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双宋词 昆曲人吴双以唐宋遗存歌谱唱唐宋词

2017-12-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重回唐宋词人的厅堂书房,让宋词唐诗,回归到原来可供酬唱的方式.这几天,在上海大宁的一个微型剧场里,刚刚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昆曲人吴双,

重回唐宋词人的厅堂书房,让宋词唐诗,回归到原来可供酬唱的方式。

这几天,在上海大宁的一个微型剧场里,刚刚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昆曲人吴双,和一百多个观众相聚在一个空间,用从唐宋时代就遗存而来的歌谱"词唱",共同分享了一个名为"双声慢·歌宋"的夜晚。

剧场里只摆放了几条长凳,一半观众席地而坐。舞台上除了一个桌几,几乎空无一物。柳永的《八声甘州》、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声声慢》,这些熟悉的宋词,曲谱都来自唐宋,但被声乐赋予了不同的诠释。或是一琴、一笛,或是琵琶和古筝,又或是大提琴,在各种乐器不同的和唱中,每首宋词都有了不同的意味。甚至于一首《桂枝香》,在板胡的伴奏下击节而歌,竟然有了一股凛冽的西北风。

这是吴双和他的伙伴们的一次新的艺术尝试。身为昆曲人的吴双,一直不满足于词在当下只能通过阅读去表达它们的文学性,因此希望回到传统,能够在声乐上重新去寻找词曲,以歌唱方式,来传扬其文化价值。

吴双称没法原样恢复唐宋雅音,他会按照自己对词曲的理解去唱给观众听。

放下"剧",单说"曲"

作为昆剧花脸演员的佼佼者和上昆的中坚演员,吴双一直以多才多艺著称。说起这一次的尝试,吴双说其实由来已久。中国的词起于唐,经历五代,入宋达到鼎盛。而从其诞生起,词就是以吟唱的形式得以流行,而至普及。无论文人雅集,还是民间聚会,词唱都是那时一个主要的娱乐方式,是当时的流行文化。经历千年世变,词唱日渐式微,"词"仅以文学的形式而留存。

身为昆曲人的吴双,一直对词唱有着深厚的兴趣。从明清昆曲回溯,穿过元曲,就会发现,这种声乐的源头都是起源于唐兴盛在宋的"词"。无论从文学还是音乐,昆曲与唐宋词唱都有着最直接的血脉渊源。"我一直和别人这么解释昆剧,它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音乐剧。我们放下‘剧’这个形态,单说‘曲",昆剧所演唱的南曲、北曲,就是明清时期的流行歌曲,上到皇宫,下至平民,无不传唱。"

然而,古中国的歌声,现在尚能听到的只有昆曲了。吴双一直遗憾于唐宋词在演唱声乐上的流失,而只是留存于文字,因此闲暇时间一直在挖掘这些传统曲谱。"相比较其中很小一部分经过明人整理保存至今的乐谱,浩如烟海的(唐宋)词作和(元)曲作大都在声乐演唱上失传了。唐宋词是怎么唱的,元曲又是怎么唱的,其实我们今人已经无法知道。"

多年前一次朋友的聚会,吴双在席上信手唱了几句自己挖掘的词唱,不想引来一片叫好。朋友因此鼓励他把这种艺术形式演出来,而多年之后,这个演出才最终得以见到观众。吴双在演出结束谢幕时说:"我觉得我今天所唱的这些,才是我们真正的‘中国好声音’,它们保留了唐宋以来的审美精神。

我觉得这些先民的流行音乐从来没有消失,它们只是黯淡了。我很感动当时一个朋友的话:你应该把这个东西还给我们。这也是我做这件事情的初衷。"

"希望有一天词唱

能回归我们的生活"

第一场"双声慢·歌宋"的观众中有很多吴双的朋友、粉丝,也有不少新的观众,两场演出座位虽然不多,却也一票难求。甚至于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也来观看了演出。

这场词唱会颇具个人色彩,每首词的创作和演唱几乎都由吴双一人包揽。演出中,他与伴奏的乐者和观众都有互动,甚至于现场还有小朋友观众,和吴双面对面听他唱曲,摇头晃脑间颇有交流。演出现场的气氛颇为热烈,一曲唱罢会有观众叫好鼓掌,但也不是所有观众都对这种唱法表示欣赏。

演出中的近十首曲目都从明清时代留存的唐宋词歌谱而来。但犹如琴人打谱,吴双并没有完全对这些传统歌谱亦步亦趋,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演唱。苏东坡作铜琶铁板的豪气,和柳三变笔下红牙檀板的清音,都有不同的声乐处理。

而那首西北风格的《声声慢》甚至有了一种西北信天游的味道。"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三四百年前的明清歌谱,一笔一画来恢复所谓原汁原味的唐宋雅音。我还是会按照我自己对词曲的理解去唱。如果我都不能感动,怎么会唱给观众听?"

吴双表示,自己这些年还积累了不少曲子,未来还会继续挖掘古谱。除了宋词,也会尝试元曲。但由于创作力量的单薄还是颇为辛苦,但不管怎么艰难,他还是希望在声乐上重新寻找诗词那失落已久的精神世界,找回我们自己艺术传统里的"中和有度",去还原、推广词唱,使其回归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