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民国初拓-颜真卿-勤礼碑拓本拓片-带收藏章 应是名家收藏过的!!!

2017-12-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品相描述:此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 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 此碑在欧阳修<集

品相描述:此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 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 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中曾有记载,但清《金石萃编》等书却未著录,可见 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

元明时被埋入土中, 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 据宋伯鲁 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 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

初出土拓 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其后“故”字下泐。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夔州都督府长史颜勤礼碑》简称《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的神道碑。四面刻字,现存两面及一侧,文至“铭曰”止。碑阳19行,碑侧五行,每行37字。左侧铭文在北宋时已被磨去,无立碑年月。1922年10月在西安旧藩库堂后(今西安市社会路)出土,后移至新城,1948年移至西安碑林。

此碑为颜真卿60岁所书。有关颜真卿的人文遗产浅说 作者:薛宁东 来源:山东省情网 浏览次数:91 发布时间:2011-09-27 10:53:16 颜真卿在唐朝为名臣。安禄山发动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破坏大唐帝国统一的战争,也是满足他个人称帝野心的战争,如果得逞的话,将是中国历史倒退若干年,而阻止安禄山得逞的,据文天祥的看法,是郭子仪、李光弼以及颜真卿、颜杲卿的力挽狂澜,这足以使颜真卿在中国历史上获得一席之地。

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时,他以“安危仗老臣”的老臣身份,历仕肃宗、代宗、德宗三个皇帝。身为大臣,持正不阿,反对奸邪,从而一次再次的遭到贬斥,但他的威信却越来越高,以致连一心要害死他的奸相卢杞也不得不称赞他“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

可以说他是在衰乱之际的一股稳定大局的力量。而在他一生的最后两年,被朝廷派为使节,劝叛将李希烈不要搞分裂,因之被拘禁两年有余,李希烈多方以死相威胁,劝他为自己所用,他却始终保持代表正义的气节,没有丝毫动摇的表现,写下遗书,自为墓志、祭文,从容就义。

这给后世之人,每当国家民族危机之时,个人前途必须在保持气节或失节之间面临选择时,树立了榜样。因为具备上述三方面特点,在中国历史上对颜真卿的评价,无论新、旧史学家,都予以真挚的褒扬。 我国自古就有赞美爱国英雄、节义之士对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贡献的传统,赞美的方法之一是立祠纪念,使后代瞻仰遗容,阅读文献,知人论世,受到教育。

颜真卿因为多次被贬,出任外官,在各地又有惠政及民,因此,他死后不久,就有多处地方为他建祠。虽历年悠久,世事沧桑,有些祠庙已毁于战乱之中,但考之历史及文献资料,仍旧可以指出其遗迹的大部分。这些可以归入我国的人文遗产中。

颜真卿又是历史上名书法家之一,汉、晋、唐、宋是书法最发达的朝代,而人文之盛,成就之高,评书法家更推许晋、唐两代,有所谓“书学晋唐方古法”的评语,唐代虞世南、欧阳询(其子欧阳通)、褚遂良、许浩、张旭、怀素、柳公权、李邕等人继世而起,真是人才济济、翰墨如林。

而宋、清两代评书法者,却多举颜真卿的书作为唐朝之冠。正因为颜真卿立朝为正臣,书法冠群伦,当时各地立碑,多请颜真卿书写。从今日尚可考见者看,他书写的名碑之多,可以说是空前的,后来的苏轼、米芾勉强还可以比拟,至于清乾隆帝,到处留下御碑,数量虽多,价值就差的远了。

颜真卿书写的这些碑,可以说件件是精品。加上流传至今的《争座位》三帖,行书《祭侄文》,及《自书告身》、《朱巨川告身》等,乃是中国书法的财富,这是有关颜真卿人文遗产的第二部分。 下面,就个人所能查到的,列举以上两类人文遗产的细目如下,有些略作说明。

(一) 祠堂(包括家庙)部分: 1、临沂五贤祠:共祀五人,即王祥、王览、诸葛亮、颜真卿、颜杲卿。虽为合祠,但就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言,除了诸葛亮,当属二颜。

