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苏易简 北宋状元苏易简:翰林承旨贵 清净玉堂中

2018-0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苏易简(公元958年~公元997年),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县)人.父亲苏协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进士,归宋后,曾担任过汝州司户参军等

苏易简(公元958年~公元997年),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县)人。父亲苏协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进士,归宋后,曾担任过汝州司户参军等州县小官。苏易简从小聪颖过人、好学善思,长大后更是一位风度翩翩、才思敏捷的谦谦君子,并且练就了一手好书法。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苏易简顺利通过地方的解试和中央省试后,参加决定名次的殿试。殿试所试诗、赋、策论的题目分别为:《明州进白鹦鹉诗》《春雨如膏赋》《文武何先论》。太宗为了慎择贤才,亲自御讲武殿审阅优秀试卷。苏易简所作策论3000余字,殿试考官将他的试卷上奏太宗,太宗亲阅后御笔钦定为进士第一名。苏易简就从新录取的119名进士中脱颖而出,荣获状元美称。

苏易简初授将作监丞、升州(治所在今江苏南京)通判,一年任满迁右拾遗、知制诰。知制诰负责起草皇帝的诏命,属皇帝亲近之官,有幸担任知制诰的都是有才学之士且深得皇帝宠信。一年后,苏易简又迁官祠部员外郎(正七品)。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苏易简奉命担任知贡举,主持本年度的科举考试。在短短的5年里,他就从一名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一跃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说明皇帝对他的器重。

妻弟舞弊 累及仕途

朝廷在当年的科举考试中出台了一项新举措:将参加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考试官的亲属集中起来,另设一考场,与其他举子分开进行考试,称“别头试”,目的是为了杜绝考官亲属的舞弊行为,确保考试的公平与公正。可是,苏易简的妻弟崔范却用欺骗手段参加了当年的科考,并登进士第。

崔范不仅隐瞒了自己与苏易简的亲戚关系,而且隐瞒了父丧的实情。按规定,父母亡故,举子在三年守丧期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东窗事发后,太宗迫于舆论压力,罢苏易简知制诰。

不过这只是权宜之计,待事态平息后,苏易简很快恢复原职,次年迁翰林学士。此后,苏易简又先后于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两次任权知贡举,其录取的状元陈尧叟、孙何后来都成为宋代名臣。

太宗宠爱 赐诗授匾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苏易简升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承旨一般是由学士院内资格最深或最有名望的学士充任,凡是首席翰林学士,其在政治上的待遇都很高。北宋初年规定:皇帝设御宴请宰相、大将,翰林学士也都可以参加。

节日时,皇帝御丹凤楼观赏京城举办的娱乐活动,翰林学士承旨也有资格登楼坐在西南角。不过这两项规定在太祖朝就被大臣奏罢了。苏易简上奏请求恢复旧制,太宗皇帝重儒术,对翰林学士也给予了很高的待遇。他很快同意了这一请求。苏易简又献上自己亲撰的《续翰林志》,得到太宗的嘉奖。太宗特赐给他两首诗。其一曰:

翰林承旨贵,清净玉堂中。

应用咸依式,深严比更崇。

归家思值日,入内聚英风。

儒措门生盛,高明大化雄。

一句“翰林承旨贵”,道出了太宗对苏易简的宠爱。

太宗还亲自撰飞白大书“玉堂之署”四个大字,制成匾额,让苏易简悬挂在学士院正厅内,使整个学士院蓬荜生辉,增色许多。身为翰林学士承旨的苏易简自然是大喜过望。他邀请判国子监李至、中书舍人毕士安等儒学名流来学士院,观赏太宗亲题的飞白匾额。太宗闻讯后,又派中使到学士院设宴款待这些儒学之士。宰相李昉等名流也纷纷到场祝贺,并赋诗赞美。苏易简在学士院任职8年,这期间,宋代学士院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声誉倍增。

官场失和 仕途中落

苏易简迁知审官院,负责京官、朝官的选拔与任用。他提出了一项重要的改革建议:京官、朝官必须先具备在地方上任职的经验,才有资格出任知州、通判这些地方要职。而在此之前,国家选用地方上的知州、通判,一般不要求官员必须具备在州、县从政的经历。一些新上任的知州、通判因不熟悉民情难以胜任,有的甚至遭到地方官府内胥吏的欺辱、操纵。苏易简的此项改革就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的,目的在于严格州县官员的选任。

太宗一向对年轻有为、名望颇高的苏易简信任有加,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十月,决定提拔他任副宰相,苏易简遂自翰林学士、给事中迁拜参知政事。但是,苏易简的性情比较急躁,为人也不够宽容。他在任职期间与另一位参知政事赵昌言不和,两人时常因为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甚至在太宗面前争吵不休,互不相让。

太宗对此心中多有不快。他先下诏任命赵昌言知凤翔府,将他调离中央;第二年,又命苏易简为礼部侍郎、知邓州(治所在今河南邓州),后移知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

郁郁寡欢 人生短暂

离开京城后的苏易简深感失落,陷入了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之中。苏易简原本就是一个嗜酒成性的人。早在学士院任翰林学士时,他就曾经因为醉酒而多次受到太宗的严厉批评。太宗还亲笔草书《劝酒》二章送给他,并让他在母亲面前高声宣读。

此后,苏易简虽然在家中仍经常醉酒,不过在学士院、朝堂之上都能约束自己,不敢过量饮酒。自从被赶出朝堂后,终日郁郁寡欢的苏易简又开始放纵自己,终日沉湎于酒而不能自拔,身体也在酒精的作用下每况愈下。

至道二年(公元996年),苏易简走完了自己短暂却辉煌的人生历程,年仅39岁。太宗闻讯痛惜不已,对宰相说:“易简果以饮酒过度而死,可惜、可惜。”

母亲非凡 教子有方

苏易简的母亲薛氏是一位出色的好母亲,她教子有方,受到太宗的褒奖。苏易简拜参知政事后,太宗曾在宫中召见薛氏,赐她头冠、霞帔,并赐座。太宗问薛氏:“你是怎样将儿子培养成如此出色的人才的?”薛氏从容地回答说:“幼以礼仪约束,长大后再教以诗、书。”太宗听罢,对左右侍从说:“真孟母也。”

苏易简在知贡举时,曾遇到父亲的一个朋友何光逢,他是四川人,曾担任过县令,后因收受贿赂被除官,流落至京城。当时的京城聚集了无数参加科举考试的各地举子,何光逢为了谋生就充当“枪手”,代人考试。苏易简发现后,毫不留情地将他赶出贡院大门。

恼羞成怒的何光逢编造毁谤朝廷、讥讽苏易简的书信,到处散发,造谣生事。苏易简非常气愤,就将此事上奏朝廷,太宗下令逮捕何光逢并处以弃市的极刑。苏易简原来只是想惩罚一下何光逢,却没想到太宗会将他处死,心中感到十分内疚,时常神情恍惚。薛氏得知事情原委后严厉责备儿子,苏易简也悔恨地说:“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是儿子的罪过。”

苏易简天资颖悟,又能刻苦自励,不满30岁就由知制诰升翰林学士。刚开始撰写制书、诏命时,他经常会因为所写制诰不合体式而被责令重新修改,但是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磨炼,很快练就一手好词翰,深得太宗赞许。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二十卷,都被收藏于宫中秘阁。

苏易简有3个儿子,他们都在真宗朝以门荫入官,没有大的名声。不过,他的孙子苏舜钦却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一个命运坎坷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