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刘海清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学科怎么办

2017-11-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面对新媒体冲击,传媒学科建设的前景在哪里?日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通过主动增设教学内容.建设网络在线课程(即MOOC).打造"融媒

    面对新媒体冲击,传媒学科建设的前景在哪里?日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通过主动增设教学内容、建设网络在线课程(即MOOC)、打造“融媒体产业与艺术”专业群等方式,建设新媒体环境下的传媒学科教学,再度引发人们对大数据时代新媒体不断冲击下传媒学科发展前景的思考。

    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媒体融合”来临,“专业融合”脚步也紧随其后。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通过增设课程等方式,融合现有的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4个专业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增加新媒体教学内容,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传媒学科教学建设添“砖”加“瓦”,以期打造新型传媒学科教学模式。

    一方面,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社会需求,直接增加开设相关课程。2016年,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各专业就增开了新媒体风险传播、融媒体节目制作、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社会化媒体营销、媒介事件研究等课程,主动适应媒体生态变化,结合教师个人的学术研究所长,在课程设置上做出调整。

    另一方面,在原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新媒体产业生态和艺术特性等内容。“以核心课程为主,新媒体内容为辅”,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吴青青说,每个专业都有一些教育部要求的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不能随意、频繁变更,课程名称可能是不变的,但是任课教师在实际授课中都会增加相关内容,以对接社会媒体的发展变化,满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需求。

    改变思维适应高效教学

    “新的学科教学给老师带来的压力其实更大。”吴青青说,新媒体迅速发展和媒体融合趋势,对于高校管理和教师的要求应该更高,学生是在这种媒体环境中成长的,他们是自然适应的。高校管理和教师个人的教学活动,都需要主动适应新媒体变化,提高新媒体素养。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即是挑战,也是机遇。

    福建师范大学近年来大力建设网络在线课程,正是高校教学面对新媒体环境的主动应对,它不仅完全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MOOC强调开放学习、自主学习、微型学习和移动学习,可以是完全开放的教学状态,网络直播的同时大家可以讨论课题、交换笔记、线上提问等。

数据显示,中国大学MOOC课程上课人数最多的一门课纪录为5万人,以平均每个班50个人计算,5万人的课堂相当于1000多个班级,互联网在提高教育的效率方面确是让人咋舌,但面对如此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和思维方式,传统教师队伍应该如何应对?

    “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思维定式,重新构建课程结构、精心组合课程资源,适应开放授课、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变化。”吴青青表示,教师一方面是要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变化;另一方面要主动重视、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学生也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开放学习和移动学习的良性效果才能得以体现。

    提升专业建设打造新型人才

    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发展,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融媒体产业与艺术”专业群就是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专业建设和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结晶。

它的基本建设思路是,前瞻未来媒体的融合发展,紧密结合媒介化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打破专业壁垒、媒介区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多专业知识和新型媒体技术素养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以提高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度。

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专业资源,打通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区隔,全面整合各专业的优势,对专业群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打造传媒内容生产类、传播技术类、运营管理类等三大课系适应媒体融合形态下的市场人才需求。

    “融媒体产业与艺术”专业群建设目标可以概括为“五个一”建设目标,即一套融媒体专业群特色凸显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个紧密对接融媒体产业链的专业课程体系;一支专兼结合的融媒体产业“双师双核”型教师队伍;一个与融媒体产业业界密切融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一种融媒体产业专业群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模式。

    “新媒体环境对传媒学科建设不是‘逆水行舟’的困境,如果善于借力,传媒学科将会‘水涨船高’释放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吴青青说,做到这一步,传媒学科宏图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