明王世贞在《弇州山稿》中曾有评论说:“天宝间,安氏(禄山)蹴天柱折,而力扶之者,郭尚父(子仪)、张睢阳(巡)、平原(真卿)与常山(杲卿)四耳,颜氏独擅其二。”此祠建于明嘉靖年,原名景贤寺,清乾隆16年,旨谕改为五贤祠。乾隆题一诗:“孝能竭力王览祥,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祠内曾建御碑亭储之。今祠尚存旧址,临沂市已重建五贤祠。 2、费县双忠祠:建立于县城温河岸畔。

祠前立有鲁公碑,为宋名词人秦观所书,碑阴又有《鲁公仙真记》,为米芾撰文并书丹。据考证,费县境内鲁公墓及鲁公碑,一是费县方城镇颜林村,有颜真卿、颜杲卿墓葬(所葬者是否二颜,尚有争议)石碑数幢。颜真卿故里孝悌里有后人为纪念二颜修建的双忠桥一座。

北宋时期,这里建鲁公祠,后倾圮。颜真卿十一世孙颜安上出钱在费县城东重建。元大德11年,重修诸满二颜庙,改诸满里为忠义乡。立碑,碑阴有《重修两颜公庙记》,现碑不存,碑文载《陋巷志》。

明代,山东布政使司左参议邵以仁为二颜立碑,亲撰碑文。今碑已毁,文载《费县志》。 3、沂南常桑杭及颜氏谱碑:清乾隆24年(1759年)所修的《颜氏兰山支谱载》载,琅琊临沂颜氏族人“迁居沂州府兰山县长桑杭”(即今沂南县常桑杭),现常桑杭存有一幢清乾隆33年(1768年)建立的“颜氏谱碑”,有人考常桑杭一支系颜思鲁三子颜勤礼之后,为颜真卿嫡裔后代。至今仍有颜性聚居较多,当为颜氏家族后裔居住地之一。

4、长安的颜氏家庙及颜真卿墓:据《旧唐书·颜真卿传》:“贞元元年间,陈仙奇使护送颜真卿丧归京师。”唐,殷亮撰《颜鲁公集行状》:“(贞元元年)十一月,付葬万年县凤栖原之先茔”。宋留元刚编《颜鲁公年谱》所记与《行状》同。

颜杲卿殉难后,葬于东都(洛阳),后其子泉明觅得其尸,归葬于长安。 颜氏有家庙,据《颜氏家庙碑》载,系颜惟贞死后就故宅改建(此故宅始自颜师古,在长安敦化坊),碑后额特有一小段文字说明:“高祖记室君(颜思鲁)国初居此宅,虢州君舍人君侍焉,堂今置庙地……后堂……今充神厨。

少保君堂,今充斋堂,厅屋充亚献终献斋室。”然此家庙,唐末已称颜鲁公庙。李复言所撰小说《辛公平上仙》载:“于是分兵五处,独将军于亲卫馆于郊野。”后长安鲁公庙似未重建。 5、河南偃师的颜鲁公墓:据《偃师县志》载:唐德宗贞元元年,宰相……颜真卿被李希烈杀害,葬于县东汤泉村南。

该地确有此墓,墓前石碑两幢,均系清乾隆年间立。 6、江苏句容的鲁公祠及颜真卿墓:鲁公祠原名颜坟庵,据南宋时期《景定健康志》、明代《弘治句容县志》载:颜真卿被害第二年,其二子奉诏护丧归葬后颜(今句容境内虎耳山),颜鲁公祠建在墓旁,祠堂遗址仍在。

关于颜真卿墓,据以上引资料共有四处,即今西安市凤栖原、费县颜林村、偃师汤泉村及句容虎耳山。然而费县墓,据其县史志办的人员研究,系属于招魂葬或衣冠葬,该地有此习俗,称“请空陵”。

