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航海家卫温 他去台湾做了什么

2017-07-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卫温这个人物是东吴时期的将领,说起他的故事,和战场杀敌建功不同,他虽然身为将军,不过他的主要成就,在于他航海到了台湾,和当地人民建立文化交流,他的航海为台湾人民带去新进的文化,促进了两地感情建立,卫温 (?——231年),三国时东吴将领,曾任将军职.230年(黄龙二年),东吴皇帝孙权命他与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台湾).亶州.虽未找到亶州,却在台湾停留近一年.回来后,以“违诏无功”入狱被杀.此后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同大陆的联系逐渐密切,开始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古代夷洲,就是今天的宝

卫温这个人物是东吴时期的将领,说起他的故事,和战场杀敌建功不同,他虽然身为将军,不过他的主要成就,在于他航海到了台湾,和当地人民建立文化交流,他的航海为台湾人民带去新进的文化,促进了两地感情建立,卫温 (?——231年),三国时东吴将领,曾任将军职。230年(黄龙二年),东吴皇帝孙权命他与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台湾)、亶州。虽未找到亶州,却在台湾停留近一年。回来后,以“违诏无功”入狱被杀。此后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同大陆的联系逐渐密切,开始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古代夷洲,就是今天的宝岛台湾。根据近代考古发掘,在台湾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如台北市园山贝家出土的石斧、石镕;台南县出土的黑陶,高雄市出土的彩陶,质地、形状同大陆东南沿海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十分相似,特别是一种几何形花纹的陶器,和福建一带的原始文化有着相同的特征。这充分表明了台湾和大陆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但是这都是根据考古发现的,而三国时代吴国卫温等开发夷洲却在史书上有着较详细的记载。

卫温的死亡比较冤枉,因为卫温原本奉孙权的命令去台湾征召士兵,可是卫温带领万人去到台湾因为水土不服,疾病衍生,最后只有几千人返还,不但没有征召到士兵,而且还损兵折将,孙权大怒,身边又有小人进言,最后卫温被孙权所斩,一个落后的"夷州",孙权听说夷州有数万家,可以补充民力,从而扩大兵额。于是,在黄龙二年(230)春,派将军卫温与诸葛直将甲士万人前去夷州。当时的督军陆逊、大夫全琮等人,极力劝谏。以为:"恒王创基,兵不一旅。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不当远涉不毛,万里袭人,风波难测。又民易水土,必致疾疫,欲益更损,欲利反害。且其民犹禽兽,得之不足济事,无之不足亏众。"陆逊等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孙权不听。结果此行造成了军士病死者十之八九,只得数千人而还。

黄龙三年,孙权虽觉出师无益,但是仍然妄杀大将卫温、诸葛直。孙权为人是非常要强的,也是很要面子的.从当时孙权妄杀卫温二人,就可以看出,孙权对臣下议论的猜疑与强烈的自尊感。所以,也养成了成功的果实归属自己、失败的原因皆怨他人的心理。其实,孙权一直生活在兄长的阴影之下,基业毕竟不是自己打下来的,所以,也常怀疑下面有人说他是坐享其成。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变相的对自我能力的质疑.孙权后期军事方面没有多大进展,听信小人之言,妄杀臣下,其根源也是他的猜疑在作怪。

卫温和诸葛直都是东吴将领,同被赋予了出使夷洲的任务,两个人感情十分深厚,历史记载公元230年,也就是吴国黄龙二年,孙权派大将卫温和诸葛直领兵一万去开发夷洲。经过充分准备,卫温和诸葛直组成了一支有三十余艘船的队伍,带着足够的食物和淡水,率兵士一万,扬帆出海,浩浩荡荡,开始去寻找夷洲。

经过日夜航行,数月之后,按照《禹贡》上的记载,他们终于到达夷洲。人马刚上岸,还没来得及欣赏岛上风景,岛上的高山族居民即击鼓聚集,纷纷拿着长矛、弓箭、本棍冲了过来。卫温和诸葛直赶紧叫士兵迎击了高山族人,虽然勇敢厮杀,但他们的兵器落后。这时候,吴国士兵使用的都是铁甲、钢盔,而高山族人用的长矛都是用兽角制造的,箭头是用青石做的,又没经过训练,抵挡不住吴军的攻势,结果纷纷后退。

卫温和诸葛直刚到夷洲便遭到高山族部落的攻击,不过之后发生了扭转,高山族人退去后,卫温鸣金叫士兵不要追赶,就地扎起营寨。他和诸葛直在帐中商议如何消除误解,与土著人建立友好关系,完成吴王交付的任务。正在这时,士兵前来报告说有高山族代表求见。

