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振宽山水画稿 【德风堂艺术人物】崔振宽: 走入中国山水画史的焦墨范式

2017-11-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0年9月崔振宽游览灵隐寺留影 导言 崔振宽先生80岁,从艺60年,作为活跃在当代画坛的山水大家,创作力依然丰沛.其典型的崔氏焦墨山水,

2010年9月崔振宽游览灵隐寺留影 导言 崔振宽先生80岁,从艺60年,作为活跃在当代画坛的山水大家,创作力依然丰沛。其典型的崔氏焦墨山水,业界评价称他已经为他自己和中国美术史树立了一个丰碑。 2015年5月21日,《苍山无言——崔振宽画展》将于中国美术馆启幕。

展览前夕,记者来到他的画室,听先生讲述他的艺术之路和笔墨之变。 焦墨《凤凰古镇》 2012年 159cm×159cm 继承黄宾虹:将中国焦墨山水带入现代艺术语境 1993年是个关键点。

这一年,崔振宽创作了一批试笔黄宾虹的小品和上百幅八尺斗方焦墨山水作品,正式向黄宾虹拜师的同时,其探索方位越发集中,个性化的西部山水意象、笔墨和构成的高度自觉化、点线的茂密有力等特点代表了个人风格的逐步形成。

“在我眼中,黄宾虹是近百年来中国书画的集大成者,是唯一的、不可被替代的。”崔振宽先生对黄宾虹的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崔先生在焦墨山水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与黄宾虹密不可分,可以说,黄宾虹滋养了崔振宽,崔振宽发展了黄宾虹。

黄宾虹在学术圈获得公认是近十几年的事,而在1956年的西安,21岁的崔振宽在一刊物上看到两幅黄宾虹山水,便心仪至老,从那时起,黄宾虹情结便根植于心。

焦墨《城市组画之二》 2011的西宁印象 160cmx160cm 60年代初读《黄宾虹语录》、70年代末《美术丛刊》上再见黄宾虹的作品,心向往之。后来崔先生解释说:“对黄宾虹情有独钟应该属于心性的吸引,是性格上的契合吧。

”黄宾虹是当时中国美术界最具传统意识、现代观念和世界视野的大师,他那个时代已经和西方艺术有连接,黄宾虹的最重要价值在于他对中国千年文人山水画传统的集大成并积极地探索山水画的现代转型,他相信,将来的艺术也许是不分东西的。

而崔振宽先生汲取的营养正在此:中国的笔墨在现代语境和国际语境里的价值体现。 崔振宽对黄宾虹的追随是精神上的,而不惟是技术的,他甚至没有临摹过黄宾虹的任何一幅画,直至 2004年,黄宾虹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崔振宽驱车前往,才第一次见到心仪偶像的大量真迹,直呼宾老的画“原来是这样”,极其兴奋,而这个时候,崔振宽已与黄宾虹神会数十载。

美术理论家刘骁纯认为:若不是时代原因,崔振宽切入黄宾虹课题可能要提前十几甚至几十年。

焦墨《大兴安岭的密林》 2013年 186cm×160cm 人们总说崔振宽先生的焦墨作品里有金石气,强悍有力,没有文人画的甜弱。

这源于个人性格也源于艺术家的反思。先生对笔者说:“我的作品不属于文人画。文人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不具备产生文人画的土壤。“关于文人画,人们过于强调格调高雅的书卷气,而汉唐或宋元文人画中的强悍、野性却早已失却,民间艺术的原生力量也不存在,这是文人画的问题。

1993年之后,在焦墨创作之路上崔振宽一意孤行越走越远。追随黄宾虹先生之时,形成独立的崔氏风格,在借鉴黄宾虹同时又将其向前推动一大步。

从黄宾虹的古典绘画范畴,进入了现代艺术语境。终于,逐渐走向意象焦墨山水的崔家门径。 2007年崔振宽于工作室中 崔振宽的1986 1986年是崔先生的另一个艺术拐点。 85思潮汹涌时,是崔振宽调入陕西省国画院的第四年。