葬偃师之说,出于米芾《鲁公仙真记》:有贾人至罗浮山,遇二道士,请其代寄家书,地址为“至洛都偃师县北小颜家”,及访之,则茔也,守冢苍头识其字迹为真卿所书,白公家人,家人开圹发棺,棺内已空矣。这是小说家之言,表明颜真卿已尸解仙去。清乾隆南巡时,遣官致祭,清人不敢表示怀疑。葬句容说亦有地方志为据,近又有人研究,可继续探讨论证,然而,仍以葬长安说为可信。

7、南京的颜鲁公祠:又名放生庵,位于六朝胜迹清凉山下。唐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以“帝王之德莫大于生”为题,向皇帝《乞御书题天下放生池碑额表》,表达他忠君爱国爱民之心,皇帝欣然依奏。次年颜真卿奉诏建放生池,南京五龙潭放生池亦为鲁公所建。

唐元和年间(806821年),后人建放生庵,祭祀鲁公。以后历代不断加以修 ,至今碑刻仍完好无损。现颜真卿纪念馆设在鲁公祠内,并向世人开放。 8、其他各地当时所建的祠堂,据文献记载有下属几处: (1)江西抚州:宋曾巩有《抚州颜鲁公祠堂记》,又周必大《归庐山日记》:“余见颜鲁公碑(指麻姑仙坛记)、鲁公塑像在祠堂中。

” (2)浙江湖州:上引米符文“元祐三年九月,途游吴兴,始睹郡人鲁公之祠”。 (3)陕西同州:宋唐重(见后之《颜鲁公奉使帖石刻上跋文:“重既摹公之像于蒲,绘而祠之”。 (4)四川之蓬州离堆:宋唐庚《离堆颜鲁公祠堂记》:“元符二年(1099年),余友强叔来尹是邑,始为公作祠堂于其(指离堆刻石)侧。

”离堆在今四川南部县。” (5)湖南祁阳浯溪元颜祠堂:这里是合祠,即颜真卿、元结的祠堂。宋许永《祁阳颜元祠堂记》记载南宋绍兴21年谒祠及观浯溪《中兴颂》摩崖刻石之事。今湖南祁阳已建以《中兴颂》为中心的旅游点。 (6)江西吉州:宋欧阳守道《吉州颜鲁公祠堂记》:“宋咸淳之四年(1268年)古勋孙君洙为州通判,创公祠堂于厅事之西”。

(7)河北正定:《正定县志》载,该县曾有一颜真卿、颜杲卿的双忠祠,今已不存。 此外,江西鄱阳县有颜范祠,合祠颜真卿与范仲淹。浙江吴兴市岘山有三贤祠,合颜真卿、苏轼、王十朋。海宁县有双仁祠,合祠颜真卿、颜杲卿。

河北旧元氏县(属大名)白石山有三颜祠,祀颜杲卿、颜真卿以及杲卿之子季明祔之。 这些祠堂,多已不存,虽然各地不一定都具备重修的条件,但山东陵县,如今以东方朔画赞碑为中心修建了一组建筑,名为文博苑,实同祠堂。

1985年6月完工,这座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的仿古建筑群,位于城西南古唐城下,内容包括正殿颜公祠等,保存的主要文物俗称颜子碑,全名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西晋文学家夏侯湛撰文,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碑为四面刻,碑阳、碑阴各十五行,左右侧各三行,每行十三字,碑正文均为大安楷书,阳额篆书、阴额隶书,碑文字大六公分,碑额字大十公分,共一千零七十三字,属国家一级文物藏品。

该碑唐天宝十三年(公元七五四)建于古厌次城(今陵县神头镇)的东方朔祠庙内,元代时迁至县城,现陵县文博苑内建双层飞檐六角封闭亭珍藏。整个建筑群琉璃金瓦盖顶,雕梁画栋,玉栏回廊,结构丰伟。人文遗产的保护与修复,这种办法值得参考。 (二) 碑刻部分: 1、由颜真卿撰文并且书写的。 (1)郭氏家庙碑:正(楷)书,原藏西安府布政司署。有碑阴,书34行,行书。

颜真卿自书官职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 (2)扶风夫子庙残碑:碑不全,仅存一石。正书。原藏陕西华州。自书官职仅存9字:“司员郎琅琊颜真卿书”。 (3)臧怀恪碑:正书,原立于陕西三元县臧怀恪墓前。

