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世恩先进事迹】康世恩关心职工二三事

2018-04-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缅怀康世恩--康世恩同志生平事迹    在新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历史丰碑上,镌刻着一个不朽的名字---这就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

缅怀康世恩--康世恩同志生平事迹    在新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历史丰碑上,镌刻着一个不朽的名字———这就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工业战线杰出的领导人、新中国石油工业和石化工业卓越的开拓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康世恩。

    1915年4月,康世恩出生在河北省怀安县一个叫田家庄的小山村。1935年春夏之交,一个英姿勃发的青年再次深情地回望了一眼身后的长城,沿着桑干河向古城北平走来。

    康世恩同志在北平求学期间,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长期武装斗争中,他转战南北,赤胆忠心。 194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三军九师政治部主任的康世恩在挺进大西北途中,受命出任玉门油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总代表。他领导了把玉门油矿建成 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的艰巨工作。从此,康世恩的名字就与新中国的石油工业连在了一起。

    康世恩同志在工业战线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在创建和发展新中国石油工业、石化工业长达45年的领导生涯中,为把一个“贫油国”发展成为世界产油大国,为我国石油工业走向蓝色的海洋,为石化工业的兴建和发展,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听取石油部部长李聚奎和部长助理康世恩汇报时,感慨地说道:“搞石油艰苦啊!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

    毛主席的话,成为康世恩终生汲取的力量源泉。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康世恩同志的高尚精神,是他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石油石化人的传家宝。

    康世恩同志有着孜孜追求、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他在长期领导石油工业的过程中,坚持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于指导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他善于把石油科学的 一般原理和中国的地质条件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石油地质、油田开发的理论和应用科学。1956年初,他率石油代表团到前苏联考察,在患病高烧的情况 下,抱病给石油部党组写出了1.6万多字的长信,向“中国贫油”的理论挑战,提出了新的找油找气理论。他亲自与勘探人员一起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准噶尔、 柴达木、四川、松辽四大盆地和华北地区,都飘扬起石油勘探队伍的红旗。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和开发,实现了新中国石油勘探史上的第一次突破。

    他怀着一定要把“贫油国”的帽子甩进太平洋的坚定信念,参与组织、领导的克拉玛依、大庆、辽河、胜利等十大石油会战和其他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从根本上改变 了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数十年如一日,在他的日程上,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仿佛工作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他的办公室灯光总要亮到午夜,连他自己也说:“我 是呼吸零点空气的人。”

    康世恩同志始终保持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中国需要这样一批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刻昂首而出,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在大庆会战中,作为会战总指 挥,他和余秋里同志一道,带领石油职工在最困难的时期,最困难的地方,最困难的条件下,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和英雄气 概,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高水平地拿下了大油田。同时,培育出了铁人精神,树立起大庆红旗。在康世恩主持下,第一列原油运出了茫茫荒原。

    陆上石油抱了个大“金娃娃”后,康世恩又以战略家的远见,把目光投向了蔚蓝色的国土———蕴藏着丰富油气资源的辽阔海洋。他开创性地提出了“上山下海,以 陆推海”的海洋石油发展战略,积极向党中央建议对外合作勘探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并组建海洋石油队伍。在邓小平等同志的支持下,制定了海洋石油的总体发展战 略,确立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基本模式。

    康世恩同志为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运筹帷幄,呕心沥血。几十年来,他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同石油石化战线的干部职工一起,恢复老炼厂,兴建兰州、大 庆、燕山等新炼厂,进行合理布局;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科技攻关,使原本基础薄弱的我国石化工业迅速成长、崛起。

