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就想睡觉是什么原因 为你揭开背后的真相

2018-04-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吃饭后为了有利消化,消化系统的血流量会增加,相对的,大脑的血流量就会减少,所以人就会觉得想睡觉. 饭后大脑血供减少的说法是错误的. 这跟众所周知的神经生理学准则相悖,即大脑作为全身最重要的器官,它的血液供应要优先保证,为了消化而减少大脑的血流量并不合理.另外,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饭后大脑的血流量减少了,甚至有研究发现饭后大脑的血流量反而增加了. 关于饭后犯困的问题,网上甚至医生大都解释说是血液集中到胃部导致大脑缺血所以犯困.其实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大脑缺血(或缺氧或缺糖)会头晕,而不是瞌睡.缺血会

吃饭后为了有利消化,消化系统的血流量会增加,相对的,大脑的血流量就会减少,所以人就会觉得想睡觉。

饭后大脑血供减少的说法是错误的。 这跟众所周知的神经生理学准则相悖,即大脑作为全身最重要的器官,它的血液供应要优先保证,为了消化而减少大脑的血流量并不合理。另外,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饭后大脑的血流量减少了,甚至有研究发现饭后大脑的血流量反而增加了。

关于饭后犯困的问题,网上甚至医生大都解释说是血液集中到胃部导致大脑缺血所以犯困。其实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大脑缺血(或缺氧或缺糖)会头晕,而不是瞌睡。缺血会头晕,严重的会休克,休克是晕过去了,而不是瞌睡睡着了。 运动休克就是血液集中到下肢导致大脑缺血造成的。晚上瞌睡不是因为大脑缺血才瞌睡的啊。

目前科学的解释是: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们大脑内分泌的一种激素——食欲激素,当一个人吃完饭之后,他摄取的大量葡萄糖会减少这种蛋白质类激素的分泌,从而让人感到困倦。 人体内的食欲激素是由大脑视丘下部的神经元细胞分泌出来的,因为它能影响机体的摄食行为,并参与血糖代谢,因此被称为食欲激素。后来科学家还发现,这种激素还有疼痛感知、调节心血管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此外它还参与人体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 有研究发现,当血糖浓度高时,会抑制食欲素的分泌,食欲素含量下降,实验鼠表现出困倦。而如果摄入更多的蛋白质,由此获得的氨基酸能刺激食欲素的分泌,让实验鼠保持清醒。

不同食物造成的瞌睡效果也不同,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会使人更加疲倦嗜睡;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的效果则差得多。 饭后犯困可能具有进化上的意义:进食后减少运动,有利于能量的贮存,之后动物再次开始寻找食物时就有更多可以利用的能量。 到目前为止,科学界还没能就这一问题给出一个统一、确切的答案,这方面的研究也一直都在进行。不过,目前看来,激素与神经的调节导致餐后睡意的机率更高一些。

中医的解释是: 中医的解释是胃部在消化大量食物时会快速耗费元气,元气消耗过快会犯困,尤其是气虚的人,更容易犯困;按摩时刺激穴位疏通血脉也会快速耗费很多元气,所以很多人按摩后犯困甚至按摩时就睡着了。晚上犯困是因为元气耗费一整天,所以要睡眠来恢复。夏天天热出汗多,人容易气虚,所以夏天午饭后特别容易犯困。 科学解释不了元气说,所以不承认中医的解释。但我认为中医的解释比较靠谱。

为什么中国人爱睡午觉? 中国人喜欢睡午觉,这在西方非常罕见。除了雅典和耶路撒冷等地的部分老人,西方人很少有午睡的习惯。为什么中国人比西方人喜欢睡午觉?简单地说,这是因为我们优质蛋白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摄入过少,而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从而造成餐后反应性低血糖,乏力犯困。 现在碳水化合物占中国人食物总热量摄入的2/3左右,并且主要是精制白面条、白馒头和白米饭,这些食物看上去很“纯洁”,但营养贫乏,血糖生成指数在80以上,与白糖一样高。换句话说,对于餐后血糖的影响,100克精制米面相当于80克葡萄糖或100克白糖。 传统的西方人饮食以肉食为主,午餐通常是一天中吃得最少的。肉食的血糖生成指数接近零,所以餐后血糖不会升高和降低多少,保持相对稳定。 糖类食物(淀粉类,米.面等)吃饱了容易犯困。吃豆类、肉类(蛋白类)、蔬菜类食物不容易犯困。 以吃一些黑米,小枣,红小豆,银耳等补气血的食品。可以补充元气,元气充盈,困意减少。多吃蛋白类食物和蔬菜可降低困意。喝茶或咖啡可以兴奋神经,驱除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