自书官职为“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 (4)麻姑仙坛记:正书,原碑在江西南城县,为大字本,后又有小字本传世,宋黄山谷以为庆历中一学佛者所书。

(5)宋璟碑:正书,原碑立于河北省沙河县宋璟墓前,不知何时倒入土中,明万历年间沙河令方思道掘出,熔铁贯断裂之碑。此碑为四面碑,两面一侧为碑文及铭均正书。另一侧名《碑侧记》,所记为宋璟轶事,约700字,亦正书,字较小。今《四库全书》本《颜真卿集》未收《碑侧记》。碑中自书官衔为“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 (6)八关斋会报德记:正书,原碑在旧归德府(河南商丘市)南门亭内。

碑文至清代,已毁没109字,因为唐会昌灭佛时,分遣御史至各地毁佛寺之碑,地方官凿坏若干字,使倒卧在地上。此碑之字,每个二寸见方,与《中兴颂》、《东方先生画赞》并为稀世少有之大楷。特为后世书家所重。自书官衔为“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 (7)元结墓碑:正书。元结为河南鲁山人,此碑先在青条岭(在县城东北30里),后所见拓本为鲁山李居来家所藏,碑文剥泐不少。

自书官衔为“今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 (8)李玄靖先生碑:为四面碑,正书。原藏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中。宋高宗绍兴七年五月,大风,折此碑。后人扶起。又不知何时毁去。今藏于玉晨观中之碑,乃是复刻。

较原文文字错讹者70余处。清代碑碎为20余片,有的用以垫床、支灶、砌地、铺阶,少量为民家供在书案。完整之字766个,缺839字,后得宋拓本,补其缺后重刻,以亭覆之。自书官衔,字已残缺,为“(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国柱”。

字已残缺。 (9)殷府君夫人碑:为四面碑,正书,字径3寸较八关斋碑尚大。原藏洛阳玉虚观,当时称道居寺(人或以为即道纪司)天王殿前。今碑文字不全,缺碑侧所书之字,又《颜真卿集》不载此文,无法校补。殷夫人为颜真卿姑母,玄宗开元25年卒,26年葬,此碑立于代宗大历末年,当时离夫人之死40年,颜真卿为湖州刺史,撰文并书。署名与其它碑不同,为“第十三侄男、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国柱、鲁郡公”。

又,碑文开头一句是“君号六定,琅琊临沂人也。”称姑为君,不称夫人,甚奇,直署其籍为“琅琊临沂”,较《扶风夫子庙碑》更为明确。可知《旧唐书·颜真卿传》称颜真卿为琅琊临沂人是有根据的。此碑宋时入土,清代才又出土。不知何以文字残缺如此之多。 (10)颜氏家庙碑:即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立之碑。正书,为四面碑,碑后额正书10行,共90字,碑于德宗建中元年七月初刻完。

八月颜真卿升迁太子太保,十月二子、三侄均封县男(五等爵最后一等),故又续刻此事于后。此碑虽是为其父亲立碑,实则上及族谱,下及子侄封爵,记述详细而有序,故后人称为家庙碑。碑中详记颜氏自曲阜迁临沂之人,谓“(颜)盛……青、徐二州刺史、关内侯,始自鲁居于琅琊临沂孝悌里。

”颜盛时(魏晋),地属琅琊华县,唐时华县已废,并入临沂,故颜真卿直书临沂。碑藏于西安府学,今已入西安市碑林。当中,因五代之乱,颜氏家庙毁坏,此碑倒于郊野,宋太平兴国年间,迁于府城。

自书官衔为“第七子光禄大夫、行吏部尚书、充礼仪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 (11)颜勤礼碑:正书,四面碑,存正书三面。原碑立于长安,宋元佑间石佚,1922年重出,现藏于西安碑林。颜勤礼为颜真卿的曾祖父,碑中言,颜勤礼的祖父颜之推始自南入北,为京兆长安人,但碑的开头,仍称颜勤礼为琅琊临沂人,可见颜真卿提到籍贯时,多称郡望。此碑字迹完好清晰,为颜真卿71岁时所书,被推为颜真卿楷书代表作之一。

