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茅盾经典作品大全 沈雁冰个人资料背景曝光

2017-12-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来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中  文 名:茅盾外  文 名:Mao Tun别 名:沈德鸿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出  生 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出生日期:1896年7月4日逝世日

茅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来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中  文 名:茅盾

外  文 名:Mao Tun

别  名:沈德鸿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  生 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

出生日期:1896年7月4日

逝世日期:1981年3月27日

职  业: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预科

主要成就: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

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

代表作品:《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白杨礼赞》等

字  号:雁冰

笔  名:郎损、蒲牢、沈余、微明

茅盾的夫人是孔德沚,两人自小定亲。 1916 年春节,茅盾从上海回到故乡与定下亲的孔德沚正式成婚。从此两人一直相伴,茅盾专心事业,而孔德沚照顾他的生活。解放后,茅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孔德沚全力料理家务,而茅盾则全力投入于工作。“文革”开始之后,茅盾靠边还被抄了家。

孔德沚在这场劫难中为之担心不已,这使得她的糖尿病复发。70多岁的茅盾伴其左右,无微不至的照顾她。但是这仍于事无补,1970年1月29日凌晨,孔德沚因医治无效在医院逝世,自此两人结束了长达44年的婚姻生活,从此阴阳相隔一直到1981年茅盾逝世。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已获得证实的沈雁冰的笔名有 98 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来源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 1927 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

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小说,写于1931年10月至 1932年12月。“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小说故事发生在 1930 年的上海,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开始,赵伯韬拉扰吴荪甫进行公债投机,而吴荪甫又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因而与赵伯韬产生了矛盾。赵伯韬依仗外国的金融资本做后台,处处与吴荪甫作对,加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的工人怠工、罢工,尽管吴荪甫和同伙竭尽全力,拼命挣扎,最后也没有改变全盘失败的命运。这幕悲剧说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控制、压迫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

茅盾的《幻灭》主要揭示了 1927 年夏秋之交,一般人对于革命的幻灭。书中着力点明了幻灭在那个时期实实在在存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中。作者围绕幻灭描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女子“静女士”的幻灭经历,在感情上每遇顿挫她就灰心,她的灰心又不能持久。灰心后又寂寞得奈不住想追求光明,再幻灭。她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幻灭。她就这样在幻灭的轮回中生活着。

《幻灭》通过对“静女士”的幻灭历程刻画了在哪个时期人们的普遍的生活状态,凡是真心热望着革命的人们在那时都有过一度的幻灭,这暗示了那时期的中国的革命还未有汹涌之势,人们还看不到真正的希望而在幻灭中徘徊着。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 1941 年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字数在13万以上的作品。尽管仍有颇多争议,但茅盾文学奖依然不失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自2011年起,由于李嘉诚先生的赞助,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成为中国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77—1981)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魏巍:《东方》

莫应丰:《将军吟》

姚雪垠:《李自成》

古华:《芙蓉镇》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1984)

李准:《黄河东流去》

张洁:《沉重的翅膀》

刘心武:《钟鼓楼》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1988)

路遥:《平凡的世界》

凌力:《少年天子》

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荣誉奖

萧克:《浴血罗霄》

徐兴业:《金瓯缺》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9—1994)

王火:《战争和人》

陈忠实:《白鹿原》

刘斯奋:《白门柳》

刘玉民:《骚动之秋》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5—1998)

张平:《抉择》

阿来:《尘埃落定》

王安忆:《长恨歌》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9—2002)

熊召政:《张居正》

张洁:《无字》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柳建伟:《英雄时代》

宗璞:《东藏记》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3—2006)

贾平凹:《秦腔》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周大新:《湖光山色》

麦家:《暗算》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7—2010)

张炜:《你在高原》

刘醒龙:《天行者》

莫言:《蛙》

毕飞宇:《推拿》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4]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11—2014)

格非:《江南三部曲》

王蒙:《这边风景》

李佩甫:《生命册》

金宇澄:《繁花》

苏童:《黄雀记》

《繁星 • 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繁星 • 春水》的内容,是诗人冰心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后来,她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启发,觉得自己那些三言两语的小杂感里也有着诗的影子,这才整理起来,而成为两本小诗集。冰心在当时大约不会想到,她这两本含蓄隽永、富于哲理的小诗集,竟会使那么多青年的久已沉默的心弦受到拨动,从而在她的影响下,促使“五四”以来的新诗,进入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

《繁星 • 春水》所体现的主题是:母爱,自然,童真,构筑了冰心的思想内核“爱的哲学”,《繁星 • 春水》包含三个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其中有许多小诗已被选入了中学教材,深受读者的喜爱。

茅盾陵园设置在浙江省乌镇西是西大街的最高点,居高而望,视野十分开阔,一揽茅盾早年生活时代原汁原味的街景,完美地展示出一种景观和人文相协调的古镇文化;陵园所处乌镇最为完整的园林区域,生态植被良好,雪松和松柏茂盛,空间宽阔,堪称“风水宝地”。 整个陵园的造型布局采用“子”字型布局,“子”,取自于先生的代表作品《子夜》,笔划简洁、曲折流畅、经纬分明、四通八达,独辟蹊径的创意运用,于美感中见寓意。

通往陵园的道路上,建造了8 5级台阶,寓意先生8 5岁的生命历程,而这85级台阶又以三种不同的造型来设置,以展示先生一生中的三个不同阶段,阐释了茅盾先生平实而又辉煌的人生。 陵园东侧山坡上的墓地安放着茅盾和夫人孔德沚的骨灰,东侧移建有茅盾母亲陈爱珠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