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圈流行的“杀人游戏”增长才智还是训练骗术

2017-08-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支持者:魅力在于推理过程  反对者:就是要人当面撒谎日前,一个叫做"杀人游戏"的群体性娱乐活动在国内很多城市悄然流行开来."杀人游戏",又称PK(Police&Killer)游戏,译成中文为"警匪游戏",据有关人士称,全国大约有100万人接触过该游戏,其中大部分为学生和白领.2005年12月24日,郑州市第一家专业经营该游戏的俱乐部成立,而据记者了解,在俱乐部成立前,已有相当数量的玩家在私下里尝试过这款游戏.由于名称的暴力色彩,该游戏在济

支持者:魅力在于推理过程  反对者:就是要人当面撒谎

日前,一个叫做“杀人游戏”的群体性娱乐活动在国内很多城市悄然流行开来。“杀人游戏”,又称PK(Police&Killer)游戏,译成中文为“警匪游戏”,据有关人士称,全国大约有100万人接触过该游戏,其中大部分为学生和白领。2005年12月24日,郑州市第一家专业经营该游戏的俱乐部成立,而据记者了解,在俱乐部成立前,已有相当数量的玩家在私下里尝试过这款游戏。由于名称的暴力色彩,该游戏在济南、重庆等地出现时曾引发一定争议。日前,记者走进郑州“警匪游戏”俱乐部进行了采访。

游戏探秘

玩的人都要起个ID名

1月4日21时,记者如约来到郑州经三路上的这家俱乐部。俱乐部位于一个居民小院深处,由于是从18时才开始营业,门口并没有太多的人流。俱乐部外表也并不张扬,只写着“警匪游戏”4个字,因此,一个没玩过“杀人游戏”的人很难区分这是一家酒吧还是别的娱乐场所。

走进俱乐部大厅,感觉与KTV歌厅十分相似,工作人员穿戴整齐,门口写着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内,室内通着暖气,装修豪华,470平方米的俱乐部被分为8个游戏包房以及餐厅,并有专门的服务员协助会员登记、选择包房。不同的是,这里并没有歌厅嘈杂的环境和太大的吵闹声。大厅一侧墙上的电子屏在不停闪动,显示着包房内的玩家名称。来这里玩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办卡,再给自己起一个ID名字,作为代号,然后才能开始游戏。

游戏过程

“天亮了,请大家睁眼”

据该俱乐部的负责人杨树(化名)介绍,“杀人游戏”是一项需要8个以上参与者的集体娱乐活动,玩法并不复杂。以8人为例,游戏中人的身份分为3种,4人为平民,2人为杀手,2人为警察。每局开始前,参与者摸取身份牌,游戏开始后,杀手每轮杀掉一个人,警察和平民则需指认出谁是杀手,通过投票将其推出,游戏以杀手或警察淘汰掉全部对手为胜。

记者办了一张卡,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一个游戏包房。里面共有16个座位,十分紧凑,一位衣着整齐的女服务员作为游戏中的“法官”,坐在包房内长桌的前端,通过一台电脑控制游戏的进程,8位白领模样的男女分坐四周,表情悠闲。“准备好了吗?游戏开始。天黑请闭眼。”“法官”手持麦克风说。所有的人立刻把放在面前的面罩拿起来,戴在脸上。“杀手请睁眼。”握有杀手牌的两个玩家放下面罩,“谋杀”了一个闭眼者,随即戴上面罩。下一环节警察睁眼,通过知晓一切的法官验证一个闭眼者的身份,然后闭眼。“天亮了,请大家睁眼。”所有参与者放下面罩,法官首先宣布“被杀者”,然后由“被杀者”开始,每个人依次发言,推断凶手,最后投票将其推出游戏。接下来又是下一次“天黑请闭眼”。

“我怎么会是匪(杀手)呢?你们凭什么说我是匪?我看说我是匪的才是匪……”记者对面一位被怀疑为杀手的女玩家慷慨陈词,舌辩功夫令人刮目,3位“平民”顺着女玩家的话投了另一玩家的票,将其淘汰,结果一出来却令人大跌眼镜,淘汰的是警察,而该女玩家正是杀手……

游戏者说

1999年留学生带回国

据了解,“杀人游戏”是在1999年由归国的留学生传回国内并在多个城市流传开的,本是聚会者饭后休闲消遣的方式,随着参与者的增多,一些专业的游戏俱乐部在不少城市出现。济南和重庆街头的一些俱乐部直接以“杀人游戏”做招牌,让过往行人触目惊心,以为是什么暴力色彩特别浓厚的游戏。

