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军区周洪涛 新疆军区装备部集中销毁510多吨报废地爆器材

2017-11-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石大权 郭增明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应翔伊犁河谷某阵地.连绵不断的爆炸声回荡在山谷之间,一朵朵蘑菇云腾空而起.10月底,新疆军区装备部组织官兵

石大权 郭增明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应翔

伊犁河谷某阵地。连绵不断的爆炸声回荡在山谷之间,一朵朵蘑菇云腾空而起。10月底,新疆军区装备部组织官兵精心作业,集中销毁了存放此地的510多吨报废地爆器材,彻底消除了30年的重大安全隐患。

位于伊犁河谷的某阵地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阵地坑道中遗留下了37种510多吨地爆器材。由于部队整编等原因,这批地爆器材存放了30多年,远远超出安全储存期限,成了一颗随时都会爆炸的大炸弹。

面对此事,是避而远之,把包袱留给下一任,还是勇于负责,让历史遗留问题彻底解决?新疆军区党委态度坚决:这事关边防稳定和周围牧民的安全,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危险,都一定要消除隐患。

刻不容缓。很快,由新疆军区装备部、工兵器材仓库地爆器材检测处废站和伊犁军分区共300多名官兵组成的报废地爆器材销毁队伍进驻某阵地。

考虑到这次销毁的特殊性,总装备部专门派地爆专家王志仁高工前来进行技术指导。在坑道里转了两天,他眉头紧锁:“坑道里储存的地爆器材品种数量之多全军罕见,技术状况之差、危险性之高绝无仅有。”

销毁这批报废地爆器材风险大,稍有闪失后果将不堪设想。被委以总指挥重任的新疆军区装备部周洪涛副部长迎难而上,带领官兵同“死神”展开了殊死的较量。

走进阴暗潮湿的战备坑道,就像走进了地雷“博物馆”。我军生产装备的地雷除两种在这里找不到,其他型号都有。此外,火箭布雷弹、爆破筒、炸药等应有尽有。

最令人担心的是,6000发电雷管外壳锈蚀,起爆药外漏。这种起爆药极其敏感,有时用鸡毛掸子扫一下都有可能发生爆炸。面对既不敢动、也不敢摸的电雷管,参加销毁的技术人员一时没辙了。

在专家指导下,指挥部运用机油浸泡钝化的方法来降低起爆药的敏感度,以减少电雷管相互间的摩擦,将其安全“请”出坑道,就近销毁。

销毁,体现的是技术,考验的却是忠诚。如何将几百吨地爆器材安全运输到3公里以外的销毁场,并且确保在开箱检查、剔除引信、装卸运输和销毁作业的每个环节中不发生任何问题,参加销毁作业的人员个个肩头有重担,人人尽责保安全。

关键时刻,党员干部冲在了最前面。面对技术状况不明的一垛垛锈蚀的地雷,他们第一个走进坑道,搬出了第一箱,推出了第一车;面对危险的第一爆,他们第一个点火,最后一个撤离。战士们从党员干部的身上看到了责任,从起初的惧怕变为坦然,从顾虑重重变为不顾安危。每天连续进行十几个小时的超强度、高风险作业,官兵们置生死于度外。

按常规实施方法,销毁16000个防坦克地雷需200天才能完成。初冬渐近,周围的牧民要转场,不采取超常措施予以销毁,发生意外的概率会更高。面对难题,指挥部与专家反复研究,精心计算,决定变集团装药销毁为直列装药销毁,由原先一次销毁20公斤TNT当量增加到10吨TNT当量。

如何降低高当量爆破所产生的冲击波?选择好地形是关键。于是,指挥部成员钻山沟、爬山头,连续几天奔波于荒山野岭之间。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切为了安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理想的销毁场。经过科学试验,他们创下了我军历史上一次点火销毁10吨TNT当量地爆器材的佳绩。

以往,某型火箭布雷弹的销毁必须返厂进行,但遥远的路途中装卸运输和弹体自身的不安全因素所带来的危害不可预测。指挥部在把这种火箭布雷弹的原理搞透的基础上,提出了挖深坑、倒装弹、电点火销毁的方法,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不到半天,20枚火箭布雷弹全部安全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