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的女儿周如枚 江南秋影(一九五)物理学家周培源

2017-07-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主要从事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和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

主要从事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和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中“坐标有关”的重要论点。培养了几代知名的力学家和物理学家。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中,一贯重视基础理论,同时关怀和支持新技术的研究。在组织领导我国的学术界活动、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02年8月28日出生于江苏宜兴芳桥镇后村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自幼聪慧好学。父亲周文伯是清朝秀才。母亲冯瑛生有一子三女,周培源排行第二。

1919年,他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学习期间,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表了论文《三等分角法二则》,受到当时数学教授郑之蕃的赞许。

芝加哥大学物理实验室(右二为周培源)

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同年秋,被清华学校派送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系二年级学习。于1926年春、夏两季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27年,入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继续攻读研究生。他先从师贝德曼,后改从E.T.贝尔做相对论方面的研究,次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并获得最高荣誉奖。

         左起:周培源、李济侗、陈岱孙、沈同、陈福田、陈省身、王蒂徵、周如雁、邵循正(右一)

1928年秋,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在海森伯教授领导下从事量子力学的研究。

1929年,又赴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在泡利教授领导下从事量子力学研究。

1929年秋,周培源应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之聘回国任教,成为当时清华物理系最年轻的教授。年仅27岁。那时的清华只有一百来名青年教授,其中有三位30岁上下的青年教授,他们的学识才华和风度气质深受同学们的爱慕与敬仰,被谐称为清华“三剑客”,其中之一就是主讲理论物理相对论的周培源与陈岱孙(左)。

苦中作乐,一起郊游去。左起:周培源抱周如玲、陈岱孙、王蒂徵、金岳霖扶周如雁、朱自清、李济侗扶周如枚

三十年代清华大学一代精英。左起:施嘉炀、钱端升、金岳霖、周培源、萨本栋、张奚若(1931年摄于清华大学北院)

而后又先后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授。

1932年,周培源与王蒂澄女士结婚,生有四个女儿。王蒂澄退休前,一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书。

自得其乐的孩子。左起:如雁、如枚

1936年至1937年,根据清华大学休假规定,周培源再赴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其间他参加了爱因斯坦教授亲自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国内急需科技人员,周培源一家刚入境,就收到移民局的正式邀请,给予全家永久居留权,周培源对此一笑了之。

周培源夫妇(1937年)

1937年,他假满回国。不久,抗日战争爆发。7月底,平津沦陷;8月,侵华日军开进了清华园。周培源受校长梅贻奇之托,安排学校南迁,曾先后任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

西南联大的教授对抗战必胜充满信心。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孩子为梁再冰、梁从诫

西南联大时期的教授之家。后排左起:周培源、陈意、陈岱孙、金岳霖。前排左起:林徽因、梁在冰、梁从诫、梁思成、周如枚、王蒂澂、周如雁

昆明龙井村

昆明山邑村

在这期间,他抱著科学家应为反战服务,以科学拯救祖国危亡的志向,毅然转向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

1943年至1946年,周培源再次利用休假赴美国。他先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从事湍流理论研究,随后参加美国国防委员会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海军军工试验站从事鱼雷空投入水的战事科学研究。

1945年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鱼雷空投入水研究组的大部分人员被美国海军部留用,成立海军军工试验站,周培源也被应邀留下。由于该试验站是美国政府的研究机构,应聘人员要有美国国籍。当时,周培源明确提出:不做美国公民,只担任临时性职务;次年即离美代表中国学术团体去欧洲参加国际会议。

1946年赴英国参加纪念牛顿诞辰300周年活动。与钱三强(右二)、何泽慧(右三)、胡宁(左三)等合影

美国有关方面接受了这些条件后,他在美国继续工作不到一年,于1946年7月离职去欧洲参加牛顿诞生300周年纪念会和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

1946年与葛庭燧在芝加哥

他还参加了在法国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应用力学大会,并被这次大会以及会后新成立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选为理事。

1946年在美国,冯友兰(右二)等来访

1946年6月在美国加州帕萨迪那市全家合影。后排左一大女儿周如枚、右一二女儿周如雁,前排中为三女儿周如玲

1946年10月,周培源由欧洲重返美国。

1943年钱学森(中)等在周府聚会。当时全家在美的华人学者,只有赵元任(在东海岸)和周培源(在西海岸)两家。因此,周府成了当时留学生周末聚会的场所

1947年2月与夫人携三个女儿全家返回上海。

1947年回国后,与夫人王蒂澂在南京中山陵

1947年4月回到北平(今北京),继续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1949年陈毅将军参观清华大学,与陪同参观的校领导合影。前排右起:吴晗、陈毅、张奚若、叶企孙,后排右起:周培源、张子高、潘光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培源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3年黄克逊教授来华讲学,左起何祚庥、朱洪元、张文裕、黄克逊、周培源、胡宁先生

1978年10月,以周培源为团长的中国教育代表团在美国考察。

还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世界科协副主席,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九三学社主席。

是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第三、四届政协常委,第五、六、七届政协副主席。

九三学社的首任主席许德珩生于1890年,属虎。九三学社的第二任主席周培源生于1902年,也属虎,是九三学社的两只老虎。1980年春节,许德珩与周培源亲切交谈

1986年10月17日,周培源向许德珩祝贺生日

在九三学社七届三中全会上,会议接受许德珩辞去主席职务的请求,一致推举周培源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

1989年10月17日许德珩与新任九三学社主席周培源亲切握手

继任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九届中央名誉主席。

1980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80年和1985年两次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

1981年因年事已高,周培源主动辞去了校长职务。

周培源教授还是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最早的委员之一,是亚洲流体力学大会的发起人之一,还是以反对核战争和核武器为目的(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的理事。

1993年,经中国有关部门的批准,正式成立周培源基金会。

1993年11月24日,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科学家周培源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周培源教授长眠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文人大师墓地。

周培源教授为我国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间学术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周培源故居在宜兴市芳桥镇后村,1996年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培源故居建于清末至民国初年,现有建筑三进。第一进面阔四间,进深六架,前后有卷棚。第二进四间二层楼,进深七架,南侧有走廊一架。其楼下原为故居的厅堂,楼上为周培源和家人的卧室。

二、三进之间有天井,天井内有水井一口,东西两侧为二层厢房,西侧厢为楼梯间,可通达二、三进的二楼。第三进为转楼,正面四间二层,进深六架,东西侧各为三间二层楼,与主楼连成凹字形院落布局,院顶原用玻璃筒瓦覆盖,冬天非常温暖。后散失,1986年维修时改用平面玻璃。

1987年,周培源将故居捐献给宜兴市政府。1989年周培源及夫人王蒂澄把收藏多年的145幅珍贵古代书画捐赠给无锡市博物馆。周培源夫妇将政府颁发奖金的大部分,分别捐赠给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作为科学基金与奖学金。

1990年5月将这笔奖金的一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中国振华基金会作为奖学金,用于资助鼓励社会上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周培源夫妇还分别向他们的母校上海市实验小学和吉林省扶余县扶余镇实验小学各捐赠一万元作为奖学金。

作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周培源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争取裁军和世界和平,被人们赞之为科学家的表率和楷模,"和平老人","杰出的民间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