值得提到的是,在1986年,陕西省国画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杨凌举办《中国画传统问题学术讨论会》。崔振宽提交的论文《中国画传统笔墨的现代价值》中明确地说:中国画从对传统精华和拓宽中,从“传统的”向“现代的”方向发展,是一条可行之路。

面临冲击,崔振宽尝试了“新潮画”,引入了现代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例如《海角》(1985),《壁挂》(1986)等。但他很快觉得这条路对他而言“走不通”。

大家可以注意到,在崔振宽出版的年谱和画集里,1986—1989几年间,崔振宽的作品几乎没有。也许,他对这个时期的探索并不满意。 水墨《桂林山水甲天下》 2012年 70cm×138.

5cm 但是,85思潮对崔振宽的影响一直存在。他的焦墨创作多选取近中景,这是符合当代中国人的审美的,不是古人不是传统的视觉。他认为人的精力有限,要吸取最适合自己的养料,在重视和坚持中国笔墨精神和写意性的同时,也一直没有停止关注西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动向,其创作也吸取了西方很多艺术元素。

甚至造就了其半抽象的风格。 水墨《秦岭残雪》 2012年 178cm×474cm 崔先生是1981年由方济众先生调入画院的。

与崔振宽几乎同时调入国画院,成为著名美术理论家的程征先生回忆说:“崔先生是个心态平和的人,不多言,对艺术很执着,勤于实践,经常外出写生,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众所周知,长安画派当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后来文革冲击中断了,大家都希望接过接力棒。

改革开放后,这代艺术家又面临很多新的问题,85新潮的冲击令他进行了很多判断和思考,崔先生在杨凌会议提交的论文《传统笔墨的现代价值》便是证明。他后来的成就也是顺着这个观点来创作的,逐步获得学术上的高度认可。

焦墨的力度很强,表现力受限制很多,崔先生扎实的中国画功底和构成、对焦墨的理解以及笔墨精神的现代性,取得了现在的地位。他是个行动多于宣讲的人,他的焦墨山水画在当今中国我认为是最强的。

” 水墨《伊朗伊玛目广场一角》 2012年 52cmx157cm 1994年,崔振宽的个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强烈的西部意象、笔墨的质感和张力,焦墨探索与黄宾虹的关联性等等令人惊叹,引起艺术圈震动,评论界也因此给予高度荣誉,崔先生盛名已具。

1986年之后,崔振宽顺着他的《传统笔墨的现代价值》观点,在中国笔墨系统中沉潜、冲搏,终于完成了独立的自己。 2015年5月在画室接受雅昌记者专访 “崔氏山水”的形成:从长安画派到黄崔系统 苍山无言——崔振宽画展的策展人王林先生认为:“崔振宽近几年的作品已经达到炉火纯青、无懈可击的高峰。

是可以载入美术史的。” “崔氏山水”的形成,有迹可寻。

焦墨《南海渔港之一》 2015年 232cm×119cm 1935年,崔振宽出生在西安。幼承庭学,后求学西美彩墨系;留校做了2年师范系教师,下放至西安工艺美术厂做青年美术干部,一做19年。

今天的崔振宽并不太愿意提及那段漫长的年华,认为那19年“基本上是机械的流水作业”。本职工作虽枯燥乏味,但他对艺术的思考还在深入,而且总是能借学习、开会、交流之便遍走全国,处处写生,坚持艺术探索。

在这期间,崔振宽发起组织成立春潮画会。拟定了画会章程,期间先后创作了《华清池》、《秦岭北麓变江南》、《宝成铁路》等作品,其中《华清池》后来被范迪安称作此画“直逼可染先生”;《宝成铁路》是1979年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绘制的,那年他44岁;42岁时的焦墨山水23幅被收入《工艺美术参考资料》;1980年,在某刊物上看到《线与点的交响诗——漫谈传统山水画的美学性格》,此后山水画的形式与内容,具象与抽象关系问题一直贯穿在创作实践中。

