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是谁怎么死的 生平资料背景介绍

2018-01-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公孙衍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出生在魏国的阴晋,在公元前四世纪末去世.是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公孙衍的一生中,曾效力过三个国家,秦国.魏国和韩国.公孙衍曾经两次让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是这两次都失败了.商鞅死后,公孙衍就得到了秦惠王.公孙衍积极改造秦国,让秦国的国力更加强盛.公元前333年,日益强大的秦国在公孙衍的谋划下,进攻魏国.魏国原本就已经在战争中,国力削弱了很多,这次秦国的进攻更是让魏国无法抵挡,只好割地求和,将魏国的阴晋即公孙衍的家乡给了秦国.秦国乘胜追击,想要将河西这个重要的战略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出生在魏国的阴晋,在公元前四世纪末去世。是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公孙衍的一生中,曾效力过三个国家,秦国、魏国和韩国。公孙衍曾经两次让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是这两次都失败了。

商鞅死后,公孙衍就得到了秦惠王。公孙衍积极改造秦国,让秦国的国力更加强盛。公元前333年,日益强大的秦国在公孙衍的谋划下,进攻魏国。魏国原本就已经在战争中,国力削弱了很多,这次秦国的进攻更是让魏国无法抵挡,只好割地求和,将魏国的阴晋即公孙衍的家乡给了秦国。秦国乘胜追击,想要将河西这个重要的战略地位收入囊中,再次发起战争,魏国最终失去了河西。

公孙衍见利忘义,最终在秦国被排斥,去了魏国当将军。公孙衍主张五国联合攻击秦国,但是遭到了齐国和楚国的反对,秦国也在其中搞破坏,最终还没开始就失败了。公元前319年,公孙衍再次主张联合抗秦,这次得到了东方各国的支持,但是在讨伐过程中,各国并没有团结一心,只是考虑自己的得失,最后还是失败了。这次的失败让公孙衍在魏国也不能呆下去了,请辞,去了韩国。在韩国,公孙衍想要继续主张自己的合纵,不过还是因为盟军的问题失败了。

虽然公孙衍的几次策划都失败了,但也正因为公孙衍,各国才能与强大的秦国有交锋,不至于只是等着秦国将各国打败。

公孙衍是魏国人,张仪也是魏国人。虽然两个人都是同一个国家的人,而且两个人都为不同的国家效力过,但因为政治主张的不同,两个人成了政敌。公孙衍主张合纵即联合各国攻打秦国,而张仪主张连横即各个国家与秦国联合。公孙衍最开始在秦国任职,并得到了秦惠王的重用。但是,公孙衍却因为自己的私利而忘义。张仪正因为利用这一点,让公孙衍在秦国受排挤,只好到魏国做将军。

公孙衍为了自己合纵的主张,同时在燕、赵、齐担任宰相这一职位。在秦国效力的张仪,为了让合纵不成功,来到魏国,魏国希望用张仪的号召力,能够让各国与魏国联合,因此,让张仪担任魏国的宰相。公孙衍和张仪都在魏国做官,但两个人的政治主张却是完全不同的。

公孙衍为了能够将张仪排除在魏国的朝廷,策划了一些活动。公孙衍派人去韩国,告诉韩王张仪让魏国和秦国联合。韩王为了自己的国家,让公孙衍做一些政事,去魏王那里领功,从而停止魏国和秦国的交往。在一系列的谋划成功实施后,魏王为了魏国的利益,将张仪的职位罢免了,让公孙衍接任张仪的位子。

在这场公孙衍和张仪的战役中,公孙衍运用迂回的战术,并没有和张仪有直接的正面较量。正因为公孙衍采用了这样正确的策略,最终公孙衍获得了胜利,让张仪只能选择回秦国。

秦国谋相张仪受秦惠王赏识,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大展拳脚,凭借那条善于雄辩的三寸不烂之舌一度飞黄腾达。然而到了公元前311年,秦惠王身故,张仪最大的靠山轰然倒塌,这一下局势突变,新即位的秦武王对这个巧舌如簧的臣下颇不待见。与此同时,素日于张仪有过节的死对头公孙衍也趁机下手,想扳倒张仪,于是便有了著名的历史桥段《公孙衍穷张仪》一则。

