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泉的书 读钟启泉的《课堂观察》一书有感

2018-03-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带着翻翻看的想法拿起<课堂观察>这本书,粗略地浏览一番,感觉并不惬意.虽然以前也读过不少专业书籍,但感觉这本书理论性和操作性更强.他所提出的

带着翻翻看的想法拿起《课堂观察》这本书,粗略地浏览一番,感觉并不惬意。虽然以前也读过不少专业书籍,但感觉这本书理论性和操作性更强。他所提出的课堂观察中的问题和研究内容都是中学课堂中存在的,感觉离我们小学的课堂还很遥远。

直觉告诉我这本书阅读起来肯定缺乏趣味和实效,从思想上就有不小的抵触情绪。但转念一想,任何一本专业书籍,经过精心地阅读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对自己的专业成长也一定会有不小的促进。思来想去,我还是要放下所谓的“无味”,专心地阅读。

当我真正走进去,霍然发现这本书其实也很精彩。本书包括故事分享、问题解答、范式创新和课例研究四部分,每一部分的叙述都很有条理。其中,我最感兴趣的要数故事分享和问题解答了。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点滴收获:

一、初识“课堂观察“,以“合作”铸人生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课程改革的成败不一定在于教师,而成功则一

定在于教师。很经典也很受启发。那么教师的成功依靠的是什么呢?再三思索,它让我想起了书中描述地另外一句话:“倡导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创造合作、参与合作、经历合作,在实践中体悟合作之“道”,拥有合作的知识与技能,以成就自己辉煌的教育人生。是啊,成功依靠的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整个团队的“合作”精神。崔教授曾给课堂观察定下了三性,即“目标性、专业性、合作性”,其中也包括了合作,足以见得合作的重要性。

让我们回看《课堂观察》这本书,从《课堂观察手册》诞生起,走到今天,已有三载,不知凝聚了多少人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作为一名读者,让我从中真切地感悟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课堂观察需要的是多方持续的合作,不仅是观察过程中的合作,更需要观察之前和之后的合作,是一种合作的研究,它为教师的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载体。

有了合作“之道”,因此才会取得这样的成功。瞧,他们一路上手牵手,一起跋山涉水,做中学,做中悟,思考着,成长着。

记得一位参与研究的教师在自己的真实经历中写道:“合作真好,要是单干像我这样的菜鸟,不会有这样的发展。”另一位老师也写道:“一路走来,彼此坚守,相互支持,我们因课堂观察而精彩。品读中我也被他们的合作精神所深深地感动着……

二、 以“心”求“新”,绽放春色满园

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以来,观察课堂的行为就一直存在着。因为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但重要的是,我们始终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来看待,它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

而今在崔教授的带领下,课堂观察终于缓缓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把它的真面目一点点公示于众。这需要付出多少人的“心血”呀!他们用颗颗“团结之心”、“互助之心”、“严谨之心”终于走出了一条“新”路,让我们顿觉前路一片光明。作为教师,我们缺失的不就是他们这种迎难而上,静心研究的意境吗?

走完“课堂观察”的全程,老师都感觉这样上课、听评课太辛苦,除了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外,观课都听课时精神高度紧张,对整堂课的感觉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何进一步熟悉观察量表,学会用一些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速记,成为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

每周二周四的教研活动使原本较浓厚的教研氛围更加浓郁,无论何时,何地,“课堂观察”都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焦点。各个教研组的积极参与,我看到了他们在且行且思中“艰难”前行着,他们在摸索之途中快乐成长着……

三、以“对比”促“课堂”,幸福之获悄然绽放

静读课堂观察框架设计的四个维度,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它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课堂观察框架。既有理论的一具又有实践依据。而对于课堂观察,其实我们也并不陌生,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注意到这四个维度。

但我们所关注的只是表面上肤浅的东西,只是一带而过的观察,没有形成一种框架,而且划分也不细致,没有持久性贯穿课堂始终深入地观察。与他们的课堂观察步骤进行对比,我发现虽然我们有时候也会涉及到课堂观察的几个步骤,但其内容却截然不同。

他们举行的是课前会议,我们进行的是课前交流;他们进行的是课中分组观察,我们所关注的是整体性的观察;他们最后要举行课后会议,我们课后进行的是交流反思。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课堂与他们的课堂观察是有相同点的,我们都在关注课堂,都在不断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但他们做到了细致的研究和思考,考虑到了如何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因素。而我们始终停留在对现有模式的研究,没有深入到课堂进行细致的研究。

例如,在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时,我们只关注着学生举手和回答问题的次数等表象,对于学生的倾听、互动、自主等方面都很少观察到,也没有相对的评价。因此我们的课堂观察之路才会越走越窄。

仔细来看本书所阐述的量表,不仅注意观察学生是如何突破难点的,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活动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学生提问的效果如何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和观察。可以说课堂上的点滴都会被观察者尽收眼底。在回想我们所谓的课堂观察,不仅没有他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更没有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充其量,我们的课堂观察只能算是雏形。

 静下心来进行对比学习,我们不仅从学生学习的维度需要借鉴,而且从教师教学的维度来看,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更多。大到课堂教学实践的分配,教师任务布置的有效性,教师的讲解行为以及如何如何突破重难点;小到课件的设计与演示,学生的错误和教师的处理和教师对课堂目标达成的监控等,这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关注的问题。

另外在谈到课程性质维度中,涉及到了如何一问题驱动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和利用,情景创设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等,让我们耳目一新。

更令我感到新奇的是课堂文化维度的设立,包括学生是如何思考的,学生的思考习惯,学生是否听清师生的声音以及教师的目光分配的等。这些细致的分类和人性化的观察目的,让我感到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所要关注的内容之多,一堂好课是何等的不易。

它使大家深刻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更关注学情,更贴近文本,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都,都在反思与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在专业上的成长,课堂中充溢着对话的智慧,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开阔了视野,交流了思想,点燃了激情,细腻了情感,涵养了心灵。

在最后的课例研究部分,我有幸阅读了四个比较典型的课例,包括生物、化学、政治三个学科。虽然没有我们小学的课例,但从他们的课堂观察中也受益匪浅。他们所倡导的课堂观察的完整过程,“沙龙式”的教学模式以及展示观察过程中使用记录量表的原始记录等做法让我们心怀感动。

一次次走进书中,领略精彩的观察案例,一次次走进课堂,体验量表的无穷魅力。我想:课堂观察是到了我们该静下心来研究的时候了,以“观察”促“成长”,以“成长”促“改革”,相信我们小学的课堂观察定会做得如火如荼!

他人就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教育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上课人的优点与缺点都表露出来了;听课人通过他人真实课堂的观察,还可以影射出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与缺点。课堂教学是一项艺术化的工作,教学优点越多,教学缺点越少,课堂教学就越富有创造性与艺术性。

进行课堂观察,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不仅仅要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修正自己的课堂教训,还有必要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总之,课堂观察是就是把以前的听评课评价进行了细化、量化,多找缺点;而且课堂观察还是一门学问,我们要有严谨的、踏实的专业态度,才能真正认识它,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更深入的进行专业观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专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