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沈浩:文化的传播可以很纯粹 也可以是交融的

2018-04-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沈浩,1973年生,籍贯杭州,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书记兼副院长.书法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

沈浩,1973年生,籍贯杭州,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书记兼副院长、书法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等。

1991年~1995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后分别于1999年、2004年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书法篆刻作品曾荣获浙江省首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特等奖“陆维钊奖”、浙江省第二届全浙书法篆刻大展金奖、全国首届扇面书法艺术大展二等奖、西泠印社第三届国际书法篆刻艺术大展“西泠印社奖”等。

2007年入选中国书坛首届“兰亭雅集”,并荣获“兰亭七子”称号。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省美术馆等各级艺术机构和私人藏家收藏。

浙江在线8月5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郑琳)作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和博士生导师,沈浩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来自海外的“洋徒弟”,其中不少来自欧洲国家。不过,这是他第一次尝试用欧洲的文字创作书法,而且一下就写了三个大语种: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从前,法国、意大利的学生来我这里,都是兢兢业业学习汉语和正统的汉字书写,想不到有一天我会用他们的语言来写字。”沈浩笑言。

G20峰会给书法家打开一个新世界大门,书写外文字母是什么感觉?

“很新鲜。”沈浩说,“欧洲的文字,笔画圆润,线条流畅,要写得好看就要讲求一种流动感。而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我们的文字结构更复杂,需要讲求节奏感和韵律。这两个的书写体验是很不一样的。这次我写的中文欢迎,特意选了简体字,与平时的书法创作也有不同。”

的确,在沈浩的书房里,记者看到他新创作的满地作品,别说简体字了,连普通的繁体字作品都不多见,基本上不是小篆就是大篆。在职业书法家眼里,可能越古的文字才越有韵味。

不过,为了迎接G20峰会的各国嘉宾,沈浩欣然提笔,写起了平时很少写的文字。

书法家要拿出自己满意的作品,都是要好好规划一番的。简体的“欢迎”,他就写了好几张草稿。

外国文字更是需要练习。虽然,沈浩认为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字母相对中文来说,都要简单一些。

“我觉得用外国语言来表现书法魅力是个很有趣的创意,尤其是在G20峰会这样的国际交流场合上。”沈浩说,“文化的传播可以是很纯粹的,也可以是交融的。从前我们去国外做展览,大多是展示很纯正的中国书法,西方人也能接受。不过这次用这样的方式来让他们看懂书写的内容,可能会形成更好的传播效果。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