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民间 赵二舍铲朝:赵光义在民间为何是个混蛋形象

2017-08-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文金何二皇帝赵二舍和八贤王的金锏,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局面.当实力狂奔出圈的时候,民间体系会用口口相传的演义,继承天道,用以平衡和对抗庙堂的狂

金何二皇帝赵二舍和八贤王的金锏,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局面。当实力狂奔出圈的时候,民间体系会用口口相传的演义,继承天道,用以平衡和对抗庙堂的狂野。

说起赵二舍,年轻人可能一头雾水,不知这是何方神圣。不过听过戏剧的老年人都不陌生,赵匡胤的那个兄弟嘛,他铲朝夺了他哥的天下嘛。

舍是舍人的意思。清朝之前,这称呼还广泛活跃在社会的口语词汇里。西周之时,这是一个官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舍人已经成为贵族门下的私官之称了。相传吕不韦门下食客几千,都可以把这些人称为舍人。及至到了宋元时期,舍人更进一步由贵族向民间扩散,一般的土地主和小财主家的,渐渐也敢自称舍人了。

《红楼梦》里,贾链排行老二,就被称为贾二舍,第六十五回就是贾二舍偷娶尤二姨。舍人这个称呼,先是官称,其后逐渐演变成了对权贵子弟的代称。

赵二舍的称呼,如今只保留在豫剧和晋剧的一些戏剧,以及北方地区的评书里。晋剧里有《赵二舍登基》,豫剧也有《赵二世登殿》。在民间,人们普遍以为赵光义是老二,所以才有了二舍的俗称,更因为后来他登基做了皇帝,于是便以讹传讹又成了赵二世。不过赵二世的说法太不严谨,虽然他继承了皇位,但他跟赵匡胤是兄弟而非父子。《说文解字》有明确的解释:“父子相继为世。”

即使是俗称赵二舍,其实也不对。赵匡胤上面还有一个早逝的哥哥,所以赵光义排行老三,严格来说,他应该被称为赵三舍。然而皇家的事情,民间又怎么知道?在长子继位的传统观念下,人们以为当皇帝的赵匡胤肯定是老大,那赵光义就是老二了。

中国近现代的戏剧,是从元杂剧转化继承的,所以赵二舍这个称呼有可能最开始就是从元杂剧里传出的。无论这称呼出自哪里,都是民间独有的。与史书上的称呼不同,这称呼不在故纸堆里,它活跃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中,它似乎一直是活的。就像“老关爷”、“朱洪武”、“唐明皇”这些称呼一样。这套民间独有的历史传承体系,与正史并行不悖。

豫晋地区的戏剧和评书中,赵二舍无疑是个反角儿,因为他搞政变夺了他哥赵匡胤的天下。不过民间没有用政变和谋反等词语,而是重新发明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词汇——铲朝。铲朝一词,带有鲜明的农耕文明特征。过去民间的多数人不识字,对庙堂文化并不了解。农耕时代的老百姓,他们平日里只跟庄稼和农具为伍,庙堂之上,也只知道官府和朝廷。当铲土和除草的工具铲子与朝廷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百姓就能清楚的明白其传递出的信息是什么了。

民间的道德伦理体系及其讲究名正言顺和善恶有报,然而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面对已经胜利当了皇帝的赵二舍,民间道德体系虽然对其铲朝行为很不屑,但也无能为力。怎么办呢?民间有自己的补救办法。于是,赵二舍身边的八贤王出现了。

戏剧和评书里,八贤王赵德芳的形象是高大正面的,他是一个“手持金锏,上管臣,下管民,皇帝头上管三分”的大忠臣。尤其在广为流传的杨家将评书里,八贤王总能在危难之时,搭救杨家。甚至在一出戏剧中,八贤王更是敢手持金锏登金殿,逼着赵二舍就范。

可以说,八贤王的形象,是民间道德体系对庙堂文化的一种企图心,一种反抗。别看你赵二舍当了皇帝,但你永远是一个昏君,别看八贤王赵德芳不是皇帝,但是作为开国皇帝的儿子,他的血统承继是名正言顺的,所以你赵二舍就该让他三分,这就是天道。身处庙堂的赵光义,违背了血缘继承的规则,在民间道德体系里就只能永远臭名远扬了。

其实,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八贤王也跟赵二舍一样,只是一个固有角色,真正厉害的,是八贤王手中的那根金锏。戏剧里每当危急时刻,八贤王总是带着金锏上殿,金锏亮出的那一刻,连赵二舍都浑身哆嗦。这根金锏,代表的正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在民间看来,当天道被人为扭曲的时候,皇权就该变成一件实物,继续承担起扶持天道的责任,它比尚方宝剑还要厉害。

与这跟金锏相对应的,是明朝初年,徐达的铜锤。当朱洪武火烧庆功楼杀功臣的时候,气急败坏的徐达拿着铜锤上殿,吓破了胆的朱元璋,于是敕封徐达家辈辈是国公。

这观念,其实跟庙堂里的胜者为王败者寇遥相呼应,但跟庙堂直接崇尚实力不同的是,民间的规则掺杂了太多原始和朴素的感情。庙堂文化里,铲朝后胜利的一方肆意书写历史;而在民间体系里,有实力是一个方面,符合天道又是一个方面。

于是,二皇帝赵二舍和八贤王的金锏,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局面。当实力狂奔出圈的时候,民间体系会用口口相传的演义,继承天道,用以平衡和对抗庙堂的狂野。这是民间和庙堂之间,千年不变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