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丽娜的新年 感叹司马懿 新北分局 邹丽娜

2018-0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谈论<三国>,笔者才疏学浅,自无法独成一体;只是竭只言片语,感英雄悲壮,叹侠骨豪情.世人看三国雄争,夸诸葛亮雄才伟略有之,赞周公瑾能

    谈论《三国》,笔者才疏学浅,自无法独成一体;只是竭只言片语,感英雄悲壮,叹侠骨豪情。世人看三国雄争,夸诸葛亮雄才伟略有之,赞周公瑾能征善战有之,议曹孟德知人善任有之;无论时事是与非,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来说,无论蜀汉、曹魏或东吴哪国取胜,只要兴统一伟业者皆可称历史英雄;自然,三国的每个人物也皆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司马懿的智慧谋略并不下于诸葛亮。他贯通人文、熟读兵法、纵观时事、明察秋毫;帮曹丕继位,助曹丕称帝;在汉蜀最强大之时,结东吴之盟好,坐观其变,静收渔利;举兵伐蜀,让诸葛亮为之惧怕;诸葛亮倾蜀军精锐三十万大军北伐时,也只有司马懿一人能挡住诸葛亮的智攻与强夺。

更难的是,司马懿游走于四代曹氏君王,凭个人之力与曹氏宗亲明争暗斗,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地位,恐怕这是连诸葛亮都逾其不过的。

    但是,为何司马懿的名声在《三国》群雄中未能名列三甲?最大的原因可能在于生在曹魏,跟随了四朝的曹氏君王。

    诸葛亮被刘备诚请于隆中,并被委以重职,从此担起汉中兴衰、志取天下之重任,刘备对其言听计从,无不一路旗开得胜,纵然在辅佐“扶不起的刘阿斗”之时,在得到刘备薨前“可取而代之”的允诺之后,诸葛亮还是尽心尽责当好父相,诚然也就既取得了名声,又得到了威望;周瑜自是东吴大都督,与其说被孙策、孙权所器重,还不如说与孙氏一同坐拥东吴江山,其功勋、地位甚至都已超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势,尽管如此,孙权对其仍重之又重,给其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略和抱负的阵地。

    而司马懿的政治人生则与前两者皆有所不同,可用“悲情”二字概之。空有抱负、怀才不遇,用在先前的司马懿身上毫不为过,否则,他也不需要埋没在曹魏军中任参前小卒,忍气吞声。

直到曹操赤壁大败,与众将士痛定思痛、传授兵家常理之时,司马懿“藐视丞相”,用差点丢了小命的方法赢得了曹操的关注,这才熬到了出头之日。虽然曹操深知司马懿之才华,但又是谁让司马懿侍奉的是一个生性多疑、孤芳自傲的主公呢?司马懿的命运远没有诸葛亮、周瑜这般光明。

正当司马懿满怀信心,誓必做好曹操谋臣之时,曹操却委以幼子太傅一职,让司马懿不痛不痒地受之以欢。谁料最有继位之望的曹冲却遭兄陷害,这给正想铺垫一番事业的司马懿无疑是晴天霹雳,也可以说是他悲情仕途的开端。

司马懿实在是太聪明了,就是因为其聪明过人、慧眼识人,对曹操以及后来称帝的曹丕生性了如指掌,才招来了政治仕途的扼杀。用其才,更要防其心——这是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王一致不变的用人之道,甚至一代更比一代强。

否则,曹丕也不必设美人计来诱控司马懿,曹睿也不需要宁愿任用无能曹氏后辈来将司马懿一贬再贬夺其兵权。司马懿可悲,悲在其才略,悲在其君主。倘若其侍奉的任意一主有刘备、孙权之列,司马懿的舞台何至于如此狭窄、如此飘渺?!

    如果说历史更偏爱于将才智的光环赋予孔明、周瑜、曹操,那么现实也许就更青睐于像司马懿这样的敛达之才了——有勇有谋,智愚恰当。当面对曹操这样的强势君王,他情愿履一文书官的闲职,避其锋芒;当曹冲遭人陷害至死,他守灵三年以观后效;当曹操病危欲传大业之时,他智育曹丕宁死不屈授得大位;当汉献帝被逼禅位于曹丕,他居然还会献谄于其博得献帝最后一慰;当曹睿掌政信用曹氏宗亲,他则退居府衙韬光养晦;当曹爽辅佐幼主曹芳治理曹魏,他更是抱病简出颐养天年……隐忍,也许就是司马懿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要不然,他何以明知曹丕安排美人静姝施计,却能安然无恙十八载,终以“美人难产”至死忍痛了计。

    历史终究还是归了司马家族。司马昭灭了蜀、败了吴,司马炎用如出一辙的方法篡得了曹氏的帝位,建晋兴邦,总算完成了统一大业。可怜的司马懿,做了一辈子曹氏的棋子,至死也未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或许,那时的司马懿更羡慕告老还乡的闲情逸致了罢!像司马懿这样的归宿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段唯美境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