水墨《商州纪游之三》 2015年 232cm×119cm 提到崔振宽的艺术历程,也不能不提长安画派。提到长安画派,也不能不提方济众。 是长安画派元老方济众先生将其调入画院的。

方济众是院长,也是崔振宽17岁就认识的对于成长起作用的“关键人”。崔先生从不谈论和他人交往的恩怨,却说方先生是对他人生走向有影响的人。他讲到文革时期:“方先生下放陕南,回到西安住在小旅馆中,我曾经去拜访,就眼见先生在旅馆的小桌子上一晚上画好几张小品,深受教益。

他是我的伯乐,我当年也常去陕南看望他。”遥想当年,往事如烟,谈到方济众,崔先生情感外露。 进入画院,崔振宽46岁。正是盛年,也是对长安画派追寻的时期。

1978—1993,15年,崔振宽以研习长安画派为重点,兼取山水画新老传统。关于长安画派,崔振宽少年时期便倾慕不已。中学时,有次在街道上,他看到一辆吉普车上坐着一个50多岁的人,一个30多岁者在人群里写生,便敏感意识到他们是赵望云和石鲁。

望着车子开走,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其中,石鲁晚年的“野怪乱黑”画风也是其推崇备至的。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推崇写生的理念,都被崔振宽践行着,那个时候,他是生活的歌者,是日神,还未进入后来的焦墨悲剧酒神角色。

2014年崔振宽和刘骁纯在北京画展上 2003年的时候,批评家刘骁纯就已经关注到崔振宽和黄宾虹的继承关系,并且认为他解决了黄宾虹没有解决的问题,将焦墨山水发展了一步,走进了现代艺术的门槛,并将他和黄先生称之为“黄崔系统”,和“吴(昌硕)齐(白石)系统”、“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吴(冠中)”并列一起加以讨论。

焦墨20年,是一片黑压压的沉默,却造就了崔振宽艺术上的峰回路转和蓬勃生气。 近十年作品《空谷之一》(1999),《焦墨》(2003),《紫阳之一》(2000),《秦岭山居》(2009),《华山千尺幢》、《翠华湖畔》、《秦岭飞瀑》、《秦巴山居》、扇面《岸边》(2010),《华山镇岳宫仰望西峰》(2011),《丝路组画之五——伊朗撒散皇朝的帝王岩陵》(2012),《龙门竞渡》(2013),《渭北印象》(2014)等,都是焦墨范式的高峰。

焦墨《秦岭大壑图》 2014年 258cm×620cm 此次展览,会系统展示其60年的创作成就,作品在早期的水墨小品外,以近期焦墨作品为主。崔先生对此看重的同时又很淡然,将展览的事情交给了评论家、策展人,自己依然潜心绘画,他说他还有许多想法要实现,所以不畏暮年,还要变法,。

其子崔迅在谈到对父亲的印象时说:“他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一个严肃的父亲。在家中并不多言,对于生活几乎没有要求,就是专注其艺术探索。

对自己的成长更多的是一种身教,一种精神榜样。” 结语:专访崔振宽先生,是在他钟楼附近的画室中,里面有很大的画案,墙上挂满完成或半完成的焦墨作品。他没有很多爱好,绘画之外就是看书。

之前看艺术理论,现在看文学书。手边的一本是贾平凹的新作《老生》。贾是崔先生非常欣赏的作家,有君子之交,认为自己绘画需要贾先生文字中透露的“虚灵”之气。对于画坛上各种动向,他并不关注。

对于作品是怎样被市场热捧起来的,他自己都是“糊里糊涂”。他清瘦矍铄,生活习惯健康,身无俗事,心无旁骛,相信在以笔墨这一中国山水画形式载体和精神载体的独立表现力为其探索方向的现代山水画之路上,崔先生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