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红版红楼梦评价 大家对《新版红楼梦》评价如何?

2018-04-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无论是李少红指导的新版<红楼梦>,还是近来翻拍的各种名著,所有的导演都遗忘了中国古典小说描写的手段--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回看李少红的<大

无论是李少红指导的新版《红楼梦》,还是近来翻拍的各种名著,所有的导演都遗忘了中国古典小说描写的手段——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回看李少红的《大明宫词》,其中运用了极大篇幅的语言对白或是人物独白,表现该人物的内心思想。

这种对于“心理的直接刻画”,是源于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尤其是二十世纪的现代派,非常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这手法的益处,在于读者(观者)容易猜度人物所想。在西方的表达体系中,这种手法处处可见。

比如歌剧,人物主要通过对唱与独唱的方式向观众传递信息。当然话剧在这一点上也明显。 然而,这种直接的内心描写,却不是中国传统的表现手法。或者说,“直接表现”在中国被视为最拙劣的表现技巧。王国维评词,至高之境是“无我”,是“羚羊挂角”。

不见人物,却悟心境,这就是中国的表现手段。换而言之,欲表达人物情感,若以直切的语言或心理描写是等而下之的做法。古之文人在表现人物时,往往以眉眼之间传情。这在中国的戏剧表演中也是惯常的手法。

细心昆剧、京剧的票友,都知道一个常识——四功五法。所谓手眼身法步,都是指身段。名角,不但是嗓音清润,也在身段神色间。传统戏剧,极少有大段的独白(更不会无有旁白一说)。纵然是昆剧《游园》一折,杜丽娘也是在园中吟咏景物,以托心境。

决不至于开口辄唱,“奴家好生寂寥!莫不配个如意郎,博得地久天长。” 《红楼梦》更是古典小说之精华。这种不着一字,尽显风流的手法,都是无以逾越。若黛玉进贾府,“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

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此处虽未有黛玉的内心独白,但处处是“心比比干多一窍”。演员应在接送茶盅,斜眼觑旁人细节动作上下功夫,一举一动无处不是谨小慎微之态。然而,李少红却是显了败笔——旁白。 旁白在于演员与导演,就是无能处,因为它告诉观众——这一段我们无法表演,故而要以旁白解说。

这就意味着,彻底破坏了中国传统小说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作为电影拍摄的外行,我无可指摘新版《红楼梦》的拍摄技巧。但是既然拍摄古典小说,导演是不是应该阅读一些“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文论”之类的文字,了解一些中国古人所谓的美学表现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