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如果 席慕蓉:如今写诗 更多是“悔之不及”的感悟

2017-05-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0年金秋,作家出版社集中推出了席慕蓉的6册诗集,让不少"席迷"重温了诗人几十年来的心路历程和温润笔调.时隔一年,席慕蓉再次携最新诗集<

2010年金秋,作家出版社集中推出了席慕蓉的6册诗集,让不少“席迷”重温了诗人几十年来的心路历程和温润笔调。时隔一年,席慕蓉再次携最新诗集《以诗为名》来到北京,践行与读者另一个“秋天之约”。

“人生也是一本仓促的书”

《以诗之名》中有诗人的新作,也有一些未曾发表的旧作。在日前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席慕蓉笑称这是一部“将时光层叠交错”的集子。她说:“人到了某个年龄,会想到整理自己。我以前说过‘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现在看来,人生也是如此。如今写诗,写出的更多是一种‘悔之不及’的感悟,而翻看以前感觉一般的旧作,发现居然也带着一丝语言和宿命的意味。”

尽管岁月仓促如是,席慕蓉对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仍然抱以豁达和感恩的态度:“现在我的诗歌风格自然与年轻时不同,好在我的好奇心、想象力和热情都在,理解力更是处于人生的最高峰,很多以前‘读不进’的东西,现在都开始明白了。诗歌就像爱情一样,与它正面接触时大多糊里糊涂、手足无措,回望它时才会看得更加清晰。”

写“英雄诗”:自得其乐

从前,“英雄诗”就属于席慕蓉“读不进”的题材,而今,它已成为这位蒙古族女诗人的“主攻”方向。近年来,席慕蓉在台湾和内蒙古高原之间往返多次,足迹遍布阿拉善、大兴安岭等地的草原和林区,结交了不少当地朋友,书信联系从未中断。

这些“精神回乡之旅”对于从小远离族群的席慕蓉来说意义深刻:“我们这一代人,生在乱世,生在年轻父母流离生涯中的某一个驿站,来不及为自己准备一个故乡。靠着一次又一次的行走,我终于可以把草原上那明亮的月光引入诗行。”

谈及自己天高地阔的故乡,席慕蓉格外动情:“年轻时候学绘画,老师教我们调天蓝色就是蓝色颜料加水。踏上内蒙古的草原,才发现那里的天空是一种美丽的宝蓝色,是一种不掺水的蓝。到那里才明白了蒙古族的祖先为什么会敬畏天空、热爱蓝色,明白了什么是地老天荒,也理解了那里诞生的英雄诗。”

翻开这本精致的诗集,《胡马之歌》《祖先的姓氏》《英雄哲别》等诗作纷纷跃入眼帘。长久以来,席慕蓉的名字一直与缠绵悱恻的情诗联系在一起,现今她将目光投向“金戈铁马”的史诗题材,让不少读者颇为惊诧。而席慕蓉解释说,“情诗是对生命的珍惜,英雄诗是对历史的渴望。诗歌有一种带领的力量,无论是对一个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族群。写英雄诗,揣摩英雄当年的感觉,回到历史的现场,我自得其乐。”

她举了一个有点“另类”的例子:“在台湾,如果莲雾树不开花,当地人有不少应对的诀窍——比如在树根周围挖沟灌水,用火把往树干上燎,或者用柴刀在树根上砍上两刀,撒上盐。做这一切是为了给莲雾树制造一个面临灭顶之灾的假象,激发它繁衍后代的本能。

每每这样做,莲雾树都会发疯一样地开花,以延续自身的生命。如今蒙古族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人淡忘,这是活生生的现实。我意识到这一点,就开始写草原上的英雄诗,在诗歌中表现游牧文化,也是一种延续族群文化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