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游泳需谨慎 淹溺是夏季大意者的死神

2018-01-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淹溺又称溺水,是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水充满呼吸道和肺泡引起缺氧窒息: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

淹溺又称溺水,是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水充满呼吸道和肺泡引起缺氧窒息;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最后造成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而死亡。淹溺的后果可以分为非病态、病态和死亡,其过程是连续的。淹溺发生后患者未丧失生命者称为近乎淹溺。淹溺后窒息合并心脏停搏者称为溺死,如心脏未停搏则称近乎溺死。

溺水者面部青紫、肿胀、双眼充血,口腔、鼻孔和气管充满血性泡沫。肢体冰冷,脉细弱,甚至抽搐或呼吸心跳停止。 轻者,落水时间短,口唇四肢末端易青紫,面肿,四肢发硬,呼吸浅表。吸入水量2ml/kg时出现轻度缺氧现象。重者。如吸水量在10ml/kg以上者,1分钟内即出现低血氧症。落水时间长,面色青紫,口鼻腔充满血性泡沫或泥沙,四肢冰冷,昏睡不醒,瞳孔散大,呼吸停止。  

1.干性淹溺

喉痉挛导致窒息,呼吸道和肺泡很少或无水吸人,占淹溺者的10%~20%。人入水后,因受强烈刺激(惊慌、恐惧、骤然寒冷等),引起喉头痉挛,以致呼吸道完全梗阻,造成窒息死亡。当喉头痉挛时,心脏可反射性地停搏,也可因窒息、心肌缺氧而致心脏停搏。所有溺死者中10%~40%可能为干性淹溺(尸检发现溺死者中仅约10%吸入相当量的水)。

2.湿性淹溺

人淹没于水中,首先本能地引起反应性屏气,避免水进入呼吸道。但由于缺氧,不能坚持屏气而被迫深呼吸,从而使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阻滞气体交换,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呼吸道内的水迅速经肺泡吸收到血液循环。由于淹溺的水所含的成分不同,引起的病变也有差异。

发生干性溺水的时候首先会出现口唇发干、呼吸困难、颜面肿胀,嗜睡、倦怠等症状,接着接着就会出现昏迷、窒息甚至溺亡。严重的情况下会因为喉头痉挛、声门关闭,脑部缺氧致脑水肿,窒息后反射性恶性心律失常,最后心跳停止。

干性溺水(Dry drowning)的重点是喉部痉挛造成急性窒息,因为气道的开口被封闭了,所以肺内几乎没什么进水。

由于吸入的液体刺激气管粘膜或冷水刺激皮肤,导致喉头部位产生痉挛,结果声门关闭,为防止肺部进水而出现窒息,导致活体进入缺氧状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肖水芳表示,通俗一点说,“干性溺水”就是自己屏气时发生喉头痉挛,空气和水都无法进入,实际上是自己把自己憋死了。

溺水者面部青紫、肿胀、双眼充血,口腔、鼻孔和气管充满血性泡沫。肢体冰冷,脉细弱,甚至抽搐或呼吸心跳停止。 轻者,落水时间短,口唇四肢末端易青紫,面肿,四肢发硬,呼吸浅表。吸入水量2ml/kg时出现轻度缺氧现象。重者。如吸水量在10ml/kg以上者,1分钟内即出现低血氧症。落水时间长,面色青紫,口鼻腔充满血性泡沫或泥沙,四肢冰冷,昏睡不醒,瞳孔散大,呼吸停止。  

人淹没于水中,本能地引起反应性屏气,避免水进入呼吸道。由于缺氧,不能坚持屏气而被迫深呼吸,从而使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阻滞气体交换,引起全身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呼吸道内的水迅速经肺泡吸收到血液循环。由于淹溺的水所含的成分不同,引起的病变也有差异。   

游泳前的安全工作一定要做好,切记热身运动,以防腿脚抽筋,下面是有关游泳的安全事项,是预防溺水的关键。

1.下水时切勿太饿、太饱。饭后一小时才能下水,以免抽筋;

