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心文工团 张可心高考语文143分的奥秘王玉强

2017-07-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张可心,是2015年山东淄博七中的考生,她以高考语文143分的绝对高分获得了山东省高考语文第一名,并以671分的成绩被北大经济学专

     张可心,是2015年山东淄博七中的考生,她以高考语文143分的绝对高分获得了山东省高考语文第一名,并以671分的成绩被北大经济学专业录取。本文想重点谈谈她的作文奥秘。我猜想她的作文分数肯定得了满分,或者接近满分。

    她的高考作文是这样写的:

实用主义和探索精神

面对缠绕难辨的藤须,小儿天真亡赖,执意分辨个一清二楚;父亲则成熟透彻,一语道破其食材本质。这一子一父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殊堪玩味——在我看来,实用主义和探索精神可称为人生的两种姿态,互运兼施才能收获人生胜景。

从古希腊智者学派到胡适“多研究点问题”,实用主义源远流长、颇具争议。面对藤须之辨,奉行实用主义的父亲深谙世间事难得糊涂,分清亦无用。在这里,这种一切以目的、利益为中心的功利色彩,与其说是一种世故,不如说是行走世间朴素自保的人生哲学。人生苦短,若再不实际些,专注于目的,那么总会被旁逸斜出的枝杈干扰,失去前方明晰的焦点。

美国国父弗兰克林可谓实用主义的代言人。作为科学家,他在晦涩艰深的理论层面探索不多,却凭众多实用的发明如泳镜、摇椅在科学史上独享尊名;作为政治家,他没有探索过什么破天荒的制度创新,却凭灵活变通、成事务实、专注结果的政治品质和踏实贡献成为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的“国父”。

回首华夏,泼墨华彩的五柳居士直言“不求甚解”,励精图治的拗相公甩下“三不足”的万丈豪言。试想,倘若字斟句酌、研究不止,那么陶渊明恐怕只会成为一个汲汲古卷的穷酸书生;倘若只为寥寥天命、人言、祖宗就放弃切实富国强兵的改革,那么颇具市场精神的王安石变法也许根本不会横空出世。

如果说实用主义是一种相对封闭,目的导向的价值取向,那么探索精神往往更开放,侧重于好奇心和兴趣的指引。如果说实用主义者往往目的坚定、方向确定、路线固定、轻重分清,探索者则正好相反。正如小孩不更人事,稚嫩的眼睛里看到什么未知的东西都很有趣、值得探索,即便分清藤须本无意义,拉扯之下还会带来破坏,探索者就是这么忠于好奇,忠于乐趣,忠于真理。

科学史上众多开天辟地的成就无不起源于不经意间小小的执著探索。苹果落地,砸疼了牛顿聪明绝顶的脑袋,也砸出了震烁寰宇的万有引力定律;壶盖顶起,牵引了小瓦特好奇的目光,也牵引出来了整个工业时代的序幕。倘若牛顿眼中的苹果只是“用来吃的”,那么还谈何科技发现?倘若瓦特眼中的水壶只是“用来热水”,那么蒸汽机断然不会横空出世。探索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是创新求异的垫脚石。

然而,一味遵循实用主义,不免太过功利刻板,不仅索然无趣,而且循规蹈矩,难有创举;而始终以探索者自居,有时难免失了“小大之辨”,为无甚价值的事糊涂较真,且还藏破坏的风险。两者间缺此则畸,少彼则愚。

放眼今朝,市场经济大潮迭起,万众创新风浪不息,这个时代既呼唤实用主义也呼唤探索精神。惟有两者相济,方可自在遨游天地,书写精彩人生。

本文为何取胜?我觉得有如下原因:

一、 审题全面,立意明确。

作者先概括了材料“面对缠绕难辨的藤须,小儿天真亡赖,执意分辨个一清二楚;父亲则成熟透彻,一语道破其食材本质”,两句话简单明了,直击两个方面——小儿、父亲的事实。然后确立主题“实用主义和探索精神可称为人生的两种姿态,互运兼施才能收获人生胜景”。实用主义与探索精神不偏不倚。

山东阅卷组一类卷(53-60分)的标准是这样的:符合题意,中心突出,文体规范。在审题立意上,孩子和父亲的角度要各兼另一方;在形式上,要层层深入;在论证上,例证要新鲜、饱满,扣题准确。而二类卷(46-52分)的标准是这样的:符合题意,中心突出,文体规范。在审题立意上,孩子和父亲的角度完全分离,不能兼顾另一方;在形式上,结构不紧密;在论证上,论证不当或辩证性差。