于是两人赶紧出帐迎接。交谈中才知道高山族人以为他们是强盗,才奋力抵抗的,现在按照当地习惯,打败方要派人到对方道谢,赠送礼物,算是和解。卫温、诸葛直马上说明他们的来意,并派代表带上礼物回拜。

卫温等人开始在夷洲住了下来,帮助高山族人耕种,并教给他们农业生产技术和铸造技术,和高山族人相处得非常友好,但是由于水土不服,许多吴军士兵生了病,高山族人热情帮助他们医治。由于他们的医疗水平也比较落后,吴军所携带的药物也使用完了,病死的人越来越多,卫温和诸葛直商量后做出决定,返回吴国,有的高山族人愿意跟他们一同去吴国,于是卫温、诸葛直和夷洲高山族人洒泪作别,带着数千吴国士兵和高山族人回到吴国。

从此;夷洲和大陆的经济、文化往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吴国开发夷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卫温为什么会去台湾呢?前面说了是孙权的命令,孙权真的只是为了去扩充兵力吗?孙权派卫温去台湾的真相又是什么呢?原来是为了“仙丹”,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正式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吴国领地处长江以南,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沿海渔盐丰富,江海之上水运发达,商业兴旺,经济繁荣,但是它的土地面积要比蜀、魏小,本土又是湖泊纵横,陆路交通不便,吴主孙权久有继承父兄之业,重振兴室的宿愿,但是如何扩大领土,向外发展呢?

北面魏国雄据中原,势力强大,自己的实力不及;西面蜀国,虽然在221年陆逊率东吴精兵,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大败蜀军,之后刘备病死白帝城,但是蜀相诸葛亮辅助17岁的刘禅承继帝位,励精图治,不拘一格任用人材,平定南中,七擒孟获,国内安定。自己无力吃掉蜀国。这些事情很使孙权烦恼。一天退朝后,他和大将诸葛直谈论历史,说到了秦始皇入海寻仙的事。

不要以为卫温下夷洲是一个传说,这件事是有史料记载,1780年前卫温率船队远航台湾并在当地进行开发经营的史实,不但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同时,对加强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和感情融合,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史料记载“夷州在临海郡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父,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好以为饰也。”沈萤《临海水土志》

1780年前的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万余人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船队从章安(今台州市椒江北岸)启程,在台湾的南部登陆。这是正史上关于台州与台湾海上直航的最早记载,是大陆与台湾交往的最早且最大的历史事件,可以说是两岸关系的开端。卫温从台州远航台湾1780周年,可以说是台州港口与台湾本岛海上直航1780周年,是台州与台湾交往1780周年。

他还说,这一海上航行事件,比郑和下西洋(公元1405年)早1170多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公元1492年)早1260多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这样的重大历史事情发生在台州,是台州历史、特别是台州对台关系史上十分难得的世界性文化遗产。挖掘、开发并利用这件“台台”交往历史事件,对于确立台州在祖国大陆与台湾首航的地位,对于提升台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对于推进台州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010年“卫温从台州远航台湾1780周年研讨会暨首日封发行仪式”在北京举行。

这次研讨会由中共中央党校“‘台(州)台(湾)’海上直航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和台州市共同举办。台州市台办主任柯善辉参加了研讨会并在会上致辞。

柯善辉说,台州一直是对台工作的重要前沿。一是台州在台湾的同胞多。目前,在台湾岛内的台州籍同胞多达20万人。二是地缘相近。台州港大麦屿港区距台湾基隆港只有163海里,两岸渔业交流历史悠久。2009年7月7日,大麦屿港区在浙江省7个可直航港口中率先实现了与台湾的海上客运直航,在大陆68个对台海上直航的港口中是继厦门、上海、汕头、福建湄州岛之后的第五个直航台湾本岛的港口。三是台州天台山还是济公活佛的故里,台湾同胞信仰济公,以济公为纽带的两岸民众交流十分活跃。

史料记载卫温和诸葛直因为出使夷洲(台湾)无功而返被杀,真相又是什么呢?其实卫温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是关键,“三年春二月,遣太常潘濬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卫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吴主传第二》

卫温在返回吴国后,与同行的诸葛直一同因“违诏无功”被杀,进一步增加了“卫温下夷洲”事件的疑问。以两人被杀之结局看,肯定是没有完成吴主所布置的任务。那么,卫温、诸葛直到底渡海的目的地是什么地方,又计划干些什么?

目的地的问题。在大多数谈论台湾的文章中,常多引用其中“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dan)洲“一句,但很少引述后文。“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数千人还”。

大概一个暗示“寻药”,一个明示“掳掠说”,但本人更倾向于“寻药说”。《资治通鉴》的确明确引用了陆逊等人的谏言,谏言中反对去掳掠,并陈列理由,言其利弊。要知,陆逊、全琮,皆是吴国重臣,但是结果是“吴主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