正待公孙衍苦思冥想怎么对付张仪之际,李仇前来献计曰:想要扳倒张仪,你还需要帮手。这时候倒不如把甘茂从魏国召回来,将公孙显也从韩国调回来,并在秦国重新起用足智多谋的秦惠王胞弟樗里子。他们三人都和张仪有仇,早就憋着劲要报复张仪。你若是任用他们,那诸侯们一定会明白,张仪是今非昔比,在如今的秦国既无实权又面临失宠,到那时候,还怕他不倒台吗?公孙衍一听言之有理,于是立刻着手进行。

在这场政敌之间的巅峰对决中,公孙衍可谓出尽百宝,动用一切政治手腕力战张仪,为的是推销他集六国之力合纵抗秦的战略。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此时秦国崛起的势头已然无法阻挡,纵然公孙衍穷尽了一切政治砝码,终究还是无力回天。

在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下,各国抵抗力量纷纷土崩瓦解,公元前221年,秦国终于完成了一举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霸业。

而公孙衍一生视其为主要对手的张仪,也在功成身退后病逝于魏国。

说道苏秦,很多人想到的是张仪,认为苏秦和张仪交锋过很多次,并且苏秦在交锋中创立了合纵。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和张仪交锋的是公孙衍,而且合纵的创始人也不是苏秦,是公孙衍。那么,苏秦和公孙衍又是什么关系呢?

苏秦与公孙衍一样,都是战国时期的人物,而且很多人会将苏秦和公孙衍弄混,但是他们两个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苏秦登上政治舞台要比公孙衍晚,可以说公孙衍在政治舞台上与张仪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苏秦应该是还没有出生。

苏秦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主张合纵,但是苏秦绝对不是采用合纵方式的第一个人,苏秦应该是在创始人公孙衍的影响下采取此种策略。苏秦和公孙衍不同的是公孙衍策划了很多次的合纵,而且都是为了与当时的秦国抗衡;然而,苏秦并不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抗秦者,反而更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齐者。苏秦作为燕国的亲信,曾经积极主动劝说燕王,让燕王打消反秦的念头。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虽然苏秦和公孙衍一样都是主张合纵的思想,但是他们所要反抗的对象是完全不同的。

苏秦是一个贤士,虽然他在一些地方损害了燕王的脸面或者是利益,但是燕王还是重用苏秦。然而,苏秦的心里很是多疑,总觉得在燕国,危险一直在自己的身边,最后找了出使齐国的理由,逃出了燕国。到了齐国,不被重用,身份也被别人揭开,最后落了个五马分尸的下场。

公孙鞅和公孙衍都是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物,当时社会非常混乱,战争不断发生,而他们二人都是比较有才能的人,公孙鞅本是卫国地区的人,而公孙衍却是魏国的人,如果没有战争那么他们二人或许并不会有关联,可是战争却让各个国家的朝政变得十分不稳定,而这些谋士也开始寻找能够让自己施展才能的人。

公孙鞅和公孙衍都曾经在魏国做过谋士,但是当时的魏王比较昏庸,公孙鞅觉得自己无法得到他的器重,于是便从魏国去往了秦国,不久之后便得到了秦王的重用,公孙鞅在国内展开了多方面的改革,制定了很多法规,他也因此成为在各国举世闻名的人,而秦国在他的影响之下也变得繁荣昌盛起来,一时间其他国家根本不能和秦国抗衡。而公孙衍在魏国也没有得到重用,他因此而前往了韩国,但是不久之后却又从韩国回到了魏国,如此反复几次之后,当公孙鞅已经无人不知的时候,他却依旧默默无闻。