(12)谒金天王神庙祠题记:正书。金天王为西岳华山之神,碑在陕西华阴《华西颂碑》右侧。题字四行,每行25字。字形较大,类于摩崖刻石。 (13)鲜于氏离堆记:正书。刻于四川今仪陇县新政镇离堆山伸出嘉陵江的山石上,为摩崖刻,共800余字,每字二寸余见方。清道光年间,吴梁杰访得于离堆崖下,只残存50字。 2、由他人撰文或命题,颜真卿书写的。

(1)多宝塔碑:岑勋撰文,颜真卿书,正书。额失拓,原藏于西安府学,今在西安市碑林。据宋赵明诚《金石录》言,多宝塔为僧楚金所造,中藏楚金手写《法华经》。此为颜真卿早年所写的碑,字较小,明王世贞评之为“结法尤整密,贵在藏锋,小远大雅。”自题官衔为“朝议郎、判尚书武部员外郎、琅琊颜真卿”。此碑书于肃宗天宝十一载,时年44岁。 (2)东方朔画赞碑:正书,四面碑,晋夏侯湛撰文,颜真卿书。

碑阴为颜真卿撰文并书写,极有史料价值。原碑存于山东陵县,因碑高一丈一尺二寸,自来拓碑者只能拓其下半,故下五截字迹模糊。今碑已另立,全碑清晰。自书官衔为“唐平原太守”。碑阳碑额为隶字,均颜真卿书。 (3)祖关:或称颜公书“祖关”二大字。

隶书。字径三尺余,据说颜真卿的隶书,除了东方朔画赞碑阴的题额外,仅存者为此二字。原题于江西吉安净居寺。寺内旧有颜真卿题名,后已失去。当时(代宗大历二年),颜真卿为吉州别驾。

而《唐书·颜真卿传》不载颜真卿为此官。清代翁方纲有诗咏之,其中有句云“:西江鲁公题石二,其一丙午(大历元年)匡庐阴。”今庐山题石,从未见金石家著录,想早已轶失。 (4)逍遥楼:三大字,正书,每字径二尺七、八寸,在广西临桂,鲁公一生未去广西,当是应当地人索书而作,题字年月已不可考。

(5)大唐中兴颂: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左行正书,为摩崖书,刻于湖南祁阳浯溪旁的山石上,其后刻有宋黄山谷跋文及七古长诗。

自谓“……请予赋诗,老矣不能为文,偶作数语,惜秦少游已下世,不得此妙墨,划之岩石耳。”但秦少游本已有写张耒之诗咏《中兴颂》的写本,中有句云:“水部(元结)胸中星斗文,太师(颜真卿)笔下龙蛇字。”评价极高。

因摹打次数过多,石已残缺,今当地已加以保护。 (6)干禄字书碑:正书,为两面碑,碑的下截段缺。干禄字为颜真卿伯父颜元孙撰,主旨在辨别字的规格写法与俗写法及通用字,因为唐代有以书法取士的一科,习摹干禄字熟,可以登科,故取名为“干禄”。

颜真卿诸碑皆大字,只此碑为小字。碑原在湖州,后翻刻于四川潼川,今唐大历刻石真本不传,所传为蜀本(唐文宗开成四年刻)。自题官衔为“第十三侄男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 颜真卿所书碑刻、石刻,今存者有人著录尚有数十种,我们考证仅有以上19种。

此外,近代发现的二种,即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在湖北襄阳汉水堤岸出土的《唐故太中大夫守新定郡太守张公墓志铭》及河南洛阳北邙山出土的《高夫人张氏墓志》,疑为伪刻(二墓志见《中国书法家鉴赏大词典》)。