    康世恩同志光明磊落、襟怀坦白、高风亮节,一直为人们所景仰。在十年动乱的逆境中,他以坚定的无产阶级党性,忍辱负重,为国分忧。他曾受周总理的重托,顶 着围攻批斗,奔赴渤海指挥抢救了被流冰冲击的钻井平台。他主持了江汉石油会战。人们还记得,康世恩曾在大会上高声发誓:“江汉找不到油,我死了也不闭眼。 如果闭上了眼,你们给我用火柴棍儿撑起来。临死前,我也要大喊三声:油!油!油!”苦干3年,江汉平原上诞生了一个新油田。他顶着政治高压,组织了冀中任 丘石油会战,当年建成了高产大油田,使石油生产在大乱之年连年大幅度增长,为支撑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8年,康世恩同志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就是在这一年,他为之奋斗了近30年的石油产量突破了一亿吨,我国由此进入了世界石油大国之列,这 是中国石油工业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座辉煌的标志性里程碑。1981年,他亲自组织实施一亿吨原油产量包干,在全国工业部门率先实行全行业承包政策,为石油工 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康世恩同志一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以研究地质为乐,为寻找油气苦苦钻研。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地质系的康世恩,深知石油勘探开发这场向地球要油气的特殊战 斗是何等的复杂。他靠坚忍不拔的毅力,坚持深入实际,精益求精,反复学习、认识、实践,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重要难题,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石油地质专家和 工业管理专家。他仿佛是为油而降生的,他爱石油,甚至痴迷。那一年,在辽河油田一口高产井前,他弯腰捧起一块高凝油块,像欣赏新生婴儿一样,边抚摸着边赞 不绝口,又十分珍惜地用纸把油块包了起来。在听汇报时,这位石油老战士作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对着桌面上的含油岩心,瞧了又瞧,最后竟情不自禁地舔了舔。 他尊重人才,爱护干部,为保护他们甘冒风险。江汉会战不但建成了大油田,还保护了一大批“文革”中受迫害的干部。这些同志后来都成了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建设 的骨干。江汉会战结束后,一次从江汉调出受保护的干部就达7000多名。

    康世恩同志身体力行着大公无私、心系群众的公仆精神。上世纪50年代国家按规定要给他长级,他说不要给我长,我少长一级能给下面提好几个同志。他直到逝世 也没动过级别。老工人张学杰的妻子王瑞英因染上肺结核,已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万念俱灰的张学杰,猛然想起了会战时曾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的老部长康世恩, 就给北京的康部长写信。在死神即将降临的关键时刻,老部长的回信来了,说已将特效药托油田领导同志带到了当地医院。街坊四邻听说后半信半疑,一位老工人含 泪说:“我在旧社会,只见过当官的残害百姓,从没见过哪个当官的给老百姓捎药治病……”从北京陆续寄来的药,使濒于死亡的王瑞英竟痊愈上班了。他们逢人便 讲:“我们的部长也是雷锋啊!”

    康世恩同志一生清正廉洁、艰苦朴素,崇尚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品质。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国陆上、海上的油气田,而对风景名胜,即使路过也不去。他说:“我搞了近40年石油,向大地要油,其乐无穷,此外再没有其他乐趣。”

    有谁能相信,康世恩的家乡离北京仅百余公里,1935年参加革命后,他竟60年没回过家乡。逝世前他说:“我快要死了,病要是能好,还有两件事情想做。第一,我还要去大庆看看。第二,出来60年了,我想回老家看看。”

    他冬天穿的皮里大衣,还是1949年部队发的,太重,因此才买了件军棉大衣,一直穿到逝世。他一世清廉,可谓一尘不染。后来清点康世恩同志的遗物,人们发现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台18英寸老式电视机。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人们看到康世恩同志仿佛有什么事要交代,就急忙取来纸和笔。他以无限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大家,然后艰难地写下了一个歪歪斜斜的大字———油。人们明白了:当年康世恩曾说临死也要大喊三声油,此刻说不出话了,他用手也要把这个“油”字写出来。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康世恩;这,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康世恩。

    康世恩同志的精神代代相传。跨入21世纪的石油石化工业,正进入其发展历史上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我们要学习康世恩同志的伟大精神和高尚情操,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石油石化工业不断推向前进。

