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地震后的家乡 山村女教师与她的爱心花椒

2017-08-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4年8月6日,山村女教师康宏韦华(康康)在云南鲁甸地震后三天,回到家乡龙头山镇.她眼前一片废墟,几经搜寻,终于找到一棵樱桃树,那颗樱桃树下是她的家.而更多人却没有她幸运,因为满山的花椒树使他们无法确定哪棵树下是自己的家.云南鲁甸地震后,龙头山镇人民政府的大楼遭重创.作为龙头山镇的主要经济作物,花椒是当地农家一年生计的重要来源,丰收时节,甚至外出打工的人也会赶回家采摘花椒.花椒几乎成了当地人复杂情感的一种集合体.“我虽然生长在龙头山镇,但我只当花椒是普通佐料,可有可无.这场天灾却让我和花椒结

2014年8月6日,山村女教师康宏韦华(康康)在云南鲁甸地震后三天,回到家乡龙头山镇。她眼前一片废墟,几经搜寻,终于找到一棵樱桃树,那颗樱桃树下是她的家。

而更多人却没有她幸运,因为满山的花椒树使他们无法确定哪棵树下是自己的家。云南鲁甸地震后,龙头山镇人民政府的大楼遭重创。

作为龙头山镇的主要经济作物,花椒是当地农家一年生计的重要来源,丰收时节,甚至外出打工的人也会赶回家采摘花椒。花椒几乎成了当地人复杂情感的一种集合体。

“我虽然生长在龙头山镇,但我只当花椒是普通佐料,可有可无。这场天灾却让我和花椒结下了不解之缘。” 34岁的康康说。

在震区,康康随着志愿者们在食堂做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目睹着志愿者们不眠不休,她第一次萌发了“我们的家乡我们不爱谁来爱”的念头。

2014年9月,在云南省团委的支持下,康康和鲁甸茨院中学的其他四位老师组建了一个助学团队“鲁甸能量源公益志愿团队”,开始不停穿梭于鲁甸县所有偏远山区的学校,开展各种各样的公益助学活动,为学校连接物资、为贫困的学生发放助学金。

随着救灾节奏的深入,物资逐渐撤出灾区,能够发放的物资越来越少了,而且发放物资也只是能够解决灾民的暂时性的问题。从长远考虑,康康开始想,助学团队到底该做什么,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

“我经常跟家长通电话。一些家长说,孩子的事不清楚,自己已经十年没有回家了。学生们当然希望父母陪在身边,但每到过年,我们盼望父母回来,又不希望他们回来,因为回来两三天,又走了。”康康说。

父母如果不外出打工,孩子们就没有生活来源。怎样才能让家长留下来,康康想到了龙头山镇种了十几年的花椒。她指着一张照片说:“90度的坡上种着花椒,其他能种的地方他全种上了,这说明花椒对这个农户家庭非常重要。”

花椒是一个可以深挖的产业,但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她没有做生意的经验,不知道如何让花椒走出大山。康康向她所认识和能联系到的公益组织求助,“每遇到一个外地公益组织,我都跟他们说你们做一下花椒吧,因为这个花椒对当地老百姓来说很重要,如果说花椒能卖一个很好的价格,那么就可以解决当地很多问题。”

由于花椒质量轻、需求小的特性,康康的诉求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与此同时,几个山村教师也初尝了公益之路的辛苦,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兼顾课堂,而且没有技术和资金来源,难免有些吃不消。

“虽然家人不理解、不支持我们的助学工作,但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五个老师说,如果资金不足用自己的工资来做行不行。” 康康回忆道。

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填补助学是不可持续的。2015年5月,团队在没有任何预兆的前提下解散了,剩下康康一个人。康康很迷茫,“我曾经想要退缩,是不是该安安稳稳上课,公益的事还做不做?”