(三) 书帖及其他墨迹: 1、书帖: (1)与郭仆射书:亦称《争座位帖》,草书,共七纸,原藏京兆安家,后有刻石,吴中复为吴兴太守,谓安刻不佳,又摹刻一石。又有米芾临本。所谓争座位,因郭子仪大破吐蕃归长安,诏百官,朝臣为兴道之会以欢迎之,这就有一个文武官的坐次问题,时郭英乂为定襄郡王,左仆射,他为了谄媚声势显赫的观军容使、宦官鱼朝恩,安排八座尚书的座位在鱼朝恩之下,颜真卿作此书,论郭英乂违反旧制。

因纸上作书,有小字添改处,不拘泥程式,书写极为自然。苏轼评为“信手自书,动有姿态。”今传世本,除了上面举出的两刻石、一临本外,尚有北京本、戏鸿堂本、嘉善魏氏本及关中本。今藏于西安碑林的为关中本。 (2)蔡明远帖:行书,传世为墨迹本、纸本,全文104字,曾为米芾鉴赏,今《颜真卿集》中收有其文。

(3)刘中使帖:亦称《瀛洲帖》。行书,共41字,墨迹本,蓝笺本,宋《宣和书谱》曾著录,《颜真卿集》中有其文。 (4)送刘太冲序:行书,一页,163字,《宋宣和书谱》、米芾《书录》著录,墨迹本,纸本,罗振玉有影印本。《颜真卿集》中有其文。 (5)竹山堂联句帖:真书,298字,字较大,墨迹本、绢本,或谓系旧临本,故有人认为非颜书。

此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颜真卿集》中有此联句诗。 (6)江外帖:草书。收于《三希堂法帖》中。未知来历,颜集中亦无此文。 2、其他墨迹: (1)祭侄文:行书(行草),墨迹本、麻纸本。

因其中有涂改之处,或称祭侄文稿。此稿之书法,为历来书法家所称赞。此件曾藏于宣和内府、清内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元代鲜于枢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二”(第一为王羲之《兰亭序》)。 (2)朱巨川告身:正书,告身实为任官之凭证。

需经过数道手续,然后上门下省、给侍中读之,黄门侍郎省之,侍中审后,然后授旨而奉行。告身上有小字观者、省者、审者的官员名字。告身全文,及“奉、如右、牒到奉行,年月日”,均用大写书写,当时多求善书法者书写。朱巨川两《唐书》无传,赖此告身知名于世。此告身不详其流传来自何处,米芾《书史》谓从灌园人手中买得。因直书于绢纸,比刻于碑上者更能显示颜真卿书法的本来面目。 (3)颜真卿自书告身:正书。

此告身《宣和书谱》及米芾《宝章待访录》均为著录,卷尾有南宋米友仁鉴定跋,明董其昌刻于戏鸿堂帖中。后二告身均收藏于乾隆三希堂中。 (4)颜鲁公奉使帖:行书。有唐重跋,为正书,后刻石,藏于陕西同州府学。

这是在颜真卿被李希烈拘禁后所书,类乎遗嘱。帖的最后为两句诗:“人心无路见,行事只知天。”《墨林快事》对此有评语:“丁此遇而后完大节于八十之年,公即无心以自表暴,而天若有以就之,又何恨乎!”唐重曾为建祠堂以贮存。

金兵破永兴军(今西安市)时,唐重殉难,不知此石流落何处。 (5)裴将军诗:单刻帖,草字,另有墨迹本,似据此帖摹成。《颜真卿集》中虽收有此诗,然帖不见于北宋著录。疑书者伪托颜真卿之名。 按,《颜真卿集》中,所作墓志铭尚多,应该有一部分为他所书写。

又集中所收帖文甚多,多数为百字以下的短帖,是否有原件及刻石存世,我们简陋,无资料可据者未予考证。黄本骥编颜集时,谓宋蔡绦《铁围山丛谈》记载,宋徽宗宣和内府藏颜真卿书碑刻拓本及真迹,有800多件,恐怕未必都是颜书。

黄本骥时,谓拓本和真迹有70余种,观其外籍《书评分论》,其中亦真伪交杂,且当时未必全存。《中国书法全集·颜真卿》卷内收52种,比较接近真实,然亦杂有后人摹写者。我们只举出30件,主要原因即不敢以讹传讹。 (原载《翰墨忠烈颜真卿》,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本文重新略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