===============================================

在标志着大庆会战正式开始的万人誓师大会上,康世恩让王进喜等披红戴花,由大队领导牵缰,骑大马雄赳赳进入会场。大庆石油会战党工委树立了“王、马、段、薛、朱”五面红旗,号召全体参战职工向他们学习。选自连环画《铁人王进喜》

始终心系基层一线,把工人冷暖挂在心上,与一线员工打成一片,一直是中国石油企业的优良传统。在中国石油的发展史上,也留下了许多这样感人的故事。其中,我国工业战线的杰出领导人、新中国石油工业和石化工业的卓越开拓者之一康世恩同志为劳模“三鞠躬”的故事最为经典。

那是1986年,胜利油田正在进行石油大会战。钻井队在打定向斜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钻井多项指标达到全国最高水平,提前50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当时正在胜利油田检查工作的康世恩闻讯十分高兴,欣然参加祝捷大会。当一位身披红绸、胸戴红花的年轻人登上***台时,康世恩握住他的手问:“你叫什么名字?”年轻人回答:“张玉良。”“今年多大年纪?”“25岁。”康世恩笑了,说:“差不多是我的1/3。”张玉良告诉康世恩,他带领的钻井队成立不久,60多人大多是技校刚毕业的青年。虽然年轻,但大家业务提高得很快,很有干劲。康世恩说:“你们是立了功的!小伙子,你是钻井队长,有功之臣,我向你三鞠躬。”在工人热烈的掌声中,康世恩恭恭敬敬地向这位年轻的钻井队长三鞠躬。接着,康世恩又对指导钻井队打定向斜井的工程师赵文义说:“你是小伙子们的后台,也是有功之臣,我同样向你三鞠躬。”两个三鞠躬完后,会场内的工人激动得流下了泪水,掌声更加热烈……

康世恩十分关心基层员工。大庆会战初期,他与工人同甘共苦,常常披一件军用雨衣,同一线职工一样趟泥水住帐篷,亲自在工作现场指挥会战。在一次会议上,他听说了王进喜的感人事迹,连声说太好了。在安达干部大会上,他最先提出“要像铁人学习,铁人头上出钢人”的口号。在标志大庆会战正式开始的万人誓师大会上,他让王进喜披红戴花、骑着大队领导牵着缰绳的高头大马雄赳赳地进入会场。从此,“向铁人学习、人人争做铁人”的呼声响彻全国。此后,他与铁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他总是称呼铁人为“老铁”。不但是铁人,他和大庆油田许多普通工人感情都很深。康世恩晚年时常去大庆住些日子。他很少接见干部,却从不谢绝来看望他的工人。许多工人常常拖家带口地去宾馆与他相聚。在铁人病重住院的日子里,康世恩常常抽出时间去医院探望,亲自联系好几位著名中医会诊,想尽一切办法为他医治。铁人逝世后,他凡是到大庆,必去王进喜家,必去铁人生前工作过的1205钻井队。一位高级干部和一位普通工人的情谊由此可见。

康世恩对工人的生活同样很是关心。1960年和1961年时,大庆油田生活十分艰苦,要过年了,工人还没有肉吃。康世恩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从转业军人中挑选神枪手,组成打猎队,开进大兴安岭深处打猎。这样,一车车的冻肉分配到前线的各个食堂。他在会战总指挥部务虚会上提出,各级党组织每天抓一次生活问题,两天一大抓,一周开一次会专门研究。正所谓“政治工作进食堂,领导干部下伙房”。即使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他每次回到大庆还坚持下基层。而每次下基层,他总要去职工食堂看看。

今天,以康世恩为代表的老石油领导人留下的尊重工人、关心工人和爱护工人的优良传统得到中国石油集团各级党政领导的继承和发扬。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大到精心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小到一线工人配备的防晒霜和驱蚊剂,一线工人受到更加完备而细致的保护,生产和生活条件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