到了后来新一代秦王杀死了公孙鞅,而公孙衍这时候也来到了秦国,这时候秦王便开始任用他,可是虽然公孙鞅死了,但是秦王却依旧看重他之前所制定的法规,于是在秦国中这些法规并没有被取代,而是依旧沿用了下来,而公孙衍见自己只能屈居公孙鞅之下,便再次去往魏国和韩国,也曾经多次向秦国进攻,但是最后都失败了。公孙鞅和公孙衍都是那个时代伟大的政治家和谋略家,但是如果按照名气来说,公孙衍的名气显然比不上公孙鞅。

公孙衍收复河西之战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日益强大起来,商鞅死后,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收复河西的愿望谨记在心,于是积极谋划,向魏国发起攻击。当时的魏国刚和齐国进行了大战,损失了10万大军,且近期的战役都是屡战屡败,魏国的国力不及以前。此时的魏国既缺精兵,又缺良将,面对公孙衍率领的秦兵,魏国根本抵挡不住,只好割地求和。他们所割让的阴晋,位于魏国与秦国的交界之处,是一个要地,正巧也是公孙衍的家乡。50多年前,魏国名将吴起就是在阴晋以区区7万的兵力战胜了秦国的50万大军,创造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河西是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当时魏国占领河西后便决定转战中原,秦国也千方百计的要夺回河西,只因它是战略要地,连接着中原。中原是当时各地的商品集散地,控制着各国的粮食命脉。只有走向中原,才能拥有充足的粮食补给,士兵们有足够的粮食补给,军队才能在战略上处于主动。对于秦国来说,只有占据河西之地,才有可能走向中原。

收复阴晋后,公孙衍再次帅兵进攻河西要塞,魏王不敌,割让河西地区求和,至此公孙衍收复河西之战以胜利告终。

公孙衍曾经历仕过秦国和魏国、韩国。他是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的是诸国合纵一起抗击秦国。因为秦国的咄咄逼人,采用强劲的东进政策,所以让东方的各国生畏,准备要五国攻秦,于是纷纷支持了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公孙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的时候代替了张仪成为魏国的相国,还在第二年的时候组织东方五国去攻秦,还推选了楚怀王成为为纵长。当时联军到了函谷关,但是由于这次参加的国家魏国、赵国、韩国、齐国、楚国,他们的联军的组织不够严密,部署不够精密,所以被秦军击败了。

五国攻秦的公孙衍当时原本是在秦国身处高官,但是后来张仪的到来,使他在朝堂的地位大不如前。所以公孙衍愤懑不平,觉得自己的才华无法展示,无法在秦国一展自己的抱负。所以,后来他逃回了自己的母国——魏国,想在那里施展才能。既然已经离开了秦国,既然要全心为魏国某策略,所以凭借自己的才能,再加上对于秦国的了解,他组织了五国攻秦。公孙衍采用合纵之术,想消灭秦国,怎知五国实力不行,相互猜忌,有所图谋,以致于最后计划惨败。反而秦国却一直上升,实力逐渐增加。

公孙衍作为那一时期的风云人物,他的历史功绩是永不会磨灭的。他所开创的合纵,也将会被后世人记住。因为有公孙衍这样一个人,才能有了那么多次与强大秦国的交锋,才能书写出那么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当时的魏国国力衰退,公孙衍就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一起攻打秦国即合纵,但是这一次的合纵失败了。公孙衍因为这一次的失败,在魏国受到排挤,离开了魏国,前往韩国。在韩国公孙衍担任的职位是宰相,在与秦的作战中,再次失败,只好回到魏国。

但是在魏国的朝廷中,官员们勾心斗角,公孙衍根本没有再次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根据《韩非子》的记载,公孙衍与魏国的官员张寿积怨很深,田震对公孙衍心怀怨恨,田震就派人将张寿杀了,将杀人的罪扣在公孙衍的头上。魏王听信了小人的话,以为张寿就是公孙衍杀的,就把公孙衍杀了。从这可以看出,公孙衍在最后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最后还含冤而死。