向的不恭之词,“安吴寡妇曾经迎过所谓"圣驾",招待过那位顽固的封建老腐败……”

气得吴宓特意开会发言,指出文字失实。他是个直肠子,脾气倔,又较真,晚上就把这件事写在了日记上,安吴寡妇周莹“并未见过慈禧,但以1900年助赈最多,诰封一品夫人。”

3.

吴宓在京城文化圈混得风生水起,老家的吴怀先也不负家族厚望,延续着吴家世代基业。连战争年代,也算是安稳度过。

1936年,吴怀先向民国政府捐资抗日。抗战期间,又将安吴堡吴家大院借给中共中央青年部办青年干部学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安吴堡遣散最后一位管家,吴家的产业最终全部收归国有。

一边为国家的文化作出巨大贡献,一边积极支援抗战。吴宓和吴怀先两兄弟在不同的领域,延续着吴家家族的辉煌,可以说是光宗耀祖,更可以说是功勋级别的世家大族。

然而他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文革期间,吴家被抄家,老年的吴怀先有家回不得,安吴堡内的房屋住宅砸的砸烧的烧,吴家几百年的基业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远在重庆的吴宓也好不到哪里去。抗战结束后,他拒绝台湾和香港的邀请,坚持留在大陆,到西南师范执教。晚年的吴宓一只眼睛得了白内障,已经看不到了,后来又在批斗中摔伤了一条腿。他痛心一生所爱的国学被泼上腐朽的脏水,站出来公开反对“批孔”的声音,却让所受的折磨愈加惨烈。

1977年,他的妹妹吴须曼辗转到重庆,终于接回了再也无法站上讲台的吴宓。离开文化村宿舍的时候,吴宓全身上下只剩7分钱硬币,和两个旧箱子。他的眼睛全盲了,腿脚已经无法行走。家人们把他抬上火车,3天后,这个曾经西院走出的大少爷,终于又回到泾阳的土地上,却再也回不去他曾经玩耍读书的大院子。

回到泾阳的第2年初,隆冬刚过,嵯峨山上还白雪笼罩。1月14日,吴宓在医院的病房里逝世,终年82岁。此时离这年的春节只剩24天。

临终前,老人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教育事业,嘴里重复着几句呢喃“我是吴宓教授,给我开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