7月,龙头山花椒开始成熟,空气中弥漫着“生命的味道”,成百上千的龙头山人开始在自己山间的花椒林里摘花椒。

做花椒的念头重新浮上康康的心头,且越来越强烈。“我想要做花椒,我不知道它的未来走向哪里,不知道它能走多远,但即使没有人、没有资金、没有其他支持的情况下,我也要凭着勇气开始。”康康说。

作为龙头山镇10年来返乡工作的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康康已经是当地最高学历了。她却自嘲除了教“思想品德” 什么都不会做,甚至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也不会用淘宝购物。

在公益界朋友的帮助下,康康决定在微信上成立鲁甸爱心花椒认购群。微信群从几个人、二十多人发展到现在200余人,康康在群友“梦冰”的帮助下,还建立了鲁甸爱心花椒微店。

康康说自己是电商小白,物流、包装、质量控制一道道的难题摆在眼前,经常彻夜难眠,微信群的好友纷纷为她出谋划策,理顺了从收购到配送的整个流程,让鲁甸龙头山镇的花椒走进了北京、上海、广东、黑龙江、河南、河北等全国各地。

在2016年1月23日举行的“一个花椒带来的思考”的沙龙上,康康留下了感恩的眼泪,这是她与群内诸多好友的第一次会面。

“在朋友们的支持下,花椒卖出了400多斤,但是我想问在座朋友,你们买那么多花椒真的需要吗?从你们日常生活上讲,可能不需要,但是你们为了支持我还是买了,这个事让我很愧疚。”康康说。

“其实,我购买花椒没觉得是在献爱心,这是一个公平贸易的过程。没有中间环节,我品尝到了来自鲁甸无污染的花椒的味道,特别好。” 索尼公司企业社会责任部职员张女士说。

康康一心一意只想做花椒,因为这是龙头山镇老百姓的生计,然而花椒的需求量有限,她没有资金大批量囤货,因此花椒推行到10月的时候,实在推不动了,还在任初中毕业班主任的她觉得花椒的事业再次超出了自己的极限。

无奈之下,康康听从了群友的建议,在微店中增加了另一种鲁甸的特产——丑苹果,一种味道清甜却“长相丑陋”的苹果,意料之外,苹果广受欢迎,不少人大呼“找到了儿时苹果的味道”。

苹果给花椒带来一线生机。不少多人觉得苹果好,购买苹果后被邀请进花椒群,康康会把爱心花椒的故事讲一遍,不少人买苹果的同时也会买花椒。

丑苹果很快脱销。康康又为小店增加了新产品——天麻。为了保证天麻品质,她从家开车到离鲁甸县城170多公里左右的天麻产地考察。她说:“寻找天麻那天是我几个月以来最愉快的一天,因为可以追本溯源,用心做好农产品。”

在23日参与沙龙的嘉宾中,有品牌策划师、产品营销经理、公益媒体人,他们从品牌包装、销售渠道以及发展模式等多角度帮助康康构想鲁甸花椒的未来出路。不少人指出应该从产品出发,将生长在1700米左右的好花椒的功用充分开发,让它走进千万家庭。

花椒产季已过。如何维系花椒的产品链,是康康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但更让她棘手的反倒是人才的欠缺。她将偏远的山村居民形容成“386199部队”,也就是充满了妇女、儿童和老人,真正的劳动力还是流向了城市,大学生碍于乡村交通闭塞、信息不发达、缺乏就业岗位,也不愿意回乡。

“如果一直是我一个人在坚持,迟早要累趴。我也想过找大学生帮忙,但一谈起工资,我就无法保证。” 她说。

2015年10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南都基金会、香港乐施会三家基金会走进鲁甸,旨在支持本地的公益机构发展。为了解决人才问题,康康努力向基金会提出申请。

“可能再过一个月左右就会有项目下来,支持我的团队,以花椒为例,培训鲁甸的返乡青年,带领当地老百姓以电商模式把鲁甸本地好的农产品卖出去。” 康康说。

康康认为,灾区要想发展起来,你给它捐赠多少物资,捐赠多少款项,它永远是处于一个输血模式,如果它能够有东西卖出来,这本身是一个劳动过程,也是一个自力更生的过程,灾区要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造血功能。

“做公益我越来越开心,一个人一辈子遇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容易。做公益成为我人生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我从来不是生活的主角;但从地震后之后,公益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成为我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感谢花椒赐予我如此奇特的生命体验。”康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