2.下水前试试水温,若水太冷,就不要下水;

3.若在江、河、湖、海游泳,则必须有伴相陪,不可单独游泳;

4.下水前观察游泳处的环境,若有危险警告,则不能在此游泳;

5.不要在地理环境不清楚的峡谷游泳。这些地方的水深浅不一,而且凉,水中可能有伤人的障碍物,很不安全;

6.跳水前一定要确保此处水深至少有3米,并且水下没有杂草、岩石或其他障碍物。以脚先入水较为安全;

7.在海中游泳,要沿着海岸线平行方向而游,游泳技术不精良或体力不充沛者,不要涉水至深处。在海岸做 一标记,留意自己是否被冲出太远,及时调整方向,确保安全。

溺水急救有技巧,不同的溺水程度有着不同的急救方式,过犹不及,恰到好处的救护更能帮助溺水者拖延救治的时间甚至恢复得更好。

1.清醒,有呼吸有脉搏:呼叫120,陪伴,保暖,等待救援人员或送医院观察。  (干性淹溺,肺内无水或少量水)

2.昏迷(呼叫无反应),有呼吸有脉搏:呼叫120,清理口鼻异物,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密切观察呼吸脉搏情况,必要时心肺复苏。(溺水时间短,干性淹溺,肺内无水或少量水)

3.昏迷,无呼吸有脉搏:类似“假死”状态,患者可能喉痉挛,无呼吸,脉搏微弱濒临停止,此时仅仅给予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脉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强。恢复呼吸后,可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溺水时间短,大多为干性淹溺,肺内无水或少量水。少数为湿性淹溺)

4.昏迷,无呼吸无脉搏(心脏骤停):即刻清理口鼻异物,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压(Compression),即采用传统的A-B-C心肺复苏急救顺序。切记同时呼叫120,并持续复苏至患者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溺水时间长,部分为湿性淹溺,部分为干性淹溺)。

只有弄清急救方法,在危急之中才能以正确的手段救护溺水者。

网上关于干性淹溺的新闻很少,只有两篇,以下是与干性淹溺有关的新闻报道。

文中说“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位10岁小男孩,和妈妈一起在泳池玩了一天,两个人走路回到了家,小男孩洗了个澡,之后说很困,就睡起了午觉。1个小时后……妈妈看出小男孩完全变了样。于是开始一遍遍的叫小男孩的名字,可是男孩没有了任何反应。男孩的脸上被好似海绵一样的白色泡沫覆盖,在床上就这样溺死了。”    而在另一个案例中,一位儿童落水被母亲很快救出,看起来没有不妥,回家几小时后,其母亲发现孩子发热昏睡,送医院检查,医院诊断为干性淹溺,文中赞扬是母亲的直觉让孩子免于危险境地。

那么这两条信息都提到了一点——干性淹溺,那么干性淹溺是否真的会导致上述结果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干性淹溺与湿性淹溺相似,都是由于大脑缺氧而导致的,只不过干性淹溺是因为大脑察觉到呛水而强行命令身体关闭气管,而湿性淹溺则是水进入肺部导致窒息,两者从病因上来说区别并不大,干性淹溺是不可能导致上述结果的。那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呢?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概念——二次淹溺。

但也有少量患者,在被施救上岸后,肺内仅仅吸入少量水的情况下,表面看来其早期意识状态、呼吸、氧合、循环均无明显异常,却在随后的数小时甚至72小时后发生严重呼吸窘迫甚至危及生命,被称为“二次淹溺”,实质为一溺水后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目前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水进入肺内破坏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关。

说是淹溺,其实与淹溺的关系究竟如何没人知晓。目前初步估计得出的原理是在水在之前淹溺时进入身体以后,与肺部表面或身体其他部位(比如气管)发生了病理性变化,导致肺部无法呼吸到新鲜空气从而引起的窒息。二次淹溺的概率非常的小,特征较为明显,基本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越来越困难,而且一定出现在溺水之后,只要在溺水后及时上医院诊断,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淹溺状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