而接受记者采访的一玩家告诉记者,“‘杀人游戏’其实是个益智游戏,或者心理游戏。它的参与者很少是青少年,以25岁至35岁的高收入者居多;而它的内容,也跟暴力完全没有一点儿关系。”

商家不应营造恐怖气氛

但在普通人眼里,这个游戏的暴力外衣让很多人不舒服,担心会不利于参与者的身心健康。

杨树自己也是一个玩家,从2003年开始接触,他说,从一开始,这个游戏就被约定俗成地叫做“杀人游戏”了,而商家直接把这个牌子打出来,或者营造恐怖气氛,的确是不合适的。“玩游戏是为了轻松,而且这个游戏的魅力在于推理和辨别的过程,跟环境关系不大。”

成立这家俱乐部时,杨树也曾打算直接打上“杀人游戏”的招牌,后来觉得不妥,而改为“警匪游戏”。

游戏投资

倡导一种无酒精的夜生活

“喜欢‘杀人游戏’,是因为觉得可以在这里放松一下,缓解工作压力,另外,对人的语言表达、分析推理能力都很有帮助。”玩家李鹏飞最近每周都有四五个晚上来俱乐部,之前,他的夜生活场所多为酒吧和歌厅。他认为,这应该是“一种更文明和精致的方式”。

这与一位被唤作“被罩”的玩家的观点十分吻合。他说,“杀人游戏”本质上仍是一种消遣方式,但是一种健康的方式。“在这里可以认识不少人,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这些目的虽然在酒吧或者麻将桌上也可以达到,但代表的品位是不一样的。”

“开办这个专业的俱乐部,其实就是想倡导一种有别于酒吧文化的夜生活方式。”杨树向记者说,俱乐部的营业时间选择在晚上,一方面是因为消费人群在这个时间有空闲,另一方面,也有和酒吧文化拼一下的意思。俱乐部餐饮部出售的饮料中,没有一样是含酒精的,并且也不欢迎醉酒者参与游戏。用游戏者的话说,夜生活是消遣的,但酒精这一方式却是不够健康的。而这一原则,在国内十多个城市兴起的“杀人游戏”俱乐部中,已逐渐成为“行规”。

开业10天吸引200名会员

杨树回忆起不少经营饭店与酒吧的游戏参与者初来的情景:“他们一开始都很怀疑,说怎么可以依托一个集体性的面对面的游戏,就可以租这么大的地方,投这么多钱搞生意?”而这家游戏俱乐部开业10天,已经吸引了200多位会员,其在成都和重庆等城市的连锁经营机构加起来共有4万名会员,但其成立的最早时间,不过是2004年底。而这些会员,不少曾为传统夜生活消费的主力。

玩这个的多数是知识层次比较高的,比如自由职业者、媒体从业者、公务员以及学生等,本来他们是传统夜生活方式的拥护者,但在玩这个游戏之后,放弃原来酒精类夜生活的人很多。”

游戏争议

痴迷者:“一玩就爱上了”

在记者的调查中,游戏参与者很少有人讳言自己对该游戏的痴迷,“一玩就爱上了”成为他们解释自己连续几个夜晚在俱乐部泡到深夜的一致回答。尽管俱乐部在包房的醒目位置打出了“注意游戏时间不要过长”的标语,但ID为“钱比盖茨多”的玩家平均一周要去俱乐部5次,每次都要玩到凌晨2时以后。

反对者:游戏中充满欺骗

这种情况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

一位接触该游戏一段时间后退出的媒体玩家告诉记者:“游戏角色中,无论警察还是杀手,要击败对手都需要伪装自己,伪装的手段就是诡辩和谎言。在游戏中,你甚至需要不假思索就要编出一大堆令别人信服的谎言,而且要辅以表情和肢体的配合表演,我感觉这很虚伪,对人性是有害的。”

类似批评的声音在网络上并不鲜见。在国内一个“杀人游戏”玩家聚集的论坛,记者看到一则留言:“杀人游戏”其实就是一个无事生非、当面撒谎的过程,只是看谁更圆滑罢了。在这个本来就已经够复杂的社会,每天夜里还要时时练习这样的功夫,不是显得更可悲吗?

1月6日,一位“杀人游戏”老玩家半是开玩笑地告诉记者,由于在游戏中的欺骗,夫妻同玩的当场反目吵架的情况并不少见。

硕士:别让游戏走了味

复旦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康绍霞说,应该客观地看待“杀人游戏”。其名字耸人听闻,但游戏规则中透出的东西含有一定逻辑分析、交际演讲的成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属于心理游戏范畴。在国外,不少公司用这个游戏来测试职员的思辨、表达和判断能力。但既然是游戏,肯定也有负面的东西,正如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让众多家长始料未及的一样,本是为了愉悦心智,却不知道它会走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