我们看到,一类卷与二类卷在审题立意上的区别就是,孩子和父亲的角度是否“各兼另一方”。兼顾了,就进入一类卷;完全分离,则进入二类卷。

可见,凡涉及两个或两个方面的材料作文,你最好在开篇或第二自然段有所兼顾,并说出观点与理由,可能更符合题意。如2015年的全国卷甲卷“给小陈一封信”,在信中你一定要兼顾老陈;全国乙卷“大李、老王、小刘,谁更据风采”,你一定要在文中兼顾其他三者。不能光说一者,不及其余。

二、辩证分析,理性凸现。

作者开篇就把两个人的对立观点统一起来了——“实用主义与探索精神互运兼施”。父亲与儿子的行为与观点明显相左,但对立而统一。这就是辩证法。当然,你也可以侧重一者,或支持父亲——尊重规律;看准目标,不被纷扰羁绊;也可以支持儿子——探究精神。但作者选取了两者之兼容,就突出了辩证色彩。她的理性辩证思维是从哪里来的?张可心的语文老师桑慕华这样介绍说:

一上高三我买了一本《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看过之后又买了两本,分别送给了张可心和另一位学生。从《从偏重感性抒情走向理性分析》《从抒情文体向议论文体的历史过渡》《超越抒情,突出理性分析》《理性分析:立论的基础》《议论文的抽象思辨苗头》这几篇文章中了解了高考作文命题走向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理性分析。

我还从学校图书室借阅了《语文学习》各年的7、8期,看名师对高考作文的解析及考场高分作文,收获颇多,大有裨益。高考写议论文要得到高分或满分,不一定非要另辟蹊径,但一定要有理性分析,有思辨意识,并在作文中体现出审美的高度、思维的深度、积累的厚度。

这说明师生心中都要有理性辩证的心理准备与应对策略,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文章中,作者不是把着眼点放在例子的陈述上,而是把重点放在理性分析上,事例也是在分析中进行。如:“从古希腊智者学派到胡适“多研究点问题”,实用主义源远流长、颇具争议”,“倘若牛顿眼中的苹果只是‘用来吃的’,那么还谈何科技发现”?

三、 点面结合,以例促议。

作者在用例论证方面十分讲究,古今中外的事例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最重要地是运用了点面结合法。一个“点”的事例——富兰克林。他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作为科学家”如何,“作为政治家”又如何,列举事例是多么富有章法。而“面”的事例用了三组:

从古希腊智者学派到胡适“多研究点问题”;泼墨华彩的五柳居士直言“不求甚解”,励精图治的拗相公甩下“三不足”的万丈豪言;苹果落地,砸疼了牛顿聪明绝顶的脑袋,也砸出了震烁寰宇的万有引力定律;壶盖顶起,牵引了小瓦特好奇的目光,也牵引出来了整个工业时代的序幕。

三组事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先料出具体事实,然后再分析之。或直接分析,或假设分析,或引申分析,句句扣准观点,句句逻辑明晰,达到了用例促议的效果。

四、层层深入,句式支撑。

从结构上看,第一段立意,第二到三段是论证“实用主义”,第四到六段是论证“探索精神”,第七段是辩证看两者关系,最后结尾点明主题。行文如行云流水,行处当行,止处当止,堪称佳作。

再细致分析,从文章大结构上看,作者运用了两个句式:假设句式——“如果”(“如果说实用主义是一种相对封闭,目的导向的价值取向,那么探索精神往往更开放,侧重于好奇心和兴趣的指引”)和转折句式“然而”(然而,一味遵循实用主义,不免太过功利刻板)。前者是对上文的一个总结与转化,后者是对全文的一个转折与总括。看似简单的行文里面,藏着深邃的辩证色调与机敏的逻辑层次。

而从文章的每个引述、每个事例、每个分析看,几乎处处使用着不漏痕迹的句式,一者增强了逻辑性,二是增强了可读性与文采。文章运用了下列句式:

 “面对……”,“从……到……”,“与其说是……不如说是……”,“若再不……那么……”“作为科学家……作为政治家……”“试想,倘若……,那么……;倘若……,那么……”“如果说……,那么……”,“如果说……则……”“即便……这么……”“倘若……,那么……”“倘若……,那么……”“不仅……,而且……”

从这一点看,我要说,句式就是结构,句式就是分析,句